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土地政策的持续调整,宅基地的确权登记工作逐渐走进了农民的视野。2023年,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关于持续推进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通知》,而2024年起,国家部署了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的五年行动计划,预计到2028年完成。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无疑为农村的土地和住房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为什么要推进宅基地的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呢?其背后有哪些深远的意义?
宅基地确权的现状与挑战
目前,农村宅基地确权的情况比较复杂。一方面,部分农村房屋拥有了房屋产权证和宅基地使用权证;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农户只持有宅基地使用权证,或者只有房屋产权证的情况,甚至两种证书都没有的情况。农村宅基地实行的是“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模式,这使得宅基地上房屋的权属常常不明晰,给农民带来诸多麻烦。
特别是当农民需要证明自己对房屋的所有权时,缺乏有效的凭证,容易产生纠纷。在这种背景下,推进宅基地和房屋的确权登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宅基地确权能带来哪些改变?
理清权属边界
随着宅基地确权登记的推进,首先能够理清权属边界。以行政村为单位,通过地籍调查,逐一查清宅基地及房屋的坐落、界址、面积和权属,解决长期存在的土地使用权与房屋产权不清晰的问题。此外,历史遗留的如“一户多宅”、宅基地面积超标等问题,也可以在确权过程中得到妥善处理。这样一来,农民的权益得到了更强有力的保障。
化解土地房屋纠纷
一些农民由于缺乏明确的权属凭证,往往面临土地房屋纠纷,甚至发生刑事案件。通过宅基地的确权登记,农民能够获得合法的房屋产权证和宅基地使用权证,从而避免了纷争和纠纷的发生。土地和房屋的权属清晰化,意味着农民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减少无谓的法律争斗。
奠定乡村经济发展的产权基础
宅基地确权不仅仅是一个行政管理的过程,它对乡村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首先,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来说,确权后的宅基地不仅可以保留其合法使用权,还可以出租或用于乡村旅游等项目,带来可观的财产收益。进而,为低收入农户提供房款融资的渠道,也有可能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未来有可能开展宅基地财产抵押试点。比如,农民可以将宅基地和房屋作为抵押贷款的担保,这不仅能够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还能助力乡村创业者发展农家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对进城落户农民的保障
对于那些进城落户的农民,宅基地使用权依然可以保留。无论是有偿退出还是继承宅基地,确权后提供的保障措施都能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此举不仅是对农民的福利保障,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宅基地能抵押贷款?农民也能“变现”!
在一些地区,如成都市已开展了“两权一房”的融资模式,这种模式允许农民用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作为抵押,获得贷款支持。通过宅基地和房屋的抵押融资,农民不仅能够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还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此举有望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民和乡村企业带来更多的金融支持。
虽然目前宅基地抵押仍然面临一些法律障碍,但随着政策的推进,未来或许会迎来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政策,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帮助他们实现更高效的资产利用。
如何操作与推进:农民应如何应对
对于农民来说,宅基地确权登记的推进无疑是一项利好的政策。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民要积极了解相关政策和程序,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首先,农民应确保宅基地的使用符合规划和法律要求,不超面积,不违法建设,避免在确权过程中遇到不必要的麻烦。其次,如果宅基地的确权信息存在错误,农民应及时向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反映,依法进行更正。
最重要的是,农民应关注当地的最新政策动向,因为宅基地的管理和政策不断调整。只有通过积极的沟通和咨询,才能确保在政策变动时不失去重要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