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回响 | 莫扎特《安魂曲》的创新诠释

文化   2024-10-08 19:02   中国香港  

2024年10月4日发行

▲ 方颖演唱

在众多莫扎特《安魂曲》的版本中,拉斐尔·皮雄与他领导的皮格马利翁合唱/合奏团带来的全新诠释无疑是一股清流。之前在英国的BBC逍遥音乐节上演出一举成名,这次他们的录音作品再次证明了皮雄的深厚音乐造诣及其极具创造力的音乐构想。皮雄并没有选择像一些当代作曲家那样重新改编或完成《安魂曲》的遗稿,而是依然采用了莫扎特学生兼助手苏斯迈尔(Franz Xaver Süssmayr)的传统版本。此举看似保守,但皮雄通过独具匠心的曲目编排和精致的演绎,成功赋予了这部古典作品新的生命。

皮格马利翁乐团是拉斐尔·皮雄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于2006年创立的音乐团体。乐团由合唱团和乐器合奏团组成。乐团擅长演奏巴洛克曲目(使用早期乐器演奏)。

2019年,当舞台导演罗密欧·卡斯特鲁奇和皮格马利翁合奏团的音乐总监拉斐尔·皮雄在普罗旺斯艾克斯音乐节上首演莫扎特《安魂曲》沉浸式作品时,立即被誉为现代杰作。卡斯特鲁奇和皮雄重新演绎了莫扎特的这部最后作品,作为对人类生命的脆弱性和力量的当代反思。

皮雄对这部作品的深入研究表现在他的解释中——他相信苏斯迈尔从莫扎特本人那里获得了许多灵感和草稿,甚至可能通过莫扎特临终时的言语传递了一些关键性想法。这一理论无疑增加了演出中“传统”版本的权威性,同时也让听众得以重新审视这部作品的构成。

然而,皮雄带给听众的“转折”远不止于此。他并未完全依赖于《安魂曲》的既定结构,而是在其中穿插了莫扎特早年未被广泛熟知的宗教音乐作品,从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叙事框架。例如,在开场前奏部分,我们听到的是年仅十一岁的童声男高音Chadi Lazreq演唱的《天堂》(In Paradisum)圣歌,这一片段突如其来地被四声部卡农“哦,我们的生命历程太短了”打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冲击。这一手法不仅强化了音乐的戏剧性效果,也预示着生命的短暂和不确定性。而这首圣歌随后在作品的结尾重新出现,带来了一种情感上的升华与安慰。

莫扎特十五岁时就创作了《求主怜悯》(Miserere),这一早期作品让人惊讶地发现了他在年轻时便开始种下了他后期杰作的种子。皮雄在演绎中通过细腻的音色处理和精准的音符设计,揭示了这些早期作品与《安魂曲》之间微妙的联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莫扎特音乐创作中的渐进与成熟。

当《安魂曲》进入正篇时,皮雄的处理进一步突显了他对巴洛克风格的敬意。他通过精妙的节奏和轻快的旋律,使得音乐在“阴暗”与“光明”之间来回转换,从而避免了作品通常被诠释为“阴沉”或“沉重”的传统演奏风格。例如,在Introitus与Kyrie中,合唱团的表现堪称一流:清晰的吐字、无与伦比的灵活性,以及当音乐需要时展现出的极富张力的连贯性,赋予了作品新的活力。这种演绎与许多当代改编相比,少了一些炫耀技艺的浮华,多了一份内敛与深刻。

在《震怒之日》中的表现尤为震撼,在经历了之前的情感铺垫后,整首乐曲的爆发力显得格外强烈。特别是在此之前插入的一段《Thamos, König in Ägypten》中的男低音咏叹调,仿佛是《唐璜》中的骑士场景的前奏,令人感受到死亡的阴影缓缓降临。这一插曲不仅丰富了情感层次,更加深了作品的戏剧性。

男低音Alex Rosen在此刻首次亮相,他与苏格兰女中音Beth Taylor在《号角声起》中的演唱稳重而不失张力,与其他两位较为轻柔的独唱者方颖和Laurence Kilsby形成了完美的平衡。尽管皮雄在四重唱的节奏处理上较为迅捷,但这种加速处理反而突出了莫扎特创作时的紧迫感,让人仿佛感受到了作曲家在生命尽头与时间赛跑的心情。

拉斐尔·皮雄(Raphaël Pichon 1984-,法国)

皮雄在演绎中所做的插曲选择极为巧妙。这些插入的片段并不是随意挑选的,而是每一段都有着其独特的意义与目的。例如,Kyrie中的女高音独唱原本是莫扎特为《C小调弥撒》创作的一段练声曲,意在向其妻子康斯坦兹表达情感。而《大组曲》中的柔板则在经过改编后以合唱形式呈现,进一步加强了整场演出的神圣气氛。这些插曲不仅充实了作品的结构,同时为听众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莫扎特创作生涯的机会,展示了他从年轻到成熟的音乐旅程。

拉斐尔·皮雄的这一诠释,正如他自己所说,并非只是一种对死亡的恐惧或敬畏的表达,而更多的是对人类自身信念的表达——这是一种对兄弟情谊和人性的信仰。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重新解构与重塑,皮雄带领听众走入一个充满回忆与思考的音乐世界,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探讨生命的终极问题。


古典音乐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古典音乐聆赏平台。有温度,更有深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