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迪厄“难读”的经典,限定盒装回归!

学术   2024-11-13 18:06   江苏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书托邦

“我之所以质疑这个世界,那是因为这个世界对我也满怀狐疑……我从未感到心安理得地做个知识分子……”


2017年,用7年时间深度打磨的布尔迪厄作品《世界的苦难》《实践理论大纲》《男性统治》和《自我分析纲要》出版,由首届傅雷翻译奖的获得者张祖建先生领衔,布尔迪厄著作的知名译者加盟,这套丛书获得读者高度评价,在豆瓣评分最高达9.7分。


豆瓣评价





今天,布尔迪厄的作品被当代知识界的不同领域使用、引用、讨论和批判,这些领域从教育社会学到语言哲学,再到认识论,还包括了民族学、政治学、制度主义经济学


而我们作为出版方也经常收到一些疑问:布尔迪厄好难读呀,布尔迪厄的理论好晦涩呀。那么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去阅读这样一位思想家?而又该如何去阅读他呢?


社会学家、欧洲社会学和政治学中心研究员热拉尔·莫热先生在“布尔迪厄作品”丛书的总序中回答了这一问题:



正因为“所有的科学都藏在某处”,又因为斗争的输赢才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我觉得理解布尔迪厄著作的主要困难不在于其复杂的句法和晦涩的措辞,不在于知识分子学究式的偏好,亦不在于国际观念市场的内在困难,而在于整个批判社会学事业所带来的困境。



今日,为您推荐“布尔迪厄作品”丛书精美套装(盒装版绝版回归,限量500套,文末购买),布质装帧,质感精美,值得收藏,也可作为好礼馈赠,一窥当代法国思想大师的学术高光。




皮埃尔·布尔迪厄

Pierre Bourdieu(1930-2002)


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法兰西学院唯一的社会学教授,和英国的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德国的哈贝马斯(Jurgen Harbermas)被认为是当代欧洲社会学界的三杰。


布尔迪厄横跨众多领域,打破了学科界限,从跨学科的角度入手,对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史学、美学、文学等都有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思想范畴,建构了相当新颖的学术框架。作为法国当代最有声望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布尔迪厄以其独创性的学术研究和丰裕的理论创作,在法国和整个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掀起一阵阵争论浪潮,推动着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变革,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本身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01




世界的苦难:

布尔迪厄的社会调查(上下)

本书荣获“2017年傅雷翻译出版奖”


只讲生存条件的深重困难而排斥其他一切困苦,无异于对很大一部分反映社会秩序的困苦视而不见和不理解。

——皮埃尔·布尔迪厄

我只读了第一篇《水仙街》,便已被他敏锐的观察力、不经意流露的理论厚度、像是灵感一般的构思、以及无处不在的现实关怀,所折服。我不禁都感叹,他若是没去做社科研究,或许也会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水仙街》中,他揭露着险象迭生的日常生活,到处是陷阱,生活变成了日复一日的生存技艺,人们就在生活的夹缝中偷安。深深的无力感与无可奈何的绝望,跃然纸上。


——豆瓣网友“禾日”



布尔迪厄一生饱受争议,其理论作品较难懂,但他先后完成了数十本社会调查,显示出他平易近人的一面。本书是他晚年与22位合作者耗时3年,访谈数百人形成的田野调查报告,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人史,揭示出普通民众的苦痛,并指出这些苦痛的社会根源。


本书有口述史般的震撼力,又有小说般的精彩,但最让人难忘的是一位社会学大师的犀利与睿智。本书是法国社会苦难的百科全书,也是了解布尔迪厄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


原文试读


无疑,社会秩序已经使大苦大难有所减轻(不过没有达到人们所说的程度),可是在社会分化的过程中,社会空间大大扩展(特殊领域和次领域),从而制造了主张各种日常苦难空前加深的条件。在各种观点的空间里,如果不给面临日常困苦的社会范畴留出位置,就无法正确地再现一个跟宏观社会一样,以产生无数的自我表象为特点的世界。这些范畴即一切以个别应对或谈论日常困苦为使命的社会职业。当然,由于视角分殊,观点难免偏颇。


因此,尽管家庭并非社会困境的唯一根源,尽管社会产生了很多后果类似的立场,家庭却经常强加一些矛盾的禁令,要么禁令本身是矛盾的,要么实行的条件是矛盾的。家庭是最常见的社会苦难的根源,包括特权所制造的苦处。家庭可以使特权变成陷阱。社会地位这杯毒酒的饮用者——即所有从某种认可或选拔当中既受益又受害的“贵族派头”的个人:贵胄望族,家中长子,持有稀罕学位者——会被引入各种各样的所谓光明的绝路,这些阳关大道实际上都是死胡同。至于受害者本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导致其心态的社会环境)所承受的一部分社会苦难,家庭无疑要负主要责任。


尽管如此,必须防止把家庭当成问题的终极原因,虽然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它造成的。事实上,正如我们在一个农民家庭里看到的那样,整个家业的凋零是跟在独身不娶和长子出走之后出现的,最基本的结构性因素(例如经济财产和特别是象征手段财产的市场的统一)在家族的核心部分同样存在。这就能够说明,最具“个人色彩”的困难,即看起来主观性极强的紧张关系和矛盾往往表明社会的深层结构及其矛盾。




02



男性统治


男性秩序的力量体现在它无须为自己辩解这一事实上:男性中心观念被当成中性的东西让大家接受,无须诉诸话语使自己合法化。


——皮埃尔·布尔迪厄


最令人奇怪的不是存在这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一种性别对另一种性别的统治,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而是这种统治,被统治者接受、认可,他们只是从这种统治中感受到痛苦、屈辱或贫困。


————罗贝尔 · 马吉奥《布迪厄与男人》



布尔迪厄一直致力于揭露所有社会领域中存在的统治关系:统治者将他们的价值观念强加给被统治者,被统治者不知不觉地参与了对自身的统治,这其中就包括潜藏在男性和女性无意识中的“性别统治”。《男性统治》正是布尔迪厄为从理论上颠覆表面上自然的、合法的性别等级,从实践上为妇女解放提供更大的可能性所作出的努力。


原文试读


男性秩序的力量体现在无须为自己辩解这一事实上,男性中心的观念被当成中性的东西让大家广为接受,无须诉诸话语使自己合法化。社会秩序像一架巨大的象征机器一样运转着,它有认可男性统治的趋向,因为它就是建立在男性统治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劳动的性别分工,是对两性承担的活动及其地点、时间、工具的非常严格的分配;这是空间的结构,存在着专属男人的集会地点或市场与专属女人的家庭之间的对立,或在家庭内部,照管炉火的男方与照看牲畜棚、水和植物的女方的对立;这是时间的结构,劳动日、农事年或生命的循环中断的时刻是男人的,漫长的妊娠期是女人的。



男性特权也是一个陷阱,而且它是以长久的压力和紧张换来的,这种压力和紧张是男人在一切场合展示男子气概的义务强加给每个男人的,有时甚至发展至荒谬的地步。当男性特权为一个集体,比如世系或家族这个主体而行使,它本身要服从象征秩序所固有的要求时,名誉观事实上表现为一种典型,或更确切地说,表现为一个注定要在不止一种情况下难以理解的要求体系。男子气概既被理解为生殖的、性欲的和社会的能力,也被理解为斗争或施暴的能力(尤其在报复中),但男子气概首先是一种责任。男人与女人相反,女人的名誉基本上是消极的,只能得到维护或失去,女人的美德依次是贞洁和忠实。而“真正具有男子气概”的男人会尽最大可能地扩大自己的荣誉,在公共领域内赢得光荣和尊敬。




03



自我分析纲要


这不是传记。”

——皮埃尔·布尔迪厄


社会学分析排除心理学,几个情绪变化除外。

——皮埃尔·布尔迪厄


对于哲学中装腔作势的资产阶级品味的反抗和经院观点的深恶痛绝,使他完成了面向社会学和人种学的转向。

——豆瓣网友“大糖”



我们如何来理解这位研究领域涉猎广泛,极具思想性的社会学大师呢?显然,《自我分析纲要》为我们认识和发现一个真实的布尔迪厄形象提供了一种可能。


《自我分析纲要》不是传记,而是布尔迪厄对自我的社会分析。布尔迪厄对自己采取了批判反思的视角,仅仅选取了自身经历中从社会学观点来看直接相关的特征,也就是对社会学理解和解释必要的特征。他描述了五十年代初他进入哲学场时的可能性空间的状况,他从哲学转向人种学和社会学的蜕变过程,他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从事的调查,他的童年经历和寄宿生活,最终提出对自身的知识筹划的社会学解释:低微的出身与学业的成功产生了他分裂的习性,这种习性与他积累的学术资本一起,在知识场的作用下,导致他独特的实践——通过对立面的协调,把宏大的理论抱负与低微的研究对象相结合,以求创立一种总体性的实践的社会理论。


原文试读


没有什么比这一点让我更高兴的了,即我成功地使得我的某些男女读者对我的经验、困难、疑问、痛苦等感同身受,并从这种与赞同的投射截然相反的现实主义认同中,得到比他们所经历的和所做的稍稍好一点的行动和生活手段。


完全投入并忘记危险丝毫不是由于随便什么形式的英雄主义,而且我认为,这根植于我体会到的极度悲伤和忧虑。这种悲伤和忧虑,以及辨别一个仪式之谜、采集一个游戏、观看这个或那个物件(比如,一盏婚礼油灯,一个老箱子或一座保存完好的房屋的内部)的愿望,或在其他情况下,观察和证明的单纯欲望,导致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使我有可能理解我的经验的狂热工作中,我是这种经验的卑微而贫乏的证人,我要不惜一切代价说明这种经验。如我亲身经历的那样不折不扣地说出若干境况和事件——也许是险情——并不容易,这些境况和事件让我极为震惊,有事甚至回到我的梦里——不仅指那些最极端的,比如这个人在一所白神父修道院的一间纯白小屋里对我讲述的事情,他对让我难过表示歉意;或者另一个人,在阿尔及尔海堤的尽头,讲述法国军队对他们实施的酷刑,这样就没人能听到。 





04



实践理论大纲


基于礼物理论衍生开来的名誉理论,将人类社会分成两个层面—利益层面和名誉层面,因此揭开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天才的理论只能让人赞叹。
——豆瓣网友“p48”



《实践理论大纲》是布尔迪厄对于人、社会和文化的理论思考与探索,其田野调查材料来源于50年代的阿尔及利亚 ,通过对当地居民婚姻策略、仪式行为、神话的地位等问题的深入细致考察,布迪厄提出了有关“制度与实践、个人与社会、认识论与谋略、符号与社会场域辩证关系”的基本观点。


实践理论(Theory of Practice)这个概念,是布尔迪厄首先在他的《实践理论大纲》一书中提出的。作者始终在理论—田野—重新构建—阐述理论中不断深入。正如该书的出版者所说的,虽然该书既不能满足那些只对人类科学进行思考而不动手实践的“理论家”,也不能让那些只知埋头实践而不知坐下来思考的“实干家”满意,但对于人类学者和社会学家来说却是非常重要、不可不读的。


原文试读


由于目标本身高度取决于可用的手段,所以对导致了各种婚姻的操作的分析就成了对婚姻可能应满足——可想象和可实现——的条件的分析:就像一局牌那样,胜负一方面取决于发牌,取决于手上握有的牌(牌的价值又由游戏规则即特定社会的特点决定),另一方面取决于玩家的技巧,婚姻战略的逻辑和效率也一方面取决于有关家族掌握的物质和象征资本,更确切地说是他们的生产工具和男丁(男丁被同时认为是生产力、生育力、政治力,因此也被认为是象征力)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采取这些战略的人通过对资本巧妙投资将利益最大化的能力,即对某种特定生产方式暗含的(最广泛意义上的)经济公理体系的实际掌握,这种掌握是产生在群体内被认为是“合理”且被(物质财富和象征财富的)市场客观规律认可的实践的条件。


所有的交换都或多或少地隐藏着挑战,而所有的沟通行为,尤其是礼物交换都是在挑战和回击的逻辑中进行的。但在沟通的必要性、言论上的挑战以及压制对方的欲望三者之间要取得一个平衡。把别人置于一个过于难以回应的挑战中,会导致沟通的戛然而止。此外,沟通总是建立在契约和冲突之间的相互妥协之上。慷慨的交换总是倾向于演变成相互馈赠上的竞争;最贵重的礼物,因为阻断了对方回馈等值礼物的可能,而把对方置于羞耻之中。正因如此,客人们在重大家庭节日上公开赠送的礼品,总是衍生出名誉上的竞赛和最终导致破产的礼品价格上的竞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有时人们会限定礼品的价值上限。



“布尔迪厄作品”丛书
盒装版绝版回归

(限量500套)




社会学其实是一门“扰人的科学”,因为它揭露出隐藏在背后的有时候被压抑的东西,还因为它经常与统治者的利益相违背,部分由于这些利益藏匿于缄默的的表面之下或情理之后,而情理经常告诉人们,事情就应该是这样的且无法是其他的样子。


——热拉尔·莫热

“布尔迪厄作品”丛书《总序》


社会学吧
关注社会学和他的二级学科的研究动态、学术前沿、新书新刊、专业就业,也关注政治学、历史学和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更关心我们的社会和他的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