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半月谈》2024年第23期刊发了《精准感知需求,持续优化供给——十位民政厅局长访谈录》,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谢晓军介绍了我省民政部门在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兑现保障和改善民生“国家承诺”方面的“江苏实践”,并就养老服务、民政技能人才建设等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全文如下: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检验中国式现代化成色的重要指标。
民政工作直接面向群众需求,要把包括困难群众、残疾人等在内的各类群体的切身利益保障好、发展好,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
多位受访民政厅局长表示,社会救助对象陷入生活困境的原因与摆脱困境的需要不同,救助政策也需要有所不同,加快构建分类分层救助体系很有必要。
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全力构建分层分类、衔接有序的梯度救助体系,积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贵州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拥辉介绍,贵州民政部门围绕五类低收入人口如何认定、怎样施救,以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为重点,逐步健全完善覆盖所有低收入人口的政策认定体系。
福建省晋江市育婴院的孩子们过集体生日 魏培全 摄
完善的动态监测体系,有助于精准认定社会救助对象。江苏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谢晓军说,在“为小”服务领域,江苏省民政厅创新“3+4+N”(三步排查、四色管理、N重关爱)常态化主动发现机制,将48.03万名困境儿童“一人一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
构建分类分层救助体系,要求民政工作突破固有思维方式,着力推进普惠性民生建设。“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决定》对民政工作提质增效、服务群众多元需求,提出更多新要求。
受访民政厅局长说,在开展儿童福利事务时,过去民政部门在具体工作中长期只面向孤残儿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群体,但这一群体的规模正在缩小,更多的流动儿童如何健康成长已提上重要议程。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江苏省苏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正峰等受访者认为,在民政工作对象上,社会救助要从面向低保户与特困户向低收入家庭扩展,养老服务要从特困老年人向全体老年人扩展,儿童福利覆盖要从困境儿童向全体儿童扩展;在保障内容上,要从物质保障扩展到兼顾精神保障,从保障基本生活提升到维护人的合法权益与尊严,同时拓展关于医疗、就业、教育等专项救助帮扶政策;在资源配置上,要从依靠政府公共资源发展到主动开拓社会资源、撬动市场资源,借助市场力量增加养老育幼及其他社会服务供给。
做好养老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
2018年,国家在民政部设立养老服务司;2023年,新一轮机构改革又在民政部设立老龄工作司。这表明中央赋予民政部门主管全国老龄工作与养老服务的重大职责任务。
养老机构将助浴车开到村民家门口 翁忻旸 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从轻度步入中度,实现老有所养的任务更加紧迫,养老服务供给亟待发力。受访民政厅局长反映,当前养老服务呈现“杠铃式”供给局面,即高端供给和兜底供给多,普惠性供给少,这与老年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养老服务体系应实现高端有市场、中端有选择、低端有保障。“不少老年人被认知障碍困扰。”四川省成都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斌说,目前成都正积极建设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非药物干预、家庭支持、专业照护与资源链接等服务。同时,分层分类厘清区、街道、社区、小区各层级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定位,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订单式服务。
当前,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呈增加趋势,发展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相配套的老年护理和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受访者反映,相关制度仍然面临设计不统一、筹资困难、护理人员匮乏和公众认知不足的难题。贵州省贵阳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路喜宏等受访者呼吁,扩大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全民认知度和参与度、优化财政支持力度,将包括养老服务发展保障等民政资金列入“三保”的保障范围,满足老年人长期照护等保障性需求。
“要积极引导优质养老机构运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动服务下沉。”山东省青岛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江联军说,发展养老服务要扣紧“务实”这一关键词。“以老年助餐服务为例,青岛认真落实省民政厅提出的不以覆盖率论英雄、不以财政投入多少为评价标准、不以老年人免费就餐为导向,坚决防止开门后关门的‘三不一坚决’思路,确保相关服务机构可持续运行。”
时下,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可及性不够高,经营主体参与运营农村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不足。谢晓军等受访对象认为,城乡养老服务在工作重点上应有显著差别。“城市养老服务思路是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协调发展。农村养老服务要瞄准保基本、稳刚需、优供给、促均衡。具体到乡镇层面,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农村敬老院由‘乡建乡管’转为‘县建县管’,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谢晓军举例说,江苏省新沂市整合建成7个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实行县级民政部门直管,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由不足15%提升至50%以上。
做好养老服务,还要帮助老年人“老有所为”。从《决定》内容可以看出,做好新形势下老龄工作,既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养老服务,也要注重发展银发经济。孙拥辉建议,做到“政策扶老”“友好敬老”“发展有老”,逐步完善老龄事业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同时,营造尊老敬老氛围,发展养老产业,引导老年人参与各项银龄行动。
为社会治理汇智聚力
《决定》提出,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首抓政治统领,重点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公益慈善类、科技类社会组织以及社区社会组织,基本形成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三化”并举,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近年来民政部门持续深化社会组织领域改革,强化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四川省资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天学认为,当前社会利益主体和社会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推进社会组织领域改革需要因时因势利导。“在整合政府、企业等第一、二部门资源的同时,加强第三部门(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资源整合,以规范管理、创新品牌、产品化推广等方式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受访民政厅局长认为,社会组织有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不同形态,需要在做好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路喜宏介绍,贵阳市在观山湖区、乌当区建设社区社会组织孵化示范基地,众多社会组织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治理、养老服务等领域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截至2024年10月,成都成立登记社会组织11196家,覆盖19个国民经济门类。”王宏斌介绍,成都民政部门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向社会治理一线、公益慈善最前沿汇智聚力。“今年以来,成都市社会组织积极开展老年服务、妇女儿童、社会救助与服务、公益慈善、其他保障和改善类民生项目,直接参与和服务近200万人次。”他认为,要构建良好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需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做到让社会组织政策“直享”、求助“有门”、发展“有路”、解困“有效”。
营造社会组织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必须要把稳社会组织正确发展方向、健全综合监管体制。“社会组织监管涉及党建工作机构、登记管理机关、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等多部门。”山东省济南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苏楠说,如何做好多元主体横向监管是破题关键。“济南通过各部门面对面确认、一对一函询、联合下发文件、争取编制部门支持、共享执法信息等方式,实现对社会组织全链条、闭环式监管。”
当前社会组织发展还存在党建基础薄弱、监督管理部门协同不畅、社会组织依法按章办会意识不强等问题。“比如,在党建工作领域,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少,专职党务工作人员更少,加之党建经费不足,导致社会组织党建水平不高,与党组织联系不紧密。”一位受访民政厅局长反映。
受访对象建议,尽快修订明确行业管理部门的具体范围、职责;修改完善行业协会商会法人登记证书模本,在登记证书上对行业管理部门予以明确;加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保障力度,适当提高专职党务工作者待遇,落实活动场所保障;建立政府指导,登记管理机关、行业管理部门、综合执法监管部门等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常态化、精准化综合监管机制。
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公益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聚焦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等时代主题,当今尤需发挥好第三次分配的重要作用。
今年9月5日,新修订的慈善法正式施行。受访者认为,这次修法弥补了应急慈善、社区慈善、个人求助网络平台等多个法律规制的空白,细化了慈善组织、慈善信托、公开募捐、信息公开、法律责任的规制,强化了政府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责任和措施。
建立政府推动、法律规范、公民参与、专业运作、高效透明的慈善事业运作机制,才能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慈善发展之路。今年7月,吉林率先在省级层面出台《吉林省慈善条例》,诸多条款体现了制度创新和当地实践经验。吉林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肖模文表示:“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慈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当将应急慈善活动纳入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等。”
让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还应注重塑造认同公益慈善的社会共识。据杨天学介绍,资阳市建设市县乡村四级公益慈善服务阵地,通过创建慈善社区、推进慈善法走进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商场、与各大公益基金会建立长效机制等方式,营造“人人可慈善、处处可慈善、时时可慈善”的良好氛围。
据统计,目前我国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超过1.3万家,资产合计近2000亿元。受访者认为,公益慈善力量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乡村振兴以及科教文卫、生态保护、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立体式、全流程的慈善组织监管体系尚未建立;激励政策缺乏,对慈善组织认定率较低;慈善领域数字化改革有待加强等。
针对现有问题,受访者建议,探索建立国家层面的慈善事业议事协调机构,将宣传、社会工作、财政、民政、税务等与慈善事业发展相关的部门纳入;通过建立慈善领域第三方评估机制等,促进透明、立体、全流程的阳光慈善建设;在制定企业扶持政策时,将慈善组织纳入扶持范围,建立慈善组织资格认定、免税资格及税前扣除资格三项认定一体化解决平台;由民政、财政等部门牵头,建立慈善大数据中心,推进政府、慈善组织、捐赠人等主体之间相关业务的数字化改革。
助推民政工作系统化、数字化、专业化
新的发展形势下,民政事业涉及面广,内涵日趋丰富,势必要进一步增强系统观念,充分考虑各项政策之间的关联性和耦合性。然而,在基层工作实践中,日趋复杂的民政工作面临着各类信息和资源分散的问题。
推动数字化改革,或许是破解上述难题,提速民政工作系统化的可行路径。“落实精准预警帮扶等民政兜底性工作,需要强化数字赋能。”江苏省无锡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周立军介绍,无锡建起全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综合服务平台,汇聚全市低收入监测对象大数据底座。“平台于今年上线后,至10月已定期汇聚交互21个部门和单位数据,新甄别出1946名潜在困难对象,年内将实现困难群众教育救助、生活用水费用减免等8个救助事项一件事联办。”
婚姻登记中心举办主题活动 徐昱 摄
婚姻登记、殡葬改革等民政部门负责的专项社会事务,尤其需要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为群众减轻时间成本、经济负担。陈正峰介绍,苏州民政部门联合公安、法院、档案等部门开通“婚姻一件事”平台,推进历史数据清洗、法院离婚信息归集、婚姻档案全市通查等相关工作,在“苏周到”App上开通婚姻登记证照电子凭证查看、证照信息纠错模块,努力实现“为爱减负”。
土货要进城、快递要下乡、群众要出行,需要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推进乡村地名建设。“地名元素是群众致富路上的加速器,地名文化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肖模文介绍,吉林在省市县三级全面建立了地名管理协调机制,实施包括乡村地名规划、信息服务在内的等五大工程,已排查出应命名乡村道路街巷1.6万条,已进行命名7000余条。他说:“乡村地名及其标志的广度、密度、精细度逐渐提高,‘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得以显现。”
在数字化推动民政工作发生深刻变革的同时,专业化人才培养工作也不能松劲。受访对象表示,当前尤其要在养老服务人才、社会公益人才、社会组织管理人才等培养上发力。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在一些地方,基层队伍不够稳定制约民政工作深入开展。一位受访民政厅局长反映,在社会救助领域,民政部门在社区只有1名协理员,且身兼数职,人员流失、频繁更换情况时有发生,不利于救助帮扶工作开展。
针对此,谢晓军、路喜宏等人建议,通过与高校合作、以赛促训等方式,多维度布局人才培养渠道。同时,探索建立职称评定体系和激励导向机制,让职称评审结果与薪酬待遇及职业发展挂钩、与机构等级评定挂钩、与政府购买服务资质挂钩,逐步破解养老服务、公益慈善等领域“招人难”“留人难”困境,建成一支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民政专业技能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