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丰收却赚不到钱?农民种地的经济账你算过吗?

创业   2025-01-17 19:07   广西  

每到丰收的季节,乡村的田野上总能看到忙碌的身影:太阳刚刚升起,老张就弯腰割稻,汗水浸透了背后的衣衫;而远处,拖拉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可是,当农忙结束后,坐在炕头算账的老张却苦笑不已:“种了一季,刨去成本,剩不下多少。”这话听起来扎心,却是许多农民的真实写照。种地,为何总是难挣到钱?

生产成本高:一亩地的“算盘”

我们都知道,“投入与产出”是农民生活的关键词。但细究下来,生产成本的上涨让不少农民吃不消。种子、化肥、农药、农机……这些年价格是一年比一年高。种玉米,种子一亩70元,化肥200元,再加上农药、灌溉、机械播种收割,一亩地下来得花600多元。这还不算上农机的维修和更新费用。对于小农户来说,这些支出就像压在肩头的大石头,一年年沉重却无法卸下。

价格低迷:丰收的“甜蜜负担”

更让农民无奈的是,粮食价格却一直“原地踏步”。种一亩小麦纯收入不过千余元,玉米稍高一些,但也好不到哪去。与城市白领的工资相比,这点收入不仅微薄,而且还得用辛勤的汗水去换。加上市场上农产品价格波动大,一旦赶上行情不好,满仓的谷物变成了赔钱的负担。丰收,原本是喜事,可在市场价格面前,却常常成了农民的“甜蜜负担”。

自然灾害:一年辛苦全白费

种地,离不开老天爷赏饭吃。可是,近些年,极端天气、病虫害一再袭来,庄稼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个夏天的旱情,可能让玉米穗子瘪了大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又可能把稻田冲成泥塘。尤其是在一些旱地占比较高的地区,农民一年的努力很可能被一场天灾化为泡影。面对自然灾害的频发,农民的收入波动更大,生活的风险也更高。

支持有限:政策补贴“杯水车薪”

虽然国家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比如农机补贴、粮食直补,但对于农民来说,这些补贴远远不够。一些地区的农民反映,补贴金额太少,甚至连买化肥的钱都不够。而一些偏远地区,补贴发放的时效性和覆盖面也成问题,农民想要通过政策获得实质性帮助,往往感到“远水难解近渴”。再加上融资难,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效率的想法,常常止步于资金短缺。

劳动力不足:田间地头人去田荒

这些年,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乡里外出打工的大多是青壮年,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耕地需要劳力,但劳力却在城市。没有人手,很多农户只能雇人种地,但雇工成本又是一笔沉重开销。一些年纪大的农民,即便不想种地,土地也得继续打理。毕竟,撂荒不是办法。

农民的心声:种地有希望,生活有奔头

很多农民都会感慨:“只要种地能有点盼头,我们哪会不愿意干?”土地是农民的根,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但要让农民种地挣钱,仅靠他们自己苦干是不够的。需要更实在的政策支持、更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和更稳定的市场价格。唯有如此,才能让农民的汗水换来更多实实在在的收获,也让他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农村创新视野
三农故事,创新发展。探访美丽农村,关注农业科技,敬畏农民。真实图文视频,感受农村魅力。一起见证农村的创新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