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在知识的殿堂里,他们孜孜不倦,以梦为马,驰骋在科研的浩瀚星河;在学术的漫长征途中,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攀登新的高峰。2023—2024学年,西电广州研究院共有37名杰出学子荣获国家奖学金的殊荣。为树立典范,弘扬榜样精神,彰显榜样力量,激励更多学子在科研与学习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教育中心特别推出榜样的力量—国奖获得者巡礼系列报道活动,将深入聚焦这些国家奖学金获奖者中的佼佼者,聆听榜样之声、感受榜样力量、追寻榜样之光,激励更多学子不负韶华、砥砺奋发,书写青春奋斗的华章。
张海平
中共党员,2023级人工智能专业学生。硕士期间曾获得2023-2024学年特等研究生新生学业奖学金;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三等奖;发表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Vehicles期刊论文1篇;发表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期刊论文2篇。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是汪国真的诗歌《热爱生命》中的一句,表达的是一旦确立目标,就不应该瞻前顾后,而应该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全力以赴地去追求目标。这也是张海平同学给自己的人生激励。在学习生活中,一旦下定决心,张海平就会向着目标不断前进、不惧困苦,通过努力和坚持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提前规划 “预制”研究生活
制定时间表,提前安排好一周的工作,“预”平衡每周的学习与休闲时间是张海平每周做的第一件事。“在工作日我会根据课表安排按时上课,同时利用碎片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习题和大作业。剩余的工作时间留给科研任务,精读1—2篇论文、对每篇论文重要部分做好记录,这样更有利于我对论文的理解。周末除去开组会的时间,我会和老师一起打球,和同学外出吃饭等等,预留一定的时间用于社交活动,做到劳逸结合。”
当面临新课题时,张海平有自己的“四步走研究计划”:第一步是了解背景研究,查找和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了解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空白;第二步是明确研究问题,深入了解你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三步是选择研究方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第四步是收集数据,
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开展实验。如果中途遇到了不可行的地方,他会及时和老师沟通交流,重新评估该新课题的可行性。良好的计划性与执行力,让他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化地提升学习效率,更快地达成目标。
温故知新 掌握学习节奏
谈到给学弟学妹一些建议时,张海平说:“研一开学的时候,对于研究生的课程和实验安排我也是不太习惯的。因为大四成功推免后,有一年的时间没有上课,所以在课堂上很难集中精神,而且实验过程中有的知识点太久不用,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就会模糊不清,跟不上老师的节奏。面对这样的情况,学弟学妹不用过于紧张,按部就班上课,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多在课前进行预习,完成老师布置的大作业和课后作业,课后进行系统的复习。在科研实验中,跟着老师的节奏走、认真对待、温故知新,就能收获不错的结果。”
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不断地发现、探索、求证、修改、完善的过程,可能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是这些尝试可以培养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为未来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良师益友 引航科研生活
虽然科研的道路总是困难重重,但导师袁笛老师的支持鼓励、实验室的融洽氛围,都让张海平的科研路上充满温暖。无论是科研学习还是生活上,他都能体会到导师和同门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在广州研究院,他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正是这些良师益友让他的心态更加积极乐观,科研也更有动力。他说每周和导师、同学一起打羽毛球,周末和同学外出吃饭、购物的时光都是他在广州研究院最宝贵的回忆。这些活动在释放压力的同时,还能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科研效率。在放松的过程中,大家的思维也会从紧张的科研定式中跳脱出来,不经意间会碰撞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和灵感,也许就能打开原本陷入僵局的科研思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切入点。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科研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也许会有坎坷、泥泞、荆棘,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不畏艰辛,努力拼搏,就可以向着心中的目标不断向上攀登,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
策划 | 教育中心
编辑|崔浦菁
责编 | 吉 祥
审核 | 陈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