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文摘   2024-04-15 20:25   北京  

2024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特征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是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理论探索而形成的生产力理论,既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性拓展,也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等“三个第一”理论的系统性升华和突破。在具体贯彻落实中,要把理论普遍性与农业特殊性相结合,探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问题,树立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根本出路新理念。


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创建“四高”农业

一是高科技农业。具有自立自强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实力,农业科技贡献率在80%以上(目前我国为62%),具有国际公认的重大原创科技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我国国际领跑的农业技术仅为10%),具有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条件(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在3%以上,我国目前0.7%),具有国际竞争力强大的一流创新型农业企业。农业的良种化、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绿色化、数字化程度较高。

二是高质量农业。具有高度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体系(一二三产融合、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融合)、高度韧性的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体系、高度稳定的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城乡协调相对均衡的农村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2: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11个农业强国平均的7%)。

三是高效率农业。具有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1]相对于农业强国平均的33%)、土地产出率、水肥资源利用率(目前我国相当于国际发达水平的1/2)及农业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利用率等,同时要提高对重要信息、关键数据、新知识、文化创意等新型创新要素的开发利用水平。

四是高保护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要以与之相适应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土地经营制度、乡村建设机制等完善的制度与政策为保障,特别是农业的自然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决定了越是在高科技农业时代,越要加强政府对农业在财政、金融、科技服务、产业风险、农民利益等全方位保护体系的建设投入(目前我国对农业的总体保护和支持强度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1]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总值/农业从业人员


二、把握未来农业新质生产力新趋势:“四个农业时代”

一是基因化农业时代。抢占基因组学、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干细胞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技术制高点,不断创造新的基因、新的物种、新的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未来农业竞争的优先热点和战略主导标志。

二是绿色化农业时代。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绿色将对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发展形成强制性规则与倒逼机制。绿色经济将引领全球提升产业竞争力。全球抢占绿色低碳农产品及其安全控制核心关键技术制高点,成为决定国际农业技术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三是数字化农业时代。全球进入数字化经济推动的新一轮高层次现代农业变革,抢占以互联网、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等为技术基础的智能农业、智慧农业、无人农业等新业态制高点成为重大战略前沿。

四是营养化农业时代。全球生命价值观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抢占未来为人类健康长寿创造更加高级安全的农业成为新的热点,国际上康养农业、医疗农业、人造食品等产业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


三、科学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异同

一是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不同。传统生产力的主要劳动对象是土地、动植物、自然资源等,而新质生产力还要拓展到组织、细胞、微生物、分子、设施环境等。传统生产力的劳动资料主要是常规种子、水肥、机械、劳动力等要素,而新质生产力还要拓展到数据、信息、非常规人工合成生产投入品等。

二是核心技术基础不同。传统生产力主要是建立在经验型、人力型的常规品种、动力机械、人工劳动、水利化等技术之上,人为因素主导,生产效率较低。而新质生产力则在技术变革下,更多依托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农业系统认知等新科技全面植入农业,减少人为因素,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三是信息化程度不同。传统生产力的信息流主要是文字化、固定化的传播以及初级利用,而新质生产力以人工智能实行信息全面覆盖、全程控制、大数据决策管理,互联网、物联网等打破了传统农业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四是市场灵活性不同。传统农业生产力在生产组织管理主要是农户自主式、封闭式的系统,难以应对大市场变化。而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方位开放、融合协作、循环管理的自组织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应对市场变化,效率显著提高。

五是生态持续性不同。传统农业生产力为了获得高产生产力,往往对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生态压力较高、持续性较差。而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绿色生产力,更加强调生态环境质量,通过精准使用人工合成投入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减少环境压力。

综上所述,传统优势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共同体现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螺旋式递进的生产力系统,不能也不可能简单化地区分开来,也没有实际意义。在实践中要新旧同等重要、新旧一体化分析、新旧一体化布局。


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几个基本关系

一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是现代化新质产业的根基。传统产业具有基础大、市场大、产出大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新产业提供基础支撑。没有传统优势产业,新质生产力就成为无源之水。反过来,传统优势产业如果没有新质生产力的植入,不会加快升级换代,就会成为落后产业而被市场淘汰。对农业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首先把确保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发展底线,把农林牧副渔等基础产业作为关键任务,不能一提到发展新质生产力就一窝蜂跟风式地只顾新业态新产业而忽视了传统优势产业。

二是农业产业效率与农村共同富裕的关系。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能唯效率论,不能只强调农业产业生产效率,不能只关注农业,还要链接乡村发展,要不断创新农业农村共同发展的组织模式、制度设计、融合机制,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把新质生产力与城乡一体化及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实现共同富裕的包容性发展。

三是农业发展与绿水青山的关系。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能盲目冒进,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更不能重蹈覆辙,大干快上,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坚持落实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本质要求,把新产业新业态与新绿色新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将农业新质生产力建立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


五、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首要地位

一是确立农业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战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入了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阶段。科技创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核心支撑,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必然选择,是建立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决定力量,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重要保障,是应对农业国际挑战的关键一招。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三农”工作优先发展地位,加强党对农业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像抓粮食一样构建“五级书记抓科技”的工作格局。统筹部署农业科技创新重大任务,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全方位支持,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强度,加快补齐农业基础研究薄弱、核心技术装备自主研发不强、创新人才供给不足、创新型企业群体过少等突出短板,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

二是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先立后破、遵循规律、稳步推进的改革思路,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工作基础性、公共性、社会性的基本特点,遵循农业科技创新过程具有生物系统复杂性、动植物试验研究不可间断性、农业生态气候变异性、农业产业区域差异性以及农业技术应用场景多样性等差异化特点。全面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的系统化改革,统筹协调农业科技创新政府主导作用与市场引导作用,重点解决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等突出问题,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速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六、系统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科技行动

一是农业重大基础研究专项行动。统筹农业农村领域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开展重要农业生物性状与优异种质资源、粮食超高产与资源高效利用、农林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机理、农产品品质定向调控、新型高效低碳绿色投入品、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农业人工智能以及前沿交叉自由探索等方向基础研究,加快创造0到1的突破性成果,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

二是未来农业产业前沿科技专项行动。面向新一轮农业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趋势,重点突破农业领域合成生物学、农业生物制造、智慧农业、细胞农业、食品生物智造等前沿技术,取得一批战略性、前瞻性和颠覆性的重大成果,引领未来农业产业发展,抢占世界未来农业科技制高点,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现代农业新兴产业科技专项行动。面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科技需求,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强化底盘技术、核心种源、核心算法等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示范,重点加强数智育种、干细胞育种、智能农机、数字农业、生物饲料、生物肥药、动物疫苗、新型食品等农业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形成新模式、塑造新动能。

四是农业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升级专项行动。围绕保障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加速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新标准、新装备等重大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应用,加快高效种植、健康养殖、现代园艺、海洋渔业、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向高效化、低碳化、优质化、数字化、高端化升级改造,更新升级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综合生产力显著提升。

五是发展绿色低碳农业科技专项行动。围绕农业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坚持大食物观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重点部署耕地保护与地力提升、农业生物安全、盐碱地利用、林业与草原、高水效农业、绿色投入品、生态循环农业、农业灾害防控、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气候智慧型农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强关键技术突破和技术集成示范,全面提升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科技水平。

六是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围绕乡村全面振兴重大科技需求,重点推进乡村土特产产业、数字乡村、乡村物流与电商、乡村空间格局优化和景观功能提升、传统村落保护与修复、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乡村文化创新等科技应用与示范,以科技赋能乡村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五大振兴,提升乡村全面振兴的科技支撑能力。


七、全方位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部署层次分明的农业科技战略力量体系。进一步明确中央级科研机构、部属涉农高校、省属农业高校、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以及涉农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不同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定位、创新方向,减少低水平重复和内卷化的非合理竞争。

二是优化合理有序的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体系。在继续实施国家重大专项、重点攻关任务基础上,统筹部署“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未来农业前沿创新、优势农业产业升级、农业新兴产业培育、绿色低碳农业、乡村全面振兴”等重大科技专项。完善项目形成机制,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项目立项机制。综合运用适度竞争、定向委托等多种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试行揭榜挂帅、赛马制、青年科学家项目、长周期分阶段滚动支持、部省联动等多元模式组织实施机制。

三是完善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大农业科技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切实发挥政府公共财政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持续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制定出台多元投入的差异化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增加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加大绿箱政策支持农业研发比重,扩大农业科技金融支持力度,显著提高农业科技支持强度。

四是布局功能互补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网络体系。发挥生物育种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优化配置全国重点实验室、部门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各类野外台站、农业试验站、种质资源库等平台基地的网络化布局,稳步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五是完善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强化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扩大各类国家人才计划对农业领域的倾斜支持,加强农业农村部“神农英才”计划实施力度。加大布局面向未来农业的交叉前沿的新农科专业布局。加强乡村实用型专业化人才培养,发挥好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员制度等新模式作用。加强现代农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六是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服务转化体系。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高水平科技成果培育链条。在进一步明确定位、优质服务、精选队伍的基础上,发挥好基层公益性综合科技服务力量的作用。构建农业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交易体系。积极支持发展各类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科技服务。

七是形成简明有效的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完善科技项目分类评估机制和评估效果的奖励机制。探索开展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级评估评级制度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人才等差异化评估方法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诚信、创新精神、科技伦理等工作。



研究专家:

高旺盛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 院长/教授

中国农大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是为实现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设立的国家级农业科技战略研究平台。致力于服务国家农业科技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战略人才,创新国家农业战略发展理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