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淳区垭溪街道荆山村睦邻点,午饭后,一场精彩的象棋对决开始了。对弈者满脸笑意,围观者不时喝彩,老人们乐在“棋”中。
吃得营养、住得舒心、活动丰富,这样的生活,曾经是无数农村老人的期待,如今在南京的很多乡村已成常态。
相较城市,农村养老面临一些特有困难:留守老人多,老人居住分散,居家养老观念重,养老服务市场不够成熟……因此一直是民生保障中的薄弱一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去哪里养老?谁来服务?钱从何来?这是农村养老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
南京,长三角地区特大城市,也是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截至去年底,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181.21万人,占比24.42%。近年来,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南京发扬首创精神,不断探索大城市农村“银发无忧”新路径,村一级的互助养老睦邻点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全市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已超过870个。
聚焦“原居养老”
南京建成870多个乡村“睦邻点”
“孩子们都出去工作了,不能经常回来,我们老年人时常感觉到孤寂,渴望与人交流。过去缺少活动和交流的平台,现在有了睦邻点,开心多了。”82岁的卞奶奶告诉紫君。
王爷爷也是此处的常客,“去年我做了一个手术,出院后每天要进行健康监测。行政村的医务室太远,家门口的睦邻点解决了我每天奔波的烦恼。而且每次测量的数据都有记录,方便!”
作为“省级示范性睦邻点”,这里有休息室、备餐间、就餐室、助浴室、书画室、理发室等11个功能区域,为老人提供了“天热可避暑、天冷可取暖、闲暇有文娱、餐食有供应”的养老服务链。在此基础上,垭溪街道又投入100多万元,利用社区闲置资源对睦邻点提档升级,建成了荆山幸福小院,服务辐射全村800多名老人。
不离乡宅,不离乡邻,在家就能养老,是不少农村老年人的期盼。然而,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服务网络不健全是不争的事实。补齐这一短板,遍布乡村的互助养老睦邻点,满足了农村老人养老不离村的美好愿景。
以高淳区为例,该区现有60周岁以上常住农村老年人口10.4万人,涉农街道(镇)存在行政村区域广、自然村庄老年人居住分散的情况。
“我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大多建在行政村,每个行政村下辖10多个自然村庄,服务中心到自然村庄的直线距离往往超过3公里,不少老人感到不便。除此之外,农村老人更希望‘原居养老’,但由于经济能力不足,无法自我购买服务。”高淳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刘小良表示。
为此,高淳区从农村养老难题入手,考虑在各村原有的睦邻点增加互助养老功能。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该区共建成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745个,实现自然村服务半径全覆盖,逐渐形成全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去年,在民政部组织的全国区县级新任民政局长培训班上,高淳区专门就此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
“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大多依托行政村、规划发展村庄,整合村公共服务设施、闲置用房资源,因地制宜改扩建而成。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870多个,其中示范性的有142个。”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市政府专门出台《南京市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标准(试行)》,对农村地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用地标准、覆盖人口和服务半径等进行了明确,农村老年人“家门口”养老设施布局不断完善。
推广互助养老
打造专业服务队伍
“天气降温了,要注意防寒保暖,有什么困难可以及时和我们联系……”上个星期五,在栖霞区八卦洲街道上坝村,好邻居志愿者张蓉叮嘱空巢独居老人陈爷爷。
“好好好,谢谢!” 陈爷爷连声答应。
与紫君谈起与陈爷爷的交往,张蓉坦言“是用爱心、耐心、诚心感动了老人”。
原来,陈爷爷以前对志愿者比较排斥,不愿意沟通交流。但张蓉没有放弃,直到她敲了第21次门,才成功打开老人的心门。当开门的那一刻,张蓉惊呆了——平常长在山坡上、树林中或者温室中的蘑菇,却长在陈爷爷的餐桌上,屋内一片狼藉。
张蓉用了一天时间打扫,让陈爷爷家焕然一新。此后,她时常走进陈爷爷家里,排查居家安全,同时提供助医、助购、精神慰藉、政策咨询等服务。陈爷爷感动地说:“小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就是我的依靠。”
栖霞区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超20%,部分涉农社区老龄人口占比高达40%。面对90%的居家养老群体以及数量庞大的空巢独居老人,该区创新推出“栖彩守护·好邻居敲敲门”重点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由栖霞区民政局联动街道、社区和爱德基金会及养老服务社会组织,通过上门入户、短信提醒等方式,建立邻里互助支持网络,形成栖霞区空巢独居老人服务机制和突发状况应急机制。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栖彩守护·好邻居敲敲门”公益筹款超过200万元,形成了4000多人的好邻居志愿者队伍,为非政府购买对象的老年人提供探访关爱服务10余万人次,处理紧急状况百余次。志愿者们用一次次的暖心服务,化解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焦虑”。
为了破解农村养老服务人员欠缺的难题,市、区分层分级开展养老护理人才培训,一批“90后”“00后”活跃在农村养老服务一线。
同时,我市探索党员干部带头、社会组织发动、热心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互助养老”路子。
✦栖霞区联合爱德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推出“爸妈食堂·困境老人公益午餐”项目。
✦浦口区探索“物业服务+楼栋长+养老服务”居家日间照料新模式,为试点社区的低保、特困、空巢独居失能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
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更是南京的一张养老名片。
该平台的前身是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是由南京市委市政府牵头主导、市民政局负责具体落实的互助式养老工程,作为南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创新亮点,国务院曾安排相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
2023年,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更名为南京市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形成较完整的互助养老志愿服务体系。截至今年上半年,平台注册志愿者4.7万余人,注册服务对象近8.9万人,完成订单近75万个,志愿者累计存储时间达近43万小时。志愿者中,相当一部分是低龄老年人服务于农村高龄空巢老人。
拓宽投入渠道
统筹使用专项资金
“又有红烧鱼了,真香!”16日上午10时30分,溧水区洪蓝街道银发助餐点里饭菜飘香,不少老人正依次排队点餐。
除了红烧鱼,当天还有毛豆炒肉和清炒黄瓜等。60周岁以上老人,最多只需付4元,就可吃到荤素搭配的三菜一汤。
“非常好,每周都有不同的菜。”老人一边吃着可口的饭菜,一边对助餐服务竖起大拇指。
“这样的收费能够维持正常运营吗?”紫君有点疑惑。
“这个价格是根据农村社区实际情况制定的,现实肯定不够!”助餐点负责人谢鑫拿原价10元标准的饭菜举例:对60-69周岁老人售价4元,区民政补贴2元,洪蓝街道民政补贴4元;对70-79周岁老人,售价3元,区民政补贴2元,洪蓝街道民政补贴5元;对80-89周岁老人售价2元,区民政补贴3元,洪蓝街道民政补贴5元;对90岁以上的老人,区民政补贴3元,洪蓝街道民政补贴7元,老人免费吃。此外还有社会捐助,主要来自相关帮扶单位、企业、爱心人士等。如此才能维持助餐点基本的运营。
家住西旺社区的陈秀英是90多岁的高龄老人,主要依靠侄女照顾。按政策,老人可以享受免费就餐服务,因其腿脚不方便,每天由志愿者送餐上门。“没想到能吃到送上门的免费午餐,真是太幸福了!”老人感慨。
“农村互助养老是普惠性的,也是实用性的,我市探索建立‘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的农村养老多元化投入机制,就是要让基层承受得起、老人负担得起,让互助养老运营可持续。”市民政局副局长周新华表示。
在专项资金方面,南京统筹使用养老专项资金、福彩公益金重点支持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尤其是对六合、高淳进行重点支持,每年明确项目,市级安排专项资金。
我市还实施“公建民营”养老运营模式。出台《南京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管理办法(试行)》,坚持“该公则公、宜民则民”,江宁区谷里敬老院公建民营改革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推动农村敬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在优先保障特困供养老人的同时,重点为农村高龄、失能老年人等开展服务。
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事关农村老年人幸福生活,事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些年,从设立机构,到完善设施,再到提供专业化、普惠性服务,南京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模式,一直没有止步。
南京,作为养老服务的全国“优等生”,正聚焦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弱项,打通体制机制堵点难点,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全市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让更多农村老年人养老不离村,幸福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