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非暴力沟通》,思考很多。
书中强调人和人应通过放大人性中本身的善意来建立一种美好的链接。既能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也能带着尊重和同理心关注他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作出的评价和结论都是并不善意的,是带刺的。
我将目光聚焦到我和M的身上。我想我们之间很多的矛盾和问题,与沟通和表达都是有关的。我想我要学习好好说话。
我们总是期待对方是理想伴侣中的样子。因此常常提出一些要求或是指令,甚至会私自背负对方的命题在自己身上。常常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因此将自己的价值观置于对方之上。有要求有期待是正常的,但个人认为更多地是应该让花成花、树成树。
两性关系之间或者说人和人之间,从来就不存在所谓的改变和被改变。只有被影响或是提建议。对方被你身上所传导出的积极力量所感染,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或者你在恰当的时机,用使人接受的语气和态度提出你的建议。与此同时,还得接受这样的建议不被听取和采纳的情况。
改变只能从自我出发,而不能从他人出发。如果常常期望改变对方,那就是在做一件自己根本不可能办得到的事。所有的改变和调整只有发自本心,才真的有意义。否则,对方很有可能成为一个阶段性的“假人”。与其这样,不如想想另外的路。一条是包容和接纳,另外一条是筛选和剔除。包容自己能够包容的,剔除自己不能包容的点。这首先就得要求我们得真切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原则和框架。让自己也让对方展现出自己的真实和客观,而非虚拟和伪装。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和对方。只有双方的灵魂完全裸露,才有紧密碰撞和磨合的可能。不用担心展现真我会引发争吵,因为每一次争吵都是灵魂和灵魂的碰撞。
争吵之后如何沟通呢?我认为这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不是网络上的几个公式就能完全解释清楚的。即使这么学问深奥,但是我依然在用心学习,我觉得自己很棒。
争吵在亲密关系中是必然的。我想其重点不在于如何避免争吵,而是如何解决争吵中的问题,修复关系。如何在每一次争吵中发现自己性格中残缺的模块拼图。争吵一定会引发负面的情绪,有的时候甚至难以控制。
我和M都要正视这样的情绪,去解决情绪背后的问题而不只是解决情绪。情绪问题是两个人的,不是某个人的。共同面对情绪,而不是指责对方的情绪是我要在这门学问中学习的第一课。
良好、高效的沟通是需要合适的时机的。我和M都有沟通意愿的时候再去展开是最好的。如果一方是热,另一方是冷,难免会使火势加重。允许对方在现存的状态下是不愿沟通的,静待好时机的出现,才会让沟通成为真正的良性沟通。除此之外,双方应处于平等的位置来进行复盘与思考。因为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改变对方。
起初的M是一个不愿意表达感受的人。几次委婉提醒之后发现无果,我便以一种要求的姿态向M阐述表达感受的好处。我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表明我想要M按照我的想法去改变。
M向我提起过对于“表达”的观点,他认为表达的价值并不大,甚至很累。我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没有为M创造一个能让他开口的环境呢?印象中的M是一个对自我感受比较模糊的人,在消极情绪面前也习惯性选择自我消化。M也不是没有向我倾诉过,而是我对他的情绪总是回以一种否定的姿态。或许久而久之,M就不太想要开口了吧。
现在的M是善于表达自我感受的,能够诚实、清晰地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能带有尊重和同理心去关注到我的情绪。
我的客观和主观、理性和感性在沟通层面上总是反复横跳。我擅长摸索自己的感受,而我的感性又容易对其进行艺术性的加工。因此,我深刻认识到,我对待自我的感受应该更客观,而对M的感受应该多一些同理心。
具体来说,在以后的沟通中,我会更以更加客观、清晰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不遮掩也不夸大。而对M的感受,我会多一些认同和关注。培养自己的耐心对M多一些倾听。弱化自己的价值判断,表达观察而非评论,表达感受而非想法,表达需要而非指责,表达请求而非要求。
这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我想我需要好好学习。
祝我早日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