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冬天,注定不平静,你看啊,一场名为“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个会议的名字听着就很有分量不是吗,可关键还不止是名字响亮,更重要的是王毅外长在这上面的一番讲话,真心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短短24小时,他提到中俄、中美两大关系,说得清楚透彻,又颇有些掷地有声的味道,有人问了,中俄到底怎么回事,不结盟又是什么意思?还有,美国那边闹腾得这么凶,中国真的能和它好好相处吗,这几个问题放一起,还真挺耐琢磨。
先说说中俄吧,这两个国家之间,说是邻居也没错,但更像是什么呢,大概是一种特别默契的伙伴关系吧,就像你身边那个不用多说话就知道你要干嘛的人一样。这几年,从元首会晤到各级官员互动,中俄之间的合作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高度稳定”,有人可能会纳闷了,现在国际社会乱七八糟,各种冲突不断,两国怎么还能做到这一点呢,其实秘密就在于三句话: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这么一听,好像每句都简单,但细想一下,它背后的意思可一点儿也不简单。
所谓“不结盟”,讲白了,就是咱们俩走近一点没问题,但绝不会绑死在一起,也不会去依附谁或者给自己找靠山,这是骨子里的独立精神,也是对自己未来充满信心的一种态度,对吧,“不对抗”则意味着双方压根没有把制造矛盾当成目标,人家只想着和平发展,而不是天天搞事,再来说这个“不针对第三方”,其实很好理解,他们之间的合作完全是出于互利共赢,没有任何敌视其他国家或者打小算盘的小动作,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我过我的日子,你管你的闲事,这样是不是显得很成熟,很理性?
可是偏偏西方某些舆论总爱挑刺,动不动就贴标签,说什么“邪恶轴心”、“威权同盟”之类的话,每次看到这些词我都忍不住笑,到底是谁给他们这样的自信,总以为别人都活成他们脑补出来的样子。实际上,中俄从来没往军事联盟方向靠拢,也根本无意形成什么集团化阵营,要是真的如西方所说早变成那样了,那全球局势岂不要更加紧张混乱了吗,所以啊,谣言归谣言,该干啥还是接着干,比如能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领域,中俄正在越走越深,一个愿意买,一个愿意卖,多踏实,是不是?
不过咱们不能光盯着俄罗斯看,还有一个大块头摆在那里——美国,中国和美国最近这段时间一直挺微妙,你有没有发现,他们时而握手寒暄,时而剑拔弩张,让普通老百姓看得云里雾里,好家伙,这感情戏比电视剧还曲折。但王毅外长倒是给出了明确思路,他强调了一件事,就是必须保持沟通,无论彼此有什么误解甚至冲突,都应该坐下来谈,只要能谈下去,总比断绝联系强太多吧,同时他也表明态度,如果美国非要耍横搞挑衅,中国当然不能随便软弱退缩,不然岂不是任人欺负?
这种姿态让我想到一种生活哲学,有时候邻里间难免磕磕碰碰,对付那些喜欢吵架砸东西的人,我们是不是既需要适当避其锋芒,又不能毫无原则妥协,否则谁都会骑到我们头上拉屎撒尿,对吧,同理,在国际舞台上也是一样,当务之急是在管控分歧上下功夫,把火气降下来,然后再慢慢寻找新的共同点。如果有人问这样做值吗,我只能反问一句,不尝试一下又怎么知道行还是不行呢?毕竟我们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叫“大丈夫能屈能伸”,面对复杂局势需要智慧,而不仅仅是硬碰硬。
说起中美关系,其实历史上并非没有好的时期,例如改革开放初期,两国联手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为世界带来了不少红利,那为什么现在情况变差了呢,是因为时代变了吗,还是大家初心变了呀?恐怕都有一点儿因素夹杂其中,不过最主要的问题可能还是来自一些人的认知失衡,他们总觉得中国崛起必然威胁自身利益,于是不择手段想要遏制甚至削弱中国的发展空间,可惜这种零和博弈思想早该被淘汰掉,因为今天这个世界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单极主导,而是真正进入到了多极化阶段,与其纠缠旧观念,不如换个新思路,共享成长机会才符合潮流趋势。
所以你看,无论是跟俄罗斯继续深化友谊路线,还是跟美国设法重建一定程度上的信任桥梁,对于当前乃至未来几十年间的大国格局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棋。而且别忘记,小孩子过家家似乎玩不起这么大的盘子,大人的游戏规则决定了一切行为背后都有利益考量,并不存在纯粹无私或永恒敌意,我们作为旁观者,自然无法掌握全部细节,却能够通过蛛丝马迹推测出其中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