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刀郎翻出了《赵本山现象》

文摘   2024-10-09 06:18   安徽  

 遇见 · 目送 | 请点击关注“公子小白ᶜʸˣ


 ☆☆☆



     刀郎果然在全国卷着一股飓风。先成都,才广州,将又南京。这只是有限的演唱会上,而场外不逊于场内,线上不弱于线下。
刀郎现象势必将引发各类学者放下身价迈出高台认真分析研究,“以俟观人风者得焉”。贫穷与艰难,现实与无奈,爱情与背叛,自由与平等,压抑与释放,也许成了他们策论里的关键词,为我所不懂的。
偶然的机会翻到了2014年写的《赵本山现象》,才知道原来我一直幼稚,不该这样呀,虽然是十年前的事,却是比2002年第一场雪还迟十二年的。兹粘贴于此,聊博看官一笑——

艺术有高雅通俗之分。我们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坐在歌剧院看歌剧是一种享受,站在小茶馆听相声也未尝不是一种享受。比较而来,后面的情形更多些,它面向大众,亲切可人。可是,我们常常以艺术的名义,褒赞高雅而贬低通俗。有人说,现代文学有两座高峰,雅的高峰是鲁迅,俗的高峰是张恨水。现在,我们都知道鲁迅,而不太了解张恨水。可是在当时,张恨水于报刊上连载小说之时,百姓为了一睹为快,每天到报馆买报纸,出现过连续五年雷打不动在馆前排队的盛况。鲁迅先生为了孝敬鲁老太太,也买来张恨水的小说供她阅读。
通俗文学能让更多的人愉悦,它也有人们所要求的教化与传道功能。为什么我们对它嗤之以鼻呢?艺术高下的话语权在理论家那里,他们的理论书看多了,就以理论的大棒横打竖赶,社会的主流倾向大概就是这样改变了。据说现在中国还有文学。文学在哪里呢?我是看不到的。那些文学家们在象牙塔里自娱自乐着,这倒应了朱自清的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盛景早已不再。如果说他们搞的就是所谓雅文学,我们还不如要这个俗艺术。像赵本山的小品。

我不太喜欢赵本山的小品,因为它低俗。但是我喜欢看,看了还喜欢呆笑。很多人也与我一样。一看起来笑得没天没地,评价起来就急忙摆出满脸的严肃样,像古代的雅士嫖后整顿好衣冠,楚楚地说妓女的脏。我觉得,我们大不可这样。小品,属于喜剧的范畴,没有必要探讨什么人生大主题,也没有必要深刻得永垂不朽。文学本质上是悲剧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品不能算是文学性的东西。可是我们不能因为它不能归类就不让它有存在的空间。

赵本山有个性化的装扮与动作语言,他的表演风格独特,像卓别林一样。这不但无可厚非,反应该大加赞扬。可是,我们不看好。什么原因?是他的风格十年来没有变化吧,他让人厌烦了。这是他的不足,其实也是演艺界的不足。如果演艺界能百花齐放,他不一枝独秀了,我们也许就不厌烦他。再好的美味,也有让人厌食的时候,何况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至于赵本山的小品里有没有贬低他人的倾向,我想他不敢,也不会,我更没有看出来。

――“山”倒众人推,时势不怜才。我偏要为我不太喜欢的赵本山一说。陈佩斯被规范掉了,我们不能再规范赵本山们,如果那样,电视上就没有一点笑声了。

好在电视上还有笑声,比如贾旭明与张康。
刀郎是秀于林的另类歌者,曾被专家斥为低俗,亿万民众却喜欢。不是不高雅吗?且听听他的《山歌寥哉》专辑,″姐的高贵,你学不会"。暖民心者民众温暖他,得民心者得天下,无论雅俗,遑论高下。

♥  如爱。小赏

    原创· 编辑  |  陈永昕

公子向北走了
遇见与目送 ☞ 做一个有思想有温度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