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和转发!另外为了防止失联,请加作者微信:dpxw6666
非常感谢!
这段历史的时间跨度、人物和事件太多,只能尽量的在不遗漏重点和有影响力事件的前提下,简写。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这位年轻的皇帝起早贪黑地忙,但晦气的是效果并不好。前线送来的奏折,不是说这里败了就是那里丢了,甚至“反贼”拿下了南京公开与清廷分庭抗礼。久而久之咸丰自信心大受打击,一副摆烂躺平.....从湘潭大捷开始,岳州、城陵矶,甚至是武昌克复的捷报接踵而来,应接不暇。那感觉,就像倒霉了大半辈子眼看要转运了。实际上中国整个近代化军队的出现和军阀混战,都源于湘军。所以我们不得不占用开头的很大篇幅来聊聊这支部队。当年努尔哈赤为了好管理,把部下每三百人编成一牛录(“箭”的意思),五牛录组成—甲喇(可以理解成“队”),五甲喇组成一固山(“旗”的意思)。当时一共组建了四固山,分别用黄白红蓝四色旗表示,也就是四旗。后来努尔哈赤征服的人口多了,原先的四旗不够用。于是在黄白蓝旗外边镶上红边,红旗镶上白边,添了四个镶棋,加上原来的四个旗一共八旗。再后来,因为汉人和蒙古人也越来越多,又增加了蒙古八旗和汉八旗。所以清朝入关时已经不是八旗了,而是二十四旗,只不过仍然习惯称为八旗。
要说的是,满清得天下离不开李自成败退后北方出现的权力真空,和投降明军的帮助。但当时清军的24旗满打满算也不到20万人,从东北老家一直杀到江南拿下大半个中国,战斗力还是很凶悍的。道理很简单,之前在东北跑到关内就是为了打劫多抢东西,现在天下都打下来了,也有了土地、财富和女人,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谁还那么拼?实际上在削“三藩”时,冲锋陷阵的都是绿营兵了,而不是八旗兵。因为满人懒散,就招汉人组建了一支部队。这些汉兵用的是绿旗,所以叫绿营兵或绿旗兵,北京和各省都有。但后来绿营兵也不行了。到嘉庆时已经已形同虚设,光领军饷不干正事,在鸦片战争中被彻底打回原形。乾隆时期为了培养尚武精神,不准旗人坐轿子一律骑马。结果八旗子弟很快想出了办法,不坐轿子那我就坐马车。到了嘉庆时期,大内侍卫趁着皇帝不在直接在岗上睡大觉。到了嘉庆八年终于遭到了报应,一个厨子单枪匹马在北神武门刺杀嘉庆。当时嘉庆身边有一百多个侍卫,结果只有六个人上前护卫,剩下的一百多人吓懵了。嘉庆彻底怒了,处理了一批废柴侍卫,免职、降罪和发配边疆。嘉庆还下了一道旨:凡自愿前往赫图阿拉屯垦满五年者,朝廷无条件授五品顶戴择优录用。按嘉庆的意思,在京城这个花花世界指望他们痛改前非是不可能的,要想恢复战斗力,只能回东北老家体验下传统渔猎生活。然而这么优厚的条件,主动报名者寥寥无几。甚至很多旗人抱团向嘉庆上访:这个骚主意就算了吧。嘉庆见有人居然敢反对自己,一怒之下,抓阄凑齐三千多八旗子弟送到了关外。皇帝送来的这些大爷哪个不是中央有关系的主儿。万一这些小祖宗有累死、病死在赫图阿拉,自己可兜不起。这哥们立刻行动起来,先把屯垦的地点改在了沈阳附近。沈阳虽然比不了京城繁华,但好歹也是大城市,有供这帮大爷潇洒娱乐的场所。即便这样还是不满意,一部分干脆逃回了北京。没跑的也天天泡赌场、妓院、戏园子,至于嘉庆交待的屯垦任务,他们出钱雇当地汉人干了。
这时嘉庆才明白,到关外屯垦实际上变成了度假农家乐,再强迫他们体验毫无意义,便收回了成命。后来道光也没好办法,只好任由八旗子弟继续堕落下去。随着鸦片战争惨败和被太平天国砍瓜切菜,八旗兵和绿营对外干不过洋人,对内也镇压不了反抗了!朝廷任命一批在籍官员为督办团练大臣,就地发动武装。丁忧回家的礼部侍郎曾国藩,就在这种形势下接到了朝廷诏书,开始在老家拉队伍。曾国藩的办法也很简单:从亲戚、朋友、老乡和学生中先拉一批人出来,然后让这些人分头招兵;你能招来多少人,你就管多少人。然后这些人再分头从自家亲戚朋友中发展下线,一级一级的跟传销一样。因为曾国藩是湖南人,他的亲戚朋友大多也是湖南人,自然拉起来的队伍里基本都是湖南人,所以称为湘军。同时,沾亲带故和层层隶属,整个湘军实际上就是“曾家军”了。- 团练的是地方武装,保的也是地方平安,保护费当然要地方上自筹;
清廷的支出,主要用在皇室开支、政府日常费用、军费和赔款。比如光绪结婚就花了550万两,单绿营兵一年吃掉2000万,至于赔款不用多说,更多了。但财政还是入不敷出,这种情况下就更不可能投资民兵了。换个思路理解就是,虽然吃不到财政,但清廷赋予你“搞钱”的权利!二是厘金;就是在各通商码头设卡抽厘,你可以理解成收关税,这个就牛逼了。士兵月工资6两多,是绿营兵的3倍;营官以上更多,饷银50两,公费150两,加起来月收入200两。换算成现在多少钱,可以自己搜一下。湘军也一个道理,兵都是从村里临时招来的,战斗力强不到哪里,经常被身经百战的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但操练效果太慢,要想立竿见影只有一个办法-----曾国藩大手一挥,买了一批能发射米尼弹的前装线膛步枪,这玩意在当时什么水平呢?(南北战争中,属于前装线膛步枪的斯普林菲尔德M1855式步枪)
之前清军用的火绳枪和燧发枪的球形子弹,最多在50米内保持直线运动,超了50米就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前装线膛步枪,因为枪膛内有来复线,加上米尼弹是一种圆锥形子弹,后面有凹腔,里面有木塞。射击时在火药的作用下木塞向前推动,使凹腔完全契合膛线,让射出后的子弹高速旋转,在500米的距离上依然有杀伤力!正因为湘军对手持旧式火枪的太平军,在武器上形成了代差,打起仗来就如鱼得水了;于是,湘军便成了反杀太平天国的王牌,前线不断捷报频传。尝到武器优势带来的甜头后,当国际上一有先进武器被搞出来,曾国藩就抢着买。比如美国人发明的斯潘赛弹仓步枪,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北军嫌太贵没大量装备,但曾国藩知道后立刻拍板----和湘军这种后娘养的孩子比,朝廷亲生的队伍就没那么幸运了。特别是集结了全国绿营精锐搞出来的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直接被太平天国给拆了!丧失直属精锐部队的朝廷,最后的救命稻草只剩下湘军了。于是湘军编制一再扩大,湘军将领纷纷官至极品,各军营里保举的武职后来总计十几万,三品以上的超过一万人,提督、总兵以千百计算。曾国藩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从礼部侍郎直升到了太子太保、一等侯;手握几十万湘军,集军、政、财、人四权于一体,直接掌控住了东南命脉。毕竟在籍官员办团练的不止一个,最终只有曾国藩成了主打款,一众官员中就数他最帅。显然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得赶紧重用。所以湘军刚开始打胜仗时,咸丰就授曾国藩湖北巡抚一职,并赏戴花翎。(花翎,是皇帝特赐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
军机章京不是军机大臣,说白了只是军机处的文书,专门帮军机大臣们抄抄写写。因为军机章京实际参与了机要,所以也被称为“小军机”。咸丰说:“你想不到吧,曾国藩这么一个书生,竟能建成奇功。”军机章京也是书生,听了皇帝的话就有了些醋味儿。不管不顾地来了一句:包括后来咸丰临死留下遗言,说“克复金陵者王”。意思是谁打下南京就封他为王!1864年,曾国藩攻破了天京城灭掉了太平天国,但朝廷食言了。最后只用一个侯爵打发了,还多次下诏,要求湘军赶紧裁军。当时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实际上就是朝廷对湘军系的一次较量和敲打。虽然你灭掉了反贼,但最能打的湘军上下只听你曾国藩一个人的,掌握着小半个中国。谁能保证你哪天想不开振臂一呼,再冒出一个曾秀全来?所以,太平天国没了湘军也就没用了,免死狐悲,朝廷该拿湘军开刀了!曾国藩才拿下南京,朝廷就派和湘军不对头的三路大军堵住长江上下游:内阁大学士兼湖广总督官文镇守武昌,据长江上游;江宁将军富明阿坐镇扬州,据长江下游。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的僧格林沁亲王(记住这个名字,后面还会说)率军南下,虎视金陵。在湘军的一些将领看来,既然朝廷不给活路还不如反了拉倒,搏一把说不定单车变摩托。据《能静居日记》记载,1867年曾国藩问赵烈文,大清国运还有多久?当时太平天国刚刚被镇压,清朝刚缓过一口气,曾国藩却问大清啥时候断气;就像一对父子,老爹大病初愈。儿子正常情况下,应该问医生照顾老人注意些什么,结果问的却是我爹还能活几天…… 赵烈文的回答是,大清得国太益,杀戮太重,最多可以再活50年。赵烈文看似贬清,实则暗示曾国藩不要胡来,满清尚有余力,非一朝一夕可灭。再说你曾国藩多大年龄?能耗过满清吗?上一个高龄反清导致失败的吴三桂,坟头草老高了。曾国藩当时56岁,身体一直不是太好,5年后去世的。这当然有天津教案的因素,但就凭他身体顺顺当当也活不了太长时间。所以就算成功推翻满清也没时间巩固政权,多半给他人做了嫁衣。更何况,太平天国灭亡时,曾国藩账面上虽然有五十万人。但江刘系(以江忠源、刘长佑为首领)、湘外系(一批被外省督抚驱遣的湘籍将领)、王左系(以王錱、左宗棠为首),都不归曾国藩调遣。曾国藩能直接指挥的部队只有十二万人。就这十二万人也是派系复杂,各树一帜。
比如曾国藩就招呼不动鲍超等将领。真正听话和共进退的,只有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的五万人和彭玉麟的一万多湘军水师。就是这五、六万湘军,等到攻占南京后开始夜夜笙歌。被曾国藩列为头功举荐的李臣典,一晚上找了十个女人......很简单的道理,功成名就后该享受了,谁还去拼命?毕竟跟着你造反风险太大,得不偿失。再就是,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时经常屠城抢掠,当地人不可能支持湘军造反。前面提到的曾国藩弟弟、湘军大帅曾国荃,每攻下一城就必然请假一次,把抢到的东西打包统统拉回老家。最后的关键,整个大清一朝,汉人起兵造反的口号无非两种:一是驱逐鞑虏,恢复汉人江山;二是强调满清皇帝无道,号召大家推翻昏君。太平军起义时,洪秀全以第二点招兵买马;攻克南京时,又以第一条招揽民心。但曾国藩当初为了灭太平军,话说的太满把自己路堵死了。现在如果再造反,说什么“驱逐鞑虏,归政汉家”,再骂满清皇帝无道.......最终湘军在攻占南京后,曾国藩主动提出了裁军。该调岗的调岗,该卸甲归田的领赏回家。
虽然湘军被裁撤,但因为还要镇压捻军起义,湘军尤其是曾国藩的嫡系部队保留了很多。比如湘军水师,通过他的安排成了有编制的长江水师,保留了下来。几万湘军士兵被裁后,很多人没回家种地,而是成了小混混到处打劫;甚至有些人参加了当时大名鼎鼎的神秘组织“哥老会”。不过两江总督马新贻可不惯着他们,但凡抓住这票退役的散兵游勇从不含糊,就地正法。但大跌眼镜的是,慈禧却派曾国藩去两江调查.......1,是湘军干的;连总督都敢杀,足见被裁撤后的湘军仍然很牛逼。2,派曾国藩去,目的是安抚湘军;清廷也不敢把湘军惹毛了。实际上,就算那些老实巴交解甲回乡的湘军将士,也留下了不少遗产:中国近代从湖南走出多少大人物就不用多说了,单建国后中将以上的254位将帅中,湘籍的占73位,数量居全国之冠。湖南的一个农民,为了军饷参加了湘军,跟着南征北战。他虽没混到一官半职,但发放的饷银一文也没敢乱花,都小心翼翼地攒着。退伍回家后他偿还了债务,赎回了典当的土地,开始一身轻松地经营起小日子。比如,他把剩余的稻谷碾成大米挑到集市去卖;碾剩的米糠用来喂猪,等猪长大后再赶到集市卖。这个善于盘算的庄稼汉,就是靠参加湘军发的军饷摆脱了家道中落,靠着自身经营变成富农。正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可以让他的第三个儿子有条件去读书,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就在朝廷对曾国藩主动提出裁军,喜出望外时,有一个人站出来表示反对,说部队不能裁。如果喜欢请关注本号及备用号;已经关注的请设为星标和转发,十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