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藻华防控:看似章法严密,实则不堪一击
民生
科学
2024-09-25 09:36
云南
湖沼学说(huzhaoxueshuo)——聚焦湖沼,分享科研成果,碰撞学术火花,5000+科技工作者订阅的微信号。点击『湖沼学说』关注,我们将为你提供有价值、有思想的科研洞见。近年来,藻华成为全球湖泊治理领域的一个重大难题。藻华爆发不仅严重影响生态系统,还直接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尽管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频频出台各种藻华防控应急预案,并大力宣传藻华防治的“有力”举措,真正的治理成效却往往差强人意。事实证明,许多湖泊的藻华防控看似章法严密,实则不堪一击,其背后隐藏的是对症状而非根源的处理、表面功夫而非实质性解决。在藻华治理中,许多地方政府最先采取的措施是针对公众视线的“视觉治理”。这些地方一旦藻华爆发,首要考虑的不是如何从根本上减少藻华,而是如何让湖泊“看起来”干净。这背后反映的是“治理景观化”的心态:只要表面上显得干净整洁,藻华问题似乎就被解决了。以A市为例,该市的湖泊在每年夏季都会爆发大面积藻华。当地政府为应对这一问题,设立了一套完整的应急预案,从水上清藻机械、藻水分离设备,到投放藻类抑制剂,无所不用其极。然而,实际操作中,这些“应急手段”并非科学地分配资源,而是选择性地针对那些“肉眼可见”的水域开展作业——往往是湖泊沿岸及主要观光区,甚至有些地方的治理措施只是简单的将漂浮的藻类拦截或围挡起来,让公众看不见。正如环保专家所批评的:“所谓的藻华治理,更像是一次舆情管控行动。”每当藻华爆发,各种高科技设备、应急小组和资源会在极短时间内涌入湖区,表面上看似是一场有条不紊的治理行动,实际上却往往混乱不堪。各级部门往往面临时间紧、压力大的局面,现场指挥难以统一,造成资源分配不均甚至浪费,缺乏科学评估和统筹规划。以B湖为例,2021年夏季爆发的藻华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地方政府迅速调用各种应急手段,动用打捞船、污水处理设备、甚至调来远程水下监控设备。然而,这场治理行动却陷入了混乱——打捞船在湖区相互碰撞,藻类处理设备因供电问题瘫痪,大批投放的生物抑制剂未能得到合理控制剂量,反而导致局部水体恶化。最终,在公众舆论压力下,政府被迫投入更多资源进行表面处理,但湖泊深处的藻华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事件后期的评估报告也证实,超过一半的治理资源被浪费在重复操作或低效的设备使用上。“眼见为实”的治理心态不仅反映在资源分配上,还体现在整个舆论引导和公众意见处理上。很多地方在藻华防控时,真正关注的并非水生态环境的长期健康,而是如何通过一场“面子工程”暂时平息公众的质疑。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藻类爆发的成因、开展生态修复,地方政府似乎更愿意通过短期的视觉治理来迎合舆论需求。这类现象在中国湖泊治理中并不少见。以C市的藻华爆发事件为例,2022年夏季的藻华爆发直接影响到当地饮用水安全,公众情绪一度紧张。当局迅速部署大量清理船只和应急设备进行所谓的“迅速反应”,表面上看治理措施积极有效,但实际上只是沿岸区的藻类被迅速清理,湖心及偏远水域则被直接忽略。更令人诧异的是,官方宣传稿中重点介绍了清藻设备的“高效运转”和“显著成效”,却只字未提更广泛的水质问题。事实证明,这场治理行动的背后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舆情控制行动,真正的生态修复则被抛在一旁。藻华的形成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特别是氮、磷等污染物的长期积累。藻华防控的关键在于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改善湖泊生态环境。然而,现有的治理措施往往停留在表面,治标不治本。地方政府在制定应急预案时,过分依赖短期应急手段,忽视了长期的系统性治理。例如,D湖藻华问题由来已久,尽管近年来D湖治理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每到雨季,藻华爆发仍然频繁出现。研究表明,D湖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然而,D湖治理措施多侧重于短期应急响应,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沿岸区的藻类打捞和水质净化设备,真正针对污染源的治理行动却进展缓慢。甚至有学者指出,当地政府对藻华防控的投入大多用于“面子工程”,对外宣传的治理成果多为短期见效的应急手段,缺乏可持续的长效治理机制。要打破藻华治理的“视觉化”困局,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治理思路。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藻华防控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系统性、长期性的生态挑战。通过治标不治本的应急预案和“面子工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藻华问题,必须从流域治理、污染物控制、生态修复等方面综合施策。污染源的治理应成为藻华防控的核心。从农业面源污染到城市生活污水,氮磷污染是导致藻华爆发的罪魁祸首。各地政府应加大对湖泊周边农业和工业污染的控制力度,严格监控和减少氮磷排放。同时,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升级,避免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湖泊。湖泊的生态修复需要长期投入和科学规划。应加强对湖泊水体生态系统的监测,结合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自然恢复手段,促进湖泊生态平衡的恢复。譬如,投放合适的水生植物和鱼类,调节水体营养物质的循环和吸收,从而削减藻类的生长环境。地方政府必须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舆情控制固然重要,但与其通过“面子工程”欺骗公众,不如开展透明的信息披露和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对藻华问题的理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和推动生态修复的良好氛围。湖泊藻华的防控问题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治理思维和体制的体现。应急预案、治理手段看似全面,但实际上陷入了表面化、视觉化的误区。在这样的局面下,藻华治理表面上风光无限,实则不堪一击。要真正解决藻华问题,必须跳出“视觉治理”的陷阱,从源头上整治污染、系统性修复生态,只有这样,湖泊才能重新焕发生机。看更多湖沼科技论文
若有启发,点赞点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