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战略目标,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组织四川、重庆、江苏等省级农科院以及江西农业大学等高校专家赴川渝地区实地调研,对西南地区粮食产能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增产潜力做了基本研判,提出了西南地区粮食产能提升的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西南地区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四省(市),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大后方,提高西南地区粮食产能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粮食人均占有量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粮食自给存在缺口。近二十年来,西南地区粮食人均占有量逐年增长,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西南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83.3公斤,比全国483.4公斤的平均水平低20.7%。其中,贵州和重庆粮食人均占有量分别为340.2公斤、284.2公斤。从近年来的粮食净调入量可以看出西南地区粮食缺口在增大,区域粮食安全有待加强。
(二)粮食播种面积有增有减,产量增长潜力主要在四川、云南。2021年,西南地区粮食总播面达到23024.97万亩,四川省与云南省粮食播面较2010年分别增加了243.88万亩、84.76万亩,增幅分别为2.62%、1.37%;贵州省和重庆市粮食播面较2010年分别减少了345.04万亩、126.34万亩,减幅分别为7.62%、4.02%。根据各省市在全国粮食产量的占比及近年来的平均增速测算,预计到2030年西南地区粮食可增产潜力为116.5亿斤,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增产潜力分别为53.74亿斤、28.15亿斤、17.67亿斤、16.93亿斤。
(三)四省市粮食单产连续提高,但单产水平和增速低于全国水平。2021年,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粮食单产分别达到307.13公斤/亩、261.83公斤/亩、375.62公斤/亩、361.89公斤/亩,较2010年粮食单产分别提升26.82%、9.81%、9.67%和5.36%,但仍低于全国387公斤/亩的平均水平;在单产增速上除云南省外,其余各省均低于全国15.97%的平均增速。分作物看,除四川、重庆的水稻外,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小麦和玉米尤为明显,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小麦单产分别为141.8公斤/亩、163.83公斤/亩、280.54公斤/亩和219.43公斤/亩,远低于全国387.89公斤/亩的平均水平;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玉米单产分别为352.10公斤/亩、310.77公斤/亩、397.01公斤/亩和382.42公斤/亩,也低于全国419.4公斤/亩的平均水平。
(四)作物种植结构呈多样化、多熟化,玉米、薯类和大豆占比在扩大。一方面,水稻、小麦产量和占比减少。2020—2021年,西南地区小麦、水稻产量在本区域粮食中的占比较2010年分别下降2.33%和2.73%。另一方面,玉米、薯类、大豆产量占比分别增长6.08%、2.14%、0.38%。尤其是薯类、大豆等作物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食物来源和优势特色作物,为保障西南地区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补充。重庆、贵州薯类产量在当地粮食结构中占比超过20%,四川超过15%。十年来,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马铃薯增幅分别达到37.81%、53.78%、38.5%和11.16%,四川省2021年大豆产量相较2010年增幅达到70.9%,薯类和豆类成为西南地区未来粮食增产的重要方向。
二、西南地区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粮食比较效益低抑制了种粮主体积极性。随着劳动力、生产资料价格的攀升,粮食生产成本快速上涨,种粮收益不断降低甚至出现负值。2021年,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云、贵、川三省种植中籼稻的亩均利润分别为-223.75元、-61.39元、-145.09元,明显低于全国中籼稻230.56元的平均利润,种植玉米的亩均利润为-99.76元、-263.33元、-125.26元,与全国162.07元的平均水平差距更大。相对而言,西南地区的农户更愿意发展比较效益高的经济作物。以重庆市为例,利用旱地种植柑橘的亩均净利润为2391.3元,种桑养蚕的亩均净利润为900元,远高于种植玉米的净利润,在比较效益驱使下很多耕地被开发为果园、茶园、菜园、鱼塘,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比重不断下降,耕地“非粮化”问题始终未得到根本解决,粮食安全保障与农民持续增收的矛盾亟待解决。
(二)推进粮食机械化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难度较大。西南地区丘陵山地占比大,人多地少、耕地细碎化问题相比全国其他地区更为突出,粮食机械化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难度加大。以四川省为例,坡度在6-15度的耕地占43.6%,人均耕地面积仅0.9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67%,低于全国6%。四省(市)农机总动力均低于全国0.42万千瓦时/万亩的平均水平。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云、贵、川、渝的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有效灌溉率分别为36.66%、33.56%、57.75%和37.34%,除四川外均低于54.56%的全国平均水平,引水入田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此外,调研发现当前基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还存在如多头建设、管权不清、管护经费不足等管护方面的问题,基层管护压力大,环保政策与正常保水蓄水存在矛盾,难以发挥应有效益。
(三)西南地区是种业大区,但良种推广率和科技转化率较低。2021年,西南地区通过国家审评的主要农作物(包含水稻、玉米、小麦、大豆)达到750个,云、贵、川、渝分别为322个、84个、271个、73个,在全国占比约41%。然而在重要农作物种子市值方面,西南地区仅四川省位列全国前10,重要农作物种子市值为20.93亿元。根据中国种子协会认定的50家信用骨干企业中,西南地区仅2家上榜。此外,由于西南地区粮食种植仍以小农户为主,粮农多数年龄偏大,对良种、良法等新技术、新模式接受度不高,加之传统的农技推广体系与现代社会化服务组织没有有效衔接,在良种和良技的选择和采纳上存在盲目性,种植源头存在风险。总体上,西南地区种业发展存在“品种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适配于丘陵区粮食生产的差异化配套政策缺失。一是政策补贴的适配性不高。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成本远高于平原地区,重庆铜梁、四川蓬安等多个县(区)反映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的成本在7000元/亩以上,现行3000元/亩的补贴标准远远不能满足建设要求,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高标准农田质量“不高”、数量“不足”,很大一部分高标准农田仍然无法实现粮食耕种收全程机械化,这不仅导致种粮成本居高不下,未来还要面临“谁来种地”的窘境。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西南地区小农经营比重较大,在小农户家庭经营模式主导下,“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有效供给不足,尤其是粮食生产、仓储、烘干、冷链、加工等服务仍旧是薄弱环节,专业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在保持种植作物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粮食增产增效。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革命老区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集聚区,特色经济作物对农民持续增收起到重要作用,在巩固脱贫攻坚任务还很艰巨的现阶段,不能简单地推行“退经还粮”,建议贯彻“大食物观”,在保持种植作物多样化的基础上发展“粮经复合”模式,兼顾经济作物稳增收、粮食作物保安全的双重目标。近年来,四川、云南等探索开展的多种粮经协同种植模式研究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建议加大力度支持西南各省(市)尽快完成农业种植园用地改造提升,因地制宜探索并推广果/豆、果/薯、果/草套间作,稻-菜、稻-油轮作等粮经复合模式。支持建设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粮经复合产业园区,对新参加国家、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评定的园区适度提升粮油园区的占比。
(二)锚定短板全力攻克丘陵山地粮食机械化难题。针对西南地区粮食规模化、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短板,实施适应西南区域地形特征的农业设施化机械化建设工程。一是加大对种粮大户设施设备的支持力度,提高设施设备的补助标准,对欠发达地区的规模化种粮大户要重点支持。二是强化发展设施农业的政策保障,加大对设施设备税费、信贷、保险等政策支持。三是强化种粮设施设备研究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设立耕种收机械设备研发专项,针对西南地区的地形特色、不同耕种模式、不同生产规模等,以节能型、生态型专项研究不同规模、类型的标准化设施设备,提高适应性和配套性,降低设施投入成本。研究制定相关设施设备在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的评价标准和技术规范。四是针对坡度较大的耕地和位置偏远的撂荒地等高标准农田难以覆盖的区域,建议设立专项资金推行坡耕地宜机化改造,以“五良”融合为牵引,实行耕地“小变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改造,解决农机“下田难、通行难”问题。
(三)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实行差异化投入管理。建议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针对平原、丘陵、山区不同地形分类制定标准,适度提高补贴标准并实行差异化投入管理。建议允许整合衔接资金等各类涉农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平原地区不低于3500元/亩、丘陵地区不低于5000元/亩、山区不低于6000元/亩的补贴标准。高标准农田规划要更加注重农机作业道路、农机进出粮田通道建设,不宜过度削高填低、片面追求地块大,最大限度保护土壤耕作层,确保高标准农田达到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定高产、生态友好的建设标准。
(四)发展更适宜丘陵山地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做好与农田水利的“最后一里路”衔接。一是大力实施水源保障行动。全力推进重大水利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全域覆盖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骨干工程体系,有效应对旱涝交替等极端天气对农业带来的影响。围绕西南地区大中型水利工程,实施灌区配套工程,维修改造一批损毁严重、老化失修的渠系。二是积极探索“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针对丘陵区坡度大、“最后一公里”缺失问题,探索“水源+骨干管网+田间灌水器”分类实施的建设模式,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提高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
(五)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发掘边际土地资源的增产潜力。目前西南地区1-3等耕地面积仅占20%左右,集中在成都平原、云贵高原山间坝子。建议到2030年对该区域20%左右的低等耕地(主要集中在云滇高原山地农林牧区)进行改造升级,通过耕地提升改造行动和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提升耕地的边际产能是激发粮食增产潜能的有效途径。
(六)挖掘西南地区薯类、大豆等增产扩面潜力,实现粮食供给多样化。未来西南地区粮食产能提升应遵循“巩固提升口粮、主攻玉米大豆、兼顾薯类杂粮”的思路,挖掘马铃薯、薯类杂粮等增产潜力,提升重庆、贵州、四川等地的薯类优势产区,挖掘四川大豆优势产区潜力,巩固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打造玉米、大豆高质量示范片、“双高产”示范县、“吨粮田”示范片。针对西南地区具有优势特色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收集、鉴定、保护和研究、利用,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云南南繁育种基地、四川天府万安种业实验室、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四川天府夏繁现代种业园等高能级平台建设和运营,在有条件的产粮大县部署玉米、薯类、大豆等良繁基地建设。
研究专家:
高旺盛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
刘永红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刘剑飞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郑建初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郭耀辉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副研究员
汤永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副书记、研究员
陈源泉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刘 强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高志宏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麦类团队首席副研究员
杜春燕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高级经济师
胡 旭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欧国武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