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从无业游民到 “朝鲜王” 的逆袭!(上)

科技   2024-08-26 19:31   山东  
欢迎关注 ! 按公众号最新推送机制,需将公众号设为“星标”才能收到推送,所以麻烦关注后点个星标,再次感谢大家!
如果按现代的说法,袁世凯绝对是个根正苗红的官后代和富二代。
家族背景
1859年淮军名将袁甲三,率兵猛攻捻军取得临淮关大捷。就在这哥们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河南老家的侄子也新添了一个男孩。
因为叔祖父的战事捷报,男孩取名叫凯,凯旋而归的意思。加上按照袁家“志九耀三,保世克家”的家谱辈分,男孩的大名就叫:袁世凯。
说起来,袁世凯也算家族显赫。
袁甲三的父亲,也就是袁世凯的曾祖父是个秀才,有四个儿子,个个优秀。其中老大就是袁世凯的爷爷,在当地教育局任职。老二是袁甲三,最后官至漕运总督,高居一品。
第三代也很厉害,不是军官就是地方大员。只有袁世凯的爹,花钱捐了个同知(相当于副市级)官衔,但一直没正式入职,而是以同辈长门长孙的身份管理祖产,成了当地的一大富豪。
而袁世凯又被他爹过继给叔叔袁保庆。袁宝庆也不简单,曾跟袁甲三参加对捻军作战,战功赫赫,最后当了一个管盐的大官,二品。
所以说,袁世凯是个根正苗红的官后代和富二代。要是搁现在,江湖又妥妥地平添一个“国民老公”和“娱乐圈纪委书记”。
(袁世凯故居)
这么好的家庭和教育条件,叠加袁世凯天资聪慧,按说考取功名当个公务员不成问题。
比如他嗣父袁保庆和堂叔袁宝恒(袁甲三长子,户部左侍郎),都对袁世凯精心培养,甚至单独请举人、进士给他当老师,现在的一对一辅导也望尘莫及。
但大跌眼镜的是,袁世凯很不争气,几次笔试不过,最终跟他爹一样花钱买了一个官......
顽劣少年
袁世凯虽然聪明、悟性也高,但不喜欢念书,稀罕骑马舞剑。
而且袁从小野心十足,他曾写过一首永志诗: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今胡天骄!
还有一次老师要他作一首八股文,袁世凯临场发挥:.......吾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将强天下之人,拜手稽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之无赦!”
最后一句把满脑子四书五经的老师惊得目瞪口呆。
后来袁跟随嗣父袁保庆登上南京雨花台,他有感而发:
  • “我今登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来。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辗鸿哀。”

这说明袁从小野心很大,有着与生俱来的冲天霸气。
(雨花台景区)
不过好景不长,呵护、培养自己的父辈相继去世,袁世凯失去嚣张的资本。好在凭借家里有矿,他跑到陈州自费办了两个文学团体,过起了有钱有闲,诗文酒肉的逍遥日子。
同时,袁广交朋友疏财仗义,编织起了一张很有价值的社会关系网。其中就认识了一个当地重量级人物,陈州知府吴重憙,两人成了忘年交;另一个则是大名鼎鼎的徐世昌
其实徐世昌也是个官后代,因为父亲早逝变得落魄,是母亲卖家产坚持供他读书。当徐世昌投靠袁世凯时,两人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然后烧香磕头直接拜了把子。
这时袁世凯20岁,徐世昌24岁,正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年龄。恰巧顺天乡试,袁世凯劝满腹经纶的徐世昌去考编。
之前徐世昌不是不想考,因为穷得叮当响连路费也没有,遇到结拜兄弟后就好办了。袁世凯本就花钱大手大脚、对朋友乐善好施,直接送了徐世昌200 两银子。
可能你觉得200两银子不多,按当时购买力算合到现在多少钱,大家可以自己搜一下。
正因为有了赞助商,徐世昌顺利考编上岸,4年后徐又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援编修,并入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张之洞,及翰林院掌院学士李鸿藻门下。
徐世昌的人生迎来了一片坦途。
但袁世凯的这200两投资也没白花,20年后他在天津小站练兵,邀请徐世昌来帮忙。
徐世昌认定袁世凯是有大志之人,二话没说,辞去了翰林院编修工作,开始辅助袁打天下,并以沉稳、机警的性格成为袁世凯智囊团中的灵魂人物。
而当年他们结拜时或许谁也不会想到,多年后两人先后都成了民国大总统,几乎演绎了半个民国史。
(民国文人总统徐世昌)
1916年6月袁世凯病逝,墓碑“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9个苍劲挺拔的端楷大字,正是出自徐世昌之手。
不过这是后话了,现在袁世凯面临的问题是:
不能老是当无业游民,是不是该找份正经工作了?
步入仕途
1879年袁世凯第二次参加乡试,外甥打灯笼照旧,还是没过。
作为和当年洪秀全、胡传(胡适的父亲)、康有为一样屡考不中的落泊少年,袁世凯有些心灰意冷。
不过换个角度看,他要是能顺利上岸为官,也许一辈子就是个基层公务员,跟其他官吏一样浑浑匆噩终其生。
恰巧在这时,他接到了好哥们徐世昌的一封信,袁世凯的人生轨迹再次发生了改变。
徐世昌在信中劝他投笔从戎,其中一句是:“以文修武,以军功进身”.......以图将来有所功名。
袁世凯茅塞顿开,对啊,可以去当兵嘛!
  • 大丈夫应当效命场,安内攘外,焉能郁郁久困在笔砚之间,胶陀了岁月?更何况自己祖辈都以军功立身于朝野!为何自己不能?

想明白后,袁世凯决定弃文从武。为了表决心,他把之前自己写的诗词全部烧了,发誓再也不去参加什么狗屁考科。
很有意思的是,后来高居直隶总督的袁世凯联合张之洞等朝中大佬,提议清廷废除科举推广新式学堂,于是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取消了。
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不过从军虽然是条好路子,但按当时的环境需要一个名头,就是以什么身份去参军;要想在军队混的开,身份很重要。而高起点的身份,当然就是公务员了。
但对袁世凯来说又绕了回去,自己考不上编才去当兵的,更何况自己再也不想碰那玩意了,怎么办?
当然还有其他办法,捐纳。
你可以理解成买官,前面袁世凯的爹就是买了一个副市级干部,只不过一直没走马上任而已。
捐纳制度最早开始于秦汉时期,但凡国家有征战、灾情等大事或者财政缺钱时,政府就会用捐纳的方式把官帽子摆上货架,历朝历代都一样。
到了清代捐纳已经形成制度,和科举、荫袭、保举一起成为登仕升官的四大途径,这让不少科举不中但家境殷实的落榜生有了入仕的盼头。
无疑,袁世凯就是其中一位。
袁世凯的姑父张向宸,正好在河南负责赈捐工作。姑父就用捐款给袁买了一个小官,轻松跨入了公务员行列-----用“公款”买官,真有点扯蛋!
但不管怎么样,袁世凯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头衔,七品的中书科中书。
官职虽小,还是个虚职,但身份却变了。3年之后袁世凯在朝鲜立首功,清廷在他第一次封赏里,记录的就是袁世凯中书科中书的身份。
(1901年时的袁世凯)
当然这也是后话,那么接下来从军投奔谁呢?
袁世凯经过权衡思量,决定去投奔嗣父生前好友,淮军名将吴长庆。
从军
此时的吴长庆已经官居一品,是李鸿章淮军四大名将之一。
不过一开始吴并不怎么信任袁世凯,很长时间后才安排了个庆字营营务处帮办的职位。
帮办实际上是个虚衔,没什么实权,就是跑跑腿传传话。但袁世凯还是很高兴,毕竟书生变成军人了嘛。
都说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但也需要机会。没多久,属于袁世凯的机会来了。
这年春节营队放假3天,大部分人要么回家探亲、要么出去逛街了,吴长庆也不在营中。
就在这时候出事了,留守的兵营发生了“暴动”。
一些士兵因为赌博输红了眼骂骂咧咧,然后动嘴发展成动手,上百号人拿着刀、枪干了起来。兵营一片混乱,搞不好会演化成兵变。
但吴长庆等很多武官都不在,只有几个文官,军营无主。
处理这么大的突发事故,除了要有足够的智慧、胆识,还要有临场应变能力,但文官哪见过这阵势,早已经吓得魂不附体。
结果,袁世凯只带着30号人就摆平了。
袁世凯大喝一声,说受统领之命,命令所有人各回军营。紧接着,袁带卫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了4个带头闹事的头领,就地斩首正法,事故迅速被平息。
不过假传军令是死罪,袁世凯也害怕。但义不持财、慈不掌兵,在紧急关头不这么干根本镇不住场子,袁世凯只能赌一把了。
春节过后吴长庆回到军营,袁世凯立即报告经过,并就杀人一事向吴请罪。
(吴长庆)
但吴长庆并没责怪他,借人借势速战速决,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20岁出头的袁世凯在突发事件面前表现出的胆识和临阵应变能力,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所以吴不但没治罪反而升了他的职,委任劳务处提调(调度的意思),更加信任了。
经过这一事件,袁世凯这个新兵蛋子在军营站住了脚。
第二年,清朝附属国朝鲜发生壬午之变,清廷派吴长庆的庆字营调到朝鲜镇压,袁世凯跟随出兵,正式开启了他由一个无业游民到 “朝鲜王”的逆袭。
(未完待续)
创作不易,如果喜欢请关注和转发;如果已经关注请设为星标,十分感谢!
为防止失联,可以加作者为好友:


点评校尉
喜欢写有深度的精品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