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夫妻生活”正在流行:既没有婆媳矛盾,又没有夫妻吵架,太爽了

情感   2025-01-26 20:00   北京  

作者:微微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临近年底,许多人已经准备收拾行囊,踏上回家的路。

但在放假之前,对于一些已婚朋友来说,“过年回谁家”又成了他们的心头大事。

身边不少朋友说出了他们的埋怨:

年只有一个,夫妻双方都想回自己家,婆家拿着过年的规矩压人,娘家父母的孤独也是有目共睹。

弄得他们左右为难,进退不得。

曾经在后台收到一位用户的留言,她的心情也是如此。

她和丈夫结婚20多年,因为对方是一个观念传统的人,秉持过年一定要在自己家过,没有在妻子娘家过年的规矩。

她试图争取过,但换来的只是夫妻间无休止的争吵,好好的春节被弄得一团糟。

为了家庭和睦,她只能选择妥协,这一妥协便是十几年。

以至于每到春节,她总是难免想念父母和兄弟姐妹,也羡慕着别人能够回家过年。

过年时,每个人都想回自己的家,想陪伴与自己血脉相连的父母,这是人之常情。

两个人意见不统一,自然就会滋生出矛盾冲突。

但相比较“吵”出个谁胜谁负,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两全之策。

在一些人为“过年回谁家”而苦恼时,正有另一群人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在传统的回婆家和顾及妻子感受的回娘家之间,探索出多元化的回家方式。

不把日子过成只回谁家的一言堂,也不在争吵中消耗夫妻感情,他们的诀窍只有一个字:


01


各回各家,规矩让渡人情


在一众“回谁家”过年的讨论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Papi酱与丈夫老胡的处理方法——

各回各家。

Papi酱是上海人,老胡是陕西人,相距1000多公里的距离,被他们以四两拨千斤的解决方式巧妙化解。

结婚10年,每逢过年,两人都是各回各家,各找爸妈,哪怕有了孩子,也不曾变过。

这样的处理方式让人羡慕,也惹来不少非议。

有人关心孩子回哪家,也有人好奇两家长辈的感受。

毕竟“过年回谁家”的症结,不仅是两个家庭的不舍,也是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的冲击。

一旦夫妻俩各自回家过年,哪怕感情和睦,难免还是惹来老家亲戚的关心盘问:是夫妻感情不好?是对方不会做丈夫/妻子?还是家庭地位不行?

来自他人的风言风语总会让一些人心生退却,想守着传统的观念,求得别人口中的家庭美满;但也让另一些人苦于观念的束缚。

毕竟观念是死的,人是活的。

在网上看到一位独生女的留言:婚后第一年,她和丈夫选择各回各家过年。

期间有过争执,婆家认为第一年必须在婆家过年,得知她的决定后一时气愤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无语。

这条朋友圈恰好被女方妈妈看到,以为对方是故意给自己脸色看,直接退出了两家人的群聊。

两家人闹得不甚愉快,但她也没有变更过这个决定。

倘若她不回家,这个年就只有妈妈一个人过了。

Papi酱谈及各回各家的初衷时,也提到:

“对于男方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儿子是最重要的,对于女方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女儿是最重要的。

女婿要不要带回家,儿媳妇要不要去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各自陪各自的父母。”

在外地漂泊的人一年到头都在忙于工作,只有到了节假日才能回家陪伴父母。

这是每一个游子都能体会的感受:回家的路途漫长,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只能按小时计算。

趁时光未老,趁父母健在,陪伴父母是每一位子女发自内心的本能。


02


轮流过年,夫妻换位思考


“回谁家过年”这个话题放到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家庭都会为之争吵。

或是一方退让,或是双方有商有量,在容易引发冲突的婚姻话题中,许多夫妻早已学会了适用于自己的夫妻相处之道。

我的一位男性同事说起自己家的情况:一直是轮流去各自家庭过年。

他说他的情况并不特殊。

作为成年人,大家都有回家探望父母的需要,不适应另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也是现实困境。

他不习惯妻子娘家的饮食习惯;妻子也难适应他老家的社交需求,语言不通也就算了,从除夕到大年初四,总要忙着接待不熟悉的亲戚,同他们闲聊喝茶。

各回各家的办法在他们家并不适用,已婚已育的人在老家有另一套习俗要走,单身一人难免分身乏术。

亲戚们的盘问,也确实让他招架不住。

为了兼顾夫妻双方的感受,他和妻子商量出了轮流过年的方案:今年去你家,明年去我家。

有时候也会选择“极限过年”,和父母吃完年夜饭后,连夜开车几小时赶到妻子娘家接着过年。

身边不乏质疑声,觉得在男方家中过年才是正道。

但他始终觉得,现在和以前不同。

结婚是两个人的结合,现代婚姻不再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他是丈夫,是儿子;对方是妻子,是女儿,都是值得被尊重的个体。

没有儿子在身边的父母会感到孤单,没有女儿陪伴的老人也会觉得特别冷清。

无论是他还是他的妻子,都有正常的情感需求。

将婚姻经营得很好的人,都懂得换位思考,在考虑自己意愿的同时,也体谅着对方的不易。

看见彼此,各退一步,而不是让别人家的儿子/女儿来迁就自己。


03


原地过年,双方都轻松


如今的中年人最怕过年。

过年能回家是一回事,过年不得闲是另一回事。

因为回家不单单是为自己而回,也是为别人而回。每逢过年,与其说是在陪伴父母,不如说是在应对上门走亲戚的人。

要和老家的亲戚朋友打交道,要主动上门到各路长辈家拜访送礼,到每个家庭吃饭喝酒聊天三件套,去完这家去那家。

人情负担,也让钱包每到过年瘦三圈。

比起放假团圆,过年更像是一趟“出公差”。

或是囊中羞涩,或是为了躲避社交的喧嚣,越来越多的小家庭开始选择原地过年。

等热烈的社交氛围退去,再带上孩子和老人一起过一个清净年。

这样的选择背后,也离不开长辈的理解与放手。

曾经看到有人发帖征求婆婆们对于“儿女过年不回家”的意见,不少婆婆都表示乐得轻松。

过年对于年轻人来说,有诸多避不开的人情世故。

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一项体力活。

儿女大多等到除夕之后才回家,但一大家子的年前准备工作得由老两口来做。

有一位婆婆便说:

“我不需要守着儿子、黏着孙子,我也想给自己放个假。

要回家并不是只有过年才可以,每个节假日,只要有心,随时都是团圆的日子。”

一时难圆,未必不能长圆。

每个家庭,谁也不是要捆绑着谁过日子。

我们可以因为亲情,奔赴上千里换来几天热闹日子,也可以因为种种现实考量,留在原地给彼此放个假。

亲情未必是节假日时团聚才能可以彰显浓度,而是体现在平日里的关心。

多打打电话,通一通视频,在朋友圈多分享、多互动,照样能消弭空间和时间的阻碍。


04


两家一起过年,团团圆圆


很多时候,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婆家和娘家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群体。

小夫妻两人彼此都觉得自己的父母会站在自己这一边,而自己是对方家庭里的“外人”。

殊不知,明事理的父母都懂得体谅儿女婚姻的不易,对亲家以礼相待。

在婚姻里过得明白的夫妻也知道要好好对待伴侣的父母,在家人面前为伴侣说好话、全口碑。

锱铢必较换不来和谐美满,矛盾要说开,办法要商量,婚姻要修炼,两家人也要磨合。

没有谁对谁的忍让,也没有谁输谁赢的东风压倒西风。

当你想把日子过好,父母愿意为孩子考虑,夫妻愿意为彼此考虑,即使相隔千里的两个家庭,也能在除夕夜里齐聚一堂,吃上一顿温馨的年夜饭。

看到一位网友询问如何将两个家庭聚在一起过年,留言区里没有争吵与互不退让,有的只是双方的理解与担当。

有的孩子会带上两边的父母一起旅游过年。

离得近的家庭,双方父母会在家提前烧好饭菜带到孩子的家里,而留在家里的小夫妻也会提前做好准备,迎接老人过年。

倘若离得远也没有关系,双方父母会在年前便走完亲戚,等到过年再去孩子家团聚。

在他们眼中,办法总比困难多。

不一定非得过年的时候才能看望父母,不一定非得只能去一家。

事实上,“过年回谁家”的本质不是目的地的选择,是夫妻之间的互不相让,两个家庭的较量。

但世间事不可能样样圆满,唯有尊重与理解可以求得两全。

困在其中,只有无休止的争吵。

放下争执,才能得到真正的团圆。


05


写在最后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绝对的“听我的”和“听你的”,更多时候我们都在去商量着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不伤感情也不为难自己。

当他人的言论、传统的观念影响夫妻双方的幸福指数时,我们不是非得抱着前者不放手。

婚姻的本质就是两个独立的人以平等的姿态走到一起,打碎原本的秩序,组建全新的家庭。

不是找一个保姆过日子,也不是找一张长期饭票过终生。

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会发现“过年回谁家”之所以没有统一答案,是因为它不强求人只做一个选择。

它的答案可以是:

体谅妻子远嫁的不易,陪伴她回娘家过年;

理解丈夫对父母的不舍,陪一陪他的父母。

当你想通以后,就会知道“过年回谁家”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平时愿不愿意与父母多聊聊天,有空的时候回去多陪伴。

重要的是你我愿不愿意体谅彼此的不易,放下外界的束缚和思想负担,共同打造一个更幸福和谐的新型婚姻。

点个“在看”,愿你我都能在这个春节中,好好沟通,好好回家。

今年你在哪儿过年呢?欢迎来留言区和我们一起聊聊~

文章来源:十点读书
ID:duhaoshu
超27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

一审:王云峰

二审:李津

三审:赵海旭




发现更多“婚姻与家庭杂志”精彩内容@微博/抖音/快手/视频号/头条号/百家号/澎湃号/常春藤亲子营公众号

投稿、转载微信:little19820417


小婚家还为你准备了更多好文章哦,点点看↙↙↙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婚姻与家庭杂志
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专注女性成长与婚姻幸福,探讨如何更好地爱自己、爱家人。《婚姻与家庭》杂志出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