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书托邦
2017年,用7年时间深度打磨的布尔迪厄作品《世界的苦难》《实践理论大纲》《男性统治》和《自我分析纲要》出版,由首届傅雷翻译奖的获得者张祖建先生领衔,布尔迪厄著作的知名译者加盟,这套丛书获得读者高度评价,在豆瓣评分最高达9.7分。
豆瓣评价
今天,布尔迪厄的作品被当代知识界的不同领域使用、引用、讨论和批判,这些领域从教育社会学到语言哲学,再到认识论,还包括了民族学、政治学、制度主义经济学。
而我们作为出版方也经常收到一些疑问:布尔迪厄好难读呀,布尔迪厄的理论好晦涩呀。那么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去阅读这样一位思想家?而又该如何去阅读他呢?
今日,为您推荐“布尔迪厄作品”丛书精美套装(盒装版绝版回归,限量500套,文末购买),布质装帧,质感精美,值得收藏,也可作为好礼馈赠,一窥当代法国思想大师的学术高光。
皮埃尔·布尔迪厄
Pierre Bourdieu(1930-2002)
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法兰西学院唯一的社会学教授,和英国的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德国的哈贝马斯(Jurgen Harbermas)被认为是当代欧洲社会学界的三杰。
布尔迪厄横跨众多领域,打破了学科界限,从跨学科的角度入手,对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史学、美学、文学等都有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思想范畴,建构了相当新颖的学术框架。作为法国当代最有声望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布尔迪厄以其独创性的学术研究和丰裕的理论创作,在法国和整个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掀起一阵阵争论浪潮,推动着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变革,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本身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世界的苦难:
布尔迪厄的社会调查(上下)
本书荣获“2017年傅雷翻译出版奖”
布尔迪厄一生饱受争议,其理论作品较难懂,但他先后完成了数十本社会调查,显示出他平易近人的一面。本书是他晚年与22位合作者耗时3年,访谈数百人形成的田野调查报告,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人史,揭示出普通民众的苦痛,并指出这些苦痛的社会根源。
本书有口述史般的震撼力,又有小说般的精彩,但最让人难忘的是一位社会学大师的犀利与睿智。本书是法国社会苦难的百科全书,也是了解布尔迪厄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
原文试读
因此,尽管家庭并非社会困境的唯一根源,尽管社会产生了很多后果类似的立场,家庭却经常强加一些矛盾的禁令,要么禁令本身是矛盾的,要么实行的条件是矛盾的。家庭是最常见的社会苦难的根源,包括特权所制造的苦处。家庭可以使特权变成陷阱。社会地位这杯毒酒的饮用者——即所有从某种认可或选拔当中既受益又受害的“贵族派头”的个人:贵胄望族,家中长子,持有稀罕学位者——会被引入各种各样的所谓光明的绝路,这些阳关大道实际上都是死胡同。至于受害者本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导致其心态的社会环境)所承受的一部分社会苦难,家庭无疑要负主要责任。
尽管如此,必须防止把家庭当成问题的终极原因,虽然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它造成的。事实上,正如我们在一个农民家庭里看到的那样,整个家业的凋零是跟在独身不娶和长子出走之后出现的,最基本的结构性因素(例如经济财产和特别是象征手段财产的市场的统一)在家族的核心部分同样存在。这就能够说明,最具“个人色彩”的困难,即看起来主观性极强的紧张关系和矛盾往往表明社会的深层结构及其矛盾。
男性统治
男性秩序的力量体现在它无须为自己辩解这一事实上:男性中心观念被当成中性的东西让大家接受,无须诉诸话语使自己合法化。
——皮埃尔·布尔迪厄
最令人奇怪的不是存在这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一种性别对另一种性别的统治,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而是这种统治,被统治者接受、认可,他们只是从这种统治中感受到痛苦、屈辱或贫困。
————罗贝尔 · 马吉奥《布迪厄与男人》
布尔迪厄一直致力于揭露所有社会领域中存在的统治关系:统治者将他们的价值观念强加给被统治者,被统治者不知不觉地参与了对自身的统治,这其中就包括潜藏在男性和女性无意识中的“性别统治”。《男性统治》正是布尔迪厄为从理论上颠覆表面上自然的、合法的性别等级,从实践上为妇女解放提供更大的可能性所作出的努力。
原文试读
男性秩序的力量体现在无须为自己辩解这一事实上,男性中心的观念被当成中性的东西让大家广为接受,无须诉诸话语使自己合法化。社会秩序像一架巨大的象征机器一样运转着,它有认可男性统治的趋向,因为它就是建立在男性统治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劳动的性别分工,是对两性承担的活动及其地点、时间、工具的非常严格的分配;这是空间的结构,存在着专属男人的集会地点或市场与专属女人的家庭之间的对立,或在家庭内部,照管炉火的男方与照看牲畜棚、水和植物的女方的对立;这是时间的结构,劳动日、农事年或生命的循环中断的时刻是男人的,漫长的妊娠期是女人的。
自我分析纲要
我们如何来理解这位研究领域涉猎广泛,极具思想性的社会学大师呢?显然,《自我分析纲要》为我们认识和发现一个真实的布尔迪厄形象提供了一种可能。
《自我分析纲要》不是传记,而是布尔迪厄对自我的社会分析。布尔迪厄对自己采取了批判反思的视角,仅仅选取了自身经历中从社会学观点来看直接相关的特征,也就是对社会学理解和解释必要的特征。他描述了五十年代初他进入哲学场时的可能性空间的状况,他从哲学转向人种学和社会学的蜕变过程,他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从事的调查,他的童年经历和寄宿生活,最终提出对自身的知识筹划的社会学解释:低微的出身与学业的成功产生了他分裂的习性,这种习性与他积累的学术资本一起,在知识场的作用下,导致他独特的实践——通过对立面的协调,把宏大的理论抱负与低微的研究对象相结合,以求创立一种总体性的实践的社会理论。
原文试读
实践理论大纲
《实践理论大纲》是布尔迪厄对于人、社会和文化的理论思考与探索,其田野调查材料来源于50年代的阿尔及利亚 ,通过对当地居民婚姻策略、仪式行为、神话的地位等问题的深入细致考察,布迪厄提出了有关“制度与实践、个人与社会、认识论与谋略、符号与社会场域辩证关系”的基本观点。
实践理论(Theory of Practice)这个概念,是布尔迪厄首先在他的《实践理论大纲》一书中提出的。作者始终在理论—田野—重新构建—阐述理论中不断深入。正如该书的出版者所说的,虽然该书既不能满足那些只对人类科学进行思考而不动手实践的“理论家”,也不能让那些只知埋头实践而不知坐下来思考的“实干家”满意,但对于人类学者和社会学家来说却是非常重要、不可不读的。
原文试读
(限量500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