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变暖对冬季气候模式的深远影响
1.1 全球变暖:不可忽视的背景因素
全球变暖是气候变化的核心驱动因素,导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六次评估报告(IPCC AR6)数据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约1.1°C,气候系统内的各类变异现象也愈加显著。然而全球变暖并非均匀地影响每一个区域和季节,它可能导致部分地区的冬季气温反常,甚至会因大气环流的调整而使极地冷空气南下,加剧中纬度地区冬季极端低温事件的频率。
1.2 极地变暖与极地涡旋不稳定
北极升温速度远超全球平均(“极地放大效应”),使得极地涡旋(Polar Vortex)变得更不稳定。极地涡旋本应围绕北极高空环流稳定运行,将冷空气锁在极地范围内。但随着极地气温升高,极地涡旋容易受到扰动,变得更为不规则,这时冷空气便会“断裂”南下至中纬度地区,导致寒潮的频发。这种现象被称为“冷空气爆发”(Cold Air Outbreak),尤其容易影响北美洲、欧洲及东亚的冬季气温。
二、主要预测模型与数据分析
为了科学预测今年冬季的气温变化,气象学界基于各类模型进行了广泛的季节性预测。这些模型包括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AO(北极振荡)、NAO(北大西洋涛动)等气候因子模型,特别是ENSO对全球气候的广泛影响力。
2.1 . 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与厄尔尼诺现象
ENSO事件每隔2到7年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发生,主要以厄尔尼诺(El Niño)和拉尼娜(La Niña)两种模式影响全球气候。今年根据NOAA的最新监测数据(2024年11月),ENSO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并有可能持续到明年春季。这一气候事件往往带来北半球的温暖冬季,可能使北美洲、欧洲、东亚等地区的冬季温度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例如,根据历史数据,2015-2016年的强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了北半球多个区域的冬季气温较往年显著上升。
2024年11月,NOAA发布的报告指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超过1.5°C,符合中等强度以上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
根据NOAA历史数据,厄尔尼诺事件通常导致北美冬季气温升高约0.5°C至2°C,东亚部分地区的气温也会偏高。
2.2 北极振荡(AO)与北大西洋涛动(NAO)
AO与NAO是影响北半球冬季气温的重要因子。AO代表北极地区与中纬度地区气压的对比,正相位的AO通常会加强极地涡旋,使冷空气留在极地;而负相位AO则会增加冷空气南下的概率。同样,NAO正负相位也直接影响欧洲、北美等地区的冬季温度。NOAA和欧洲气象中心(ECMWF)的冬季预测模型显示,今年冬季初期AO与NAO可能呈现较为活跃的正相位,但不排除冬季中期发生负相位,增加极地冷空气南下风险。
NOAA的历史数据表明,AO的负相位常伴随极端寒潮,2010年冬季欧洲发生的寒潮便与强烈负相位AO相关。
根据ECMWF的季节预测,北大西洋涛动在未来几个月中可能短暂转为负相位,这将增大欧洲部分地区的寒冷天气风险。
2.3 PD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与全球冬季气候的长期变化
PDO是太平洋海温的一种长期变化模式,通常跨越数十年。当前PDO处于冷相位,导致北美部分地区冬季偏冷,并可能增强降雪天气。虽然PDO对单一年的冬季气温影响较小,但在长期的冷相位下,可能增加北美部分区域的降温趋势。
三、不同地区的冬季气温趋势预测
基于上述气候因子和现有数据,以下是北美洲、欧洲、东亚等重点地区的冬季温度趋势预测:
3.1 北美洲:暖冬概率较大
厄尔尼诺的影响可能导致北美洲大部分地区的冬季温度偏高,尤其是加拿大东部和美国东南部。历史数据显示,厄尔尼诺事件通常使北美洲冬季偏暖。然而,北极振荡的波动可能引发间歇性冷空气南下,特别是美国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可能经历短暂的寒潮。
根据NOAA预测,厄尔尼诺年间北美洲的冬季平均温度比常年高出约1°C。
根据气象预测中心的分析,若冬季AO发生短暂负相位,美国东北部可能经历1-2次寒潮。
3.2 欧洲:偏暖冬季为主,局部寒潮可能
根据NAO和厄尔尼诺的影响,今年欧洲大部分地区可能经历较温暖的冬季。尤其在NAO正相位期间,北大西洋的湿暖气流会使欧洲西部和北部地区气温偏高,寒潮风险较小。然而,如果冬季中后期NAO短暂转负,北欧、东欧部分地区仍可能受到寒冷天气的影响。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数据显示,在强厄尔尼诺背景下,欧洲冬季气温通常比平均高出0.5°C至1°C。
英国气象局的研究指出,NAO的负相位会增加欧洲北部寒潮发生的概率。
3.3 东亚:气候不稳定,冷热交替
厄尔尼诺通常使东亚地区的冬季气温偏高,但北极冷空气的南下可能造成气温的骤降。尤其在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及中国东北,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出现寒潮的概率较大。今年东亚整体冬季气温可能接近常年均值,但会经历冷热交替。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分析,过去三十年中,厄尔尼诺年份东亚冬季气温比平均高出0.3°C至1.0°C,但寒潮事件依旧频发。
日本气象厅预测指出,今年冬季日本可能经历偏暖的整体气候,但寒潮事件的频率将高于往年。
四、全球变暖对冬季极端天气的间接影响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与强度增加,使得冬季的气候特征更为复杂。温暖的海洋为冬季风暴系统积蓄了更多的能量,这一因素在近几年的极端降雪、暴风雪事件中逐渐显现。研究显示,由于海洋吸收了全球约90%的变暖热量,海温上升使得冷暖空气相遇时更容易形成极端天气。
《自然气候变化》期刊指出,全球海洋变暖增加了极端冬季天气事件的强度,尤其是在北美和东亚地区。
根据日本和中国的联合研究,海温上升增加了西太平洋地区降雪的概率,极端暴风雪的形成风险增加。
五、主要预测结论与不确定性因素
5.1 暖冬大概率
由于厄尔尼诺的持续作用,预计今年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冬季气温偏高,出现暖冬的可能性较大。北美、欧洲和东亚部分地区的冬季气温偏高,特别是北美东部和欧洲北部,这些地区出现极端寒冷天气的概率较低。
5.2 寒潮风险依旧存在
尽管暖冬可能性较大,寒潮事件并不会完全消失。尤其在东亚和北美洲,北极冷空气在特定气候条件下南下,依然可能带来短期寒冷事件。这类现象在厄尔尼诺年中并不罕见。
5.3 不确定性因素
季节性气候预测模型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并非绝对精确。北极振荡和北大西洋涛动的变化较难提前确定,这些气候模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冬季气温。此外,极端天气事件的不可预测性,也增加了冬季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
六、结论
综合分析全球气象数据和气候预测模型,今年冬季的总体趋势倾向于暖冬,但因北极冷空气南下、极地涡旋不稳定等因素的存在,不排除局部地区出现间歇性寒潮的可能性。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剧,冬季气温变动的幅度增大,未来我们在对冬季气候预测时应更关注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以更好地应对和适应气候变迁带来的挑战。
看更多湖沼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