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系统课题组焦心博士后赴甘肃民勤开展科技调研与服务
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的组织下,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的邀请,课题组焦心博士于7月29日至30日前往甘肃武威开展科技调研和服务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的重要精神,通过实地调研与服务为民勤县干旱荒漠区防风固沙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
我国旱地面积达660万平方公里,养育着约5.8亿人口。武威市民勤县作为典型的旱区,地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交界处,生态系统极其脆弱。面对严峻的土地退化威胁,确保民勤县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是当地的首要任务。
课题组近20年围绕干旱区的土地退化监测与生态修复开展相关研究,以民勤县为研究区的相关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承担自然资源部项目2项,指导完成博士学位论文4篇,硕士学位论文9篇,发表SCI论文16篇,为民勤县乃至全球(SDG15.3土地退化中)的土地退化研究与管理提供重要支撑。
为期两天的实地调研,焦心博士深入红崖山水库、青土湖和八步沙林场等地,与一线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共同探讨了树种多样性、造林整地辅助措施、乔灌草配置模式、节水保墒抚育保护措施等基本造林措施,并针对当前民勤县在防沙治沙工作中遇到的技术瓶颈进行研讨。此外,焦心博士也从政策、技术和应用三方面对防风固沙植被演替规律进行了深入指导,以助力民勤县在抗旱节水造林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模式开发,共同为三北工程攻坚战贡献力量。
课题组将继续围绕此次调研问题提升研究成果,并通过座谈交流、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长期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力绿洲沙漠生生不息。
焦心个人简介
2018.09-2024.01 中国农业大学 硕博连读 导师 孙丹峰教授
2024.03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 博士后在站 合作导师 崔振岭教授 孙丹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系统状态建模及土壤有机碳适应性管理,在《Earth’s Future》、《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和《中国土地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作为主要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7项;博士期间任中国农业大学党委理论学习宣讲团讲师、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土地资源管理系博士班班长等学生职务,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北京市荣誉3项,中国农业大学博士一等奖学金等校级荣誉10项。
END
图文供稿 | 焦 心
责任编辑 | 蔡茗尧 李沂珊
统筹策划 | 孙丹峰 焦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