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信出版和DK出版一起做了件有点意思的事,我们在三里屯的中信书店,和大小读者们做了一场跨越语言、年龄的对话。
英国DK出版社儿童出版部门执行董事莎拉·拉特与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张劲硕博士是这次对话的特邀嘉宾,这场聊天最核心的主题是——寻找和激励孩子们的“好奇心”与“创造力”。
热爱童书的你大概对权威科普品牌DK出版公司并不陌生,这家成立于1974年的公司在今年迎来了五十周年纪念。
在今年,中信出版也曾与DK联合推出了50周年特展,展览的主题是“致·好奇心”,这也正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做书理念。
张劲硕馆长是科普世界里的“老江湖”,在博物馆工作的是日子里,他见过不少孩子们带着好奇的求知之眼来参观。张馆长除了是知名的科普作家,也是DK的老朋友——他带领团队翻译审校了大家熟知的《博物大百科》。
对于DK图书、对于少儿科普,他有着谙熟于心的独到见解。
两位嘉宾围绕着科普阅读、好奇心与创造力,开启了一场90分钟的对话。从他们做书、读书的实践经验聊起,启发着大小观众们的灵感,这对于每一个参与其中观众来说,都是一场绝佳的心灵洗礼。
孩子们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是怎样被唤醒的?
从DK的诞生与阅读说起
主持人:想问问莎拉女士,我们都知道 DK 是科普图书界的佼佼者,一向以专业的内容和鲜明的设计去引领图书的出版风格。其实无论是读者和出版人都非常好奇 DK 图书的制作过程,还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一个想法是如何变成一本书的?
莎拉·拉特:首先,请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 DK 的历史。今年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我也非常高兴能够在今年来到中国,这里有我们重要的读者、重要的市场,还有我们重要的翻译者——张馆长。
从 1974 年创办起,今年是 DK 的 50 岁生日。当时DK之所以以图文书起家,是因为创始团队中的Peter发现自己有阅读障碍,他希望能够创造一本无论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可以阅读的书、一本以不同的方式传达信息和知识的书。
这就是所谓的“词典版式”,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图文混编”。
因此你可以看到,DK的每一本书都包含图片和文字,这和其他的纯文字书不同。从 1988 年开始,我们提出做“纸上博物馆”的想法。于是我们开始走访到全世界,去拍摄并学习关于动物、植物等等领域的知识。
我们做书的想法是从哪里来的呢?从我们自己的编辑而来,从我们的合作伙伴而来,从图书销售商而来,当然最重要的是从读者的建议而来。我们想要做的儿童图书,是通过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了解他们希望从书中看到什么。尽管作为编辑,我们会有自己很多的想法,但如果读者不买账,那就不算是一本好书。因此,小读者的喜欢对我们来说非常的重要,我们也希望和小读者共同努力,不断地精进我们的图书。
主持人:张馆长,据我们所知您和DK也有非常密切的合作,我想了解一下您在这个过程中对书中内容有没有什么比较深的感受?
我和DK的合作非常多,其实我也是个“Translator”。说起跟 DK 的合作,我已经忘了最早是什么时候,因为开始的太早了。之前是有很多出版社都找我,我记得我最荣耀的时候,有一次逛北京图书大厦,前面的展台上放了很多儿童的百科图书,然后我数了一下,上面有 12 本是我翻译和审校的,所以当时觉得很荣耀。
当然我个人最荣耀的是翻译 《DK 博物大百科》,大家知道这套书正版的码洋卖了十几个亿,DK 的书就不夸张的讲,跟动物有关的,可能基本都过我的手。所以我跟 DK 还是有很深的缘分的。
主持人:我有一个小疑问想问莎拉,DK 图书中有没有专门为孩子和家长设计的小细节和小彩蛋?或者说是埋在主线内容之下的一些设计和巧思。
莎拉·拉特:我们在设计图书的时候,有一个想法,就是既然是做给儿童的书,首先应该获得的是家长的信任。为了能够获取他们的信任,我们严格筛选编辑团队、翻译、专家审校等等。
因为我们认为,通过图书来增进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在编写这套“典藏博物馆”的时候,书中的话题都是贴近生活的。
与此同时,我们不希望读书成为严肃的学习过程,我们更希望它像睡前故事的方式让孩子进行学习。
因此在书中,不管是关于宇宙的,还是关于动物的,它都以幽默有趣的图片和设计呈现。这样,父母就能够和孩子一起坐下来,以自然的方式共同进行学习。
这就是我们做书之初的一个想法:既让我们的家长和孩子度过一段亲密的睡前时光,同时又能够了解相关的知识。放眼全球来看,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理念,广受读者们欢迎。
张劲硕:我想补充一下,我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在国家动物博物馆里有一个大展厅,那个展厅里边有一个妈妈带着孩子,他就拿着那本《DK博物大百科》,那本书特别大,有好几斤重,拿书对着看展厅里每个动物是什么。
当时我也觉得有点感触:家长太不容易了,因为那本《博物大百科》特别沉,但是他们居然能带到博物馆里去,对着非洲动物展厅去一页一页核对——这个是什么动物?书里是怎么讲的?这也是父母和孩子的一种共读,我对这个印象特别深刻。
有时候我也在想,也建议 DK 未来可以出版更精确的主题图书,比如去到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去到英国自然博物馆,在这些博物馆里分别能看到什么?
它有点像一个Museum Guide(博物馆参观导览)。还可以出版国家公园或者自然保护区的主题,当我们进入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海洋馆、植物园的时候,可以拿着DK这样的一本可以识别的手册。不用带着特别大、特别沉的书。
我觉得这个特别实用,家长也可以在一起学习。因为他们也要去了解每种东西是什么。家长最郁闷的是,当小朋友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时候,家长也不知道。但如果能用从DK从大百科里浓缩成的一册册更实用的“小百科”的时候,我相信这种能共同使用并和生活能够结合的书,阅读效果会更好。
莎拉·拉特:这一点我也觉得非常的赞同,我们也希望通过DK的图书,让父母和教育从业者能从中学习到什么。
因为学习是终身的事情,我期望有的时候孩子们从书中学到的只是甚至能惊讶到他们的父母。我本身作为一名编辑,在做书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对其中的知识有新的了解和学习。
主持人:之后我们在产品形态和阅读场景上会有哪些创新?比如,除了在家里读、睡前读之外,我们还可以在什么样的场景中阅读DK的书呢?
莎拉·拉特:关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我认为学习应该是有引导性的,同时也应该是有趣的。
我们的理念是,通过教育让孩子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在“玩中学、学中玩”的过程中,学习变得自然而然。如果孩子不是以做作业的方式被动学习,而是对某个话题真正感兴趣,并主动探索,那就是我们希望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张劲硕:莎拉刚才提到学习不是最重要的,我非常认同。我们不应该认为买DK的书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习,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很多人总觉得书就是用来学习的,但其实不然。
就像我从小喜欢动物,我是在喜欢动物的过程当中,要了解它们相关的习性知识的时候,有强烈的愿望去找相关的书籍来看。虽然看起来在学习,但本质是因为我“玩”到这个层次上了,所以我去主动地去看书。
现在的家长往往买了书就逼着孩子去学,但这种方式是不快乐的。我们需要改变这种阅读体验。我想告诉家长:不要想着“买书是为了让孩子学习”,而是应该在孩子对某个东西感兴趣的时候,通过书籍作为补充。
我父母给我买书的时候,都是因为我就特别喜欢动物。我印象特别深刻,有《珍稀动物大观》和《动物园内幕》,都是我爸去武汉出差的时候给我带回来的。我非常的开心,他后来去美国时还带回来一本关于猛禽的画册,封面是一只金雕,上面写着“Birds of Prey”。我印象特别深刻,因为他知道我喜欢动物。我父亲是搞火箭导弹的,但他从没强迫我读物理学的书,更不会逼我去看。
我喜欢动物,所以我才去让我父亲给我买什么书。我觉得DK的好处就在于,它的百科全书涵盖了方方面面。如果未来你发现孩子对某些方面有兴趣,你就去找 DK 的书,总能找到适合他的主题。他喜欢植物,DK有植物方面的书,他喜欢神话,DK也有神话方面的书。
这个方法在掌握以后,他上了中学、大学以后,习惯把这样的学习方法当成一种常用工具的时候,他们的学习会很轻松,也会从中找到有更多乐趣。所以千万不要抱着“买 DK 的书是要逼着孩子先把博物学了、把数学了、把物理学了”的想法。
不不不,我恰恰觉得,需要先观察你们家孩子,小孩就像是一只小动物,而你现在是一位动物学家,要观察你们家孩子的行为(Animal Behavior)。其实了解你的孩子很容易,因为他的身上有你的基因。他明明将来是个艺术家,你让他专注研究数理化,这就不对;或者他长大就想去卖个菜、卖个货、搞个销售,你非得让他学科学艺术,这也不现实的。
我觉得想要把孩子的教育做好,就是要认清你自己,认清你的孩子适合做什么。每个人的大脑的区域和皮层都不一样,有的人适合逻辑思维,有的人就适合色彩和感性。所以要了解你自己的孩子,再为他挑选一本好的,由中信出版出版的 DK 的书(笑)。
主持人:接下来我想临时增加一个提问环节。我们的对话从图书和创作理念的分享,逐渐延伸到了学习和教育方法的探讨。今天在场的很多家长可能是收到通知后专程赶来的。大家也可以借此机会向两位老师请教,如何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好奇心。
张劲硕:我刚才说的其实谈不上教育,我不懂教育,我谈的就是如何买书,如何去用书。说实在的,现在的家长父母经常不知道如何买书和用书。
最简单的,我刚才来的时候车上还跟编辑讲,我们翻开一本DK的书,在最后边有“索引页”,你会发现中国的读者经常不会用。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你没有把这个书当成你一个随时可以查阅的工具,当你需要查阅某一个内容的时候,先翻到后边看索引。我们看DK的时候,可以不去系统的读这本书,我每天读一页。然后要在一礼拜或者一个月内把这本书读完,这是错的。
那DK的书要怎么用?
比如,今天在语文课本里讲到老虎,或者电视纪录片当中看到了狮子。那我回到这个书,从里面找到老虎和狮子。这才是正确的用法,而不是每天机械地读一页。这种方式不仅无趣,孩子也不会喜欢。
当你发现生活中离不开它时,这本书的价值才真正体现出来。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比如今天去了游乐园,明天去了动物园,或者逛公园时遇到不认识的植物,都可以翻开DK的书,找到答案。
还有一个我强烈建议,就是最好买100本DK的书,涵盖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各个相关知识,全放在家里的书架上。然后需要读什么拿什么,不用天天去读,但是你遇到问题的时候都可以去找到答案。
莎拉·拉特:不仅仅是索引,我觉得DK的书还有一个特别好的地方:您完全不需要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随便翻到哪一页都可以开始阅读,每一页都有有趣的图片和信息。
您可以从这一页往前读,也可以往后读。虽然书的编辑有其内在结构,但阅读时完全可以跳脱这个顺序,自由探索。这种灵活性让阅读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读者们的提问环节
小读者1:莎拉老师最喜欢哪本书?
莎拉·拉特:这真的是非常难的话题,我可能每天的回答都不一样。如果是现在的话,我可以回答,Anthology这套书是我现在最喜欢的。
小读者2:想问张馆长,标本的眼睛是怎么保存的?
张劲硕:这太专业了。标本里的眼睛是假的眼睛,它是个玻璃球,我们叫义眼,就是比如你认一个干爸爸叫义父,那个义就是义务的义,就是假的,不是真的(笑)。
标本的眼睛都是假的,但是义眼是门学问。你问得挺好,因为不同的动物在不同的状态下它的眼神不一样,它被抓的时候惊恐、吃东西的时候开心,睡觉的时候甜美,奔跑的时候他累得眼睛都晕了。所以眼神很重要,好比一只猫的标本,它可能要配二三十种的义眼。
小读者3:我最想问的问题就是DK为什么叫DK?
莎拉·拉特:DK的名字来源于两位创始人:Dorling先生和Kindersley先生。虽然他们如今都已退休,我们提到他们名字的机会相对较少,但出版社仍以他们名字的缩写作为品牌。
读者4:图书作为一个知识的载体,或者作为一个娱乐的方式,在现代社会面临很多挑战,现在的小朋友有很多渠道可以去获取知识。我们有电子应用软件,我们有电子书,我们有AR、VR,我们现在还有人工智能。我们家也有VR,我给我家小朋友第一次用 VR 看那个国际空间站,看非洲动物,那个震撼,我自己都觉得太惊人了。这个是图书,确实不能带给我的,甚至视频都是不能带给我的啊。我家里也有很多 DK 图书,我想问,DK的图书要怎么来面对这样的挑战?
张劲硕:这个我先回应一下,这问题其实就是很多人关心的。今天我们有很多的电子产品,有很多的什么AI、AR、VR 各种东西,我们还要不要去买书?要不要去用书?要不要去读书?恰恰你刚才说了,AI 这些东西是有它独特的地方,有它跟书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你这个逻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它不是书,它有书自己本身的特殊,有自己的特色。
首先来讲我为什么极力倡导现在要继续多买书、买好书、好读书。视频也好, AI 也好,所有的东西,第一从逻辑上来讲,所有的电子的东西一定是来自于一个巨大的数据库。
DK来讲也好,或者是大量的书籍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今天看的很多电子产品几乎是来自于书这个载体,这件事是很难很难去改变的。
电子设备的体验和感受仍然是不一样的,就好比说我也会用手机刷个小视频,这种东西是稍纵即逝。尤其是小孩刷完以后,你问他这记住什么,可能是很有限的。当然你也可以说我们可以用一个Kindle,然后我们把所有的书可以作为一个电子版,可以存得更多。但是,我们的本身的机能就决定了电子商品对人的这种伤害是巨大的。就这点上你不可否认就是你长期用电子产品,因为它是它在发光,而不是说你用你自然光去用你的眼睛直接去看纸。
再换句话说,DK,为什么我说我建议大家要买这样的书,是因为他把一本巨大的书打开的时候,你是可以看到它的整个的结构和逻辑,有的人会打开以后先看目录,有没有我感兴趣的;有的人先看看,把这本书的某一章再试读一下;我喜欢先把书翻一遍,就是快速过一遍,当你“过一遍”的时候,你所带来的体验已经告诉你,这本书是适合你的还是不适合你的,是可以用得上的还是用不上的,是否是你感兴趣的。
我也用AI, AI 可以解决我工作上的问题,但书是生活。我必须要买书来看的,因为我要感受,因为这种体验 AI 是代替不了的,我就非要去摸它的感觉,去闻到书页纸张的气味。读书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珍贵的、非常舒适的生活方式,我们当然有多重选择,但书绝对不会被替代的。,
我们今天有很多人也在线上看我们的直播,但是我们面对面,你能感受我的气场、感受我的能量、感受人所发出的二氧化碳、感受我们的温度,这是AI 解决不了的。
AI永远无法替代这些,人到了一定程度,他一定回归自然。
主持人:太精彩了,谢谢张馆长。然后我看到刚刚您在分享的时候, Sara 女士露出了很意味深长的微笑,不知道在这个英国,这个 AI 对或者新技术手段对于出版行业有什么样的冲击?然后您观察到英国的这个阅读环境是怎样的?嗯,然后以及您作为执行董事,您打算怎么应对这样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莎拉·拉特:对于这个问题,我要追溯到25年前。当时,我们刚开始接触CD光盘,就有人提出光盘是否会取代图书。一些学者为此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主题是“图书始终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
事实上,出版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它就起源于中国。而直到今天,父母依然非常重视让孩子读书的重要性。
虽然我也十分欣赏科技的发展,并认可AI在当下的广泛应用,但我依然相信图书的独特价值。尤其是像DK这样的图书,它们经过精挑细选和精心编纂,才能出现在您的书架上。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我们对图书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来自嘉宾和小读者们
互相送出的祝福
主持人:那我们今天最后想请问莎拉女士,您也见到了我们现场的很多的中国的小读者,想问问您有没有对我们中国读者想表达的寄语?
莎拉·拉特:我真的被中国小读者的热情深深打动了。我想对大家说一句话:永远不要停止学习,不要停止倾听,不要停止好奇心。
在我的人生中,尤其是孩提时代,正是这些充满好奇的瞬间塑造了我。比如,我记得父亲出差回来时送给我的一个玩具老虎,直到今天老虎依然是我最喜欢的动物。而我的祖父则常常在夜晚为我指点星空,那些时刻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主持人:张馆长还有什么要跟我们现场的大朋友小朋友分享的?
张劲硕:莎拉刚刚也说到了,其实 DK 这么多年沉淀下来以后,仍然是追求精品、追求品质的,这就是一个品牌的效应,牌子很重要,因为它有这么好的品牌,所以DK出一本,我就想买一本,尽管现在很多人说书越来越贵,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选从中选你比较喜欢的,然后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美好,通过读一本书,通过这DK精美的图片。
DK的价格是因为人家投入的精力很多,说实在的,版式、图片的设计和摆放,甚至用多长的字符写几个字,这都是有考究的,非常非常有考究的。你观察到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他经过设计的,这样的书它的确物有所值。所以我也希望就是我们可以认准这个品牌。
我也想到了我的建议,就是到中国市场还是要跟中国的一些结合,比如说中国的孩子们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自然、中国的野生动植物,所以我们未来可以跟 DK 深度的在合作,把中国的一些相关的知识 DK 来出。
我们有国家动物博物馆,DK也可以跟国家动物博物馆合作,我们也出一些中国自己的博物大百科,这在中国是未来更大的一个市场。
莎拉·拉特:那太好了,以后我们接下来就要进一步商讨如何把中国的动物和中国的历史也纳入我们 DK 的百科全书当中了。
主持人:谢谢,谢谢两位老师,那今天我们跟莎拉女士和张馆长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我们还有一个小惊喜给两位老师,小朋友们给您准备的礼物是手绘的图画,是刚刚在现场创作的。
收到小朋友们祝福手绘的莎拉·拉特女士与张劲硕博士
活动结束后的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