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殿海(乐观的沂蒙儿女)
我是1976年2月从沂蒙革命老区的平邑县应征入伍的,开始在临沂军分区的独立营服役。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从济南军区调往昆明军区参战的,原本想去前线参战报效祖国,没想到却被分到了成昆铁路线上的广通火车站军代处。
战争结束时我被提干,当了一名驻火车站的军代表,从此和铁路打起了交道。
驻铁路军代处,是部队派驻铁路的办事机构,是为部队铁路输送和过往军人及军人家属服务的,工作性质非常特殊,曾被人们称之为穿着军装的铁路职工。
那时,我每天都工作在火车站,上班在火车站,吃住也在火车站,对铁路车站的客运工作比较熟悉。
离广通火车站不远的大山里,生活着广大的彝彝族同胞,他们勤劳朴实、豪放热情、友善好客,特别容易接触。
在广通工作十年,我走遍了成昆线军代处所管辖的大大小小所有车站,走遍了广通车站周边的村村寨寨,和铁路职工、周边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1980年2月,广通军供站的华主任和驾驶员小潘,准备开车到驻地附近的彝族村寨购买木柴,临行前,他们问我去不去?那天正赶上我休息,怀着对彝族同胞的神秘感,我不由自主地上了车。
彜族村寨离广通车站二十多公里,坐落在大山深处一个比较朝阳的山头上,看上去四五十户人家的样子。大车虽能开进村,但特别难走,车开进村里已到中午。
这时,我们突然看到有一户彝族老乡在操办婚事,新娘子刚刚迎娶到家,家门口门前的打谷场上摆满了酒席,青年男女正围在一起跳着彝族锅庄舞,一派喜庆热闹景象。
当我们汽车停稳,乡亲们就围拢过来。娶新娘这家男主人,非常热情。说我们的到来,给他们家增添了喜庆,特别说到我这位身穿军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执意要请我们进他家喝喜酒。
非亲非故,两手空空我们哪好意思。不论如何谢绝,男主人就是不依,最后直接强行把我们拖进了院子,我们无奈,只好跟着男主人进入房间。房间内铺着一层厚厚的松针,散发着浓浓的松香气,笼罩着喜庆气氛。
不一小会,酒菜端了上来,青一色的粗瓷小碗,小碗里盛着各式各样的美食,散发着沁人的香气,摆放在地上的松针上,我们盘腿而坐,品尝着乡村各种美味佳肴,分享着彝族老乡婚礼的喜庆快乐。
没过一会,新郎新娘来向我们敬酒,我趁新郎不备,把早已准备好的五元钱悄悄塞进新郎的衣服口袋里。钱不论多少,也算是我们对新郎新娘的一点心意和一份祝福吧。
喜宴很快结束,老乡们早已把木柴装好,我们载着满满一车木柴,也载着彝族同胞满满的情谊,离开村寨,汽车朝广通方向开去。
尽管所发生的事情,虽然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事,今天我要把它写出来,留作永久性记忆。
时光飞逝,如今一晃已经过去了40多年,往事历历在目。我经常想,在广通的十年,我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在这里,那是我的福气,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如今,我也从部队退休多年,每当想起当当年彝族同胞的热情接待,我的心里依然是暖暖的。
我想,在有生的日子,我会到那里再去看看,到时请那里的彝族同胞们在一起吃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