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干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是一种民间习俗,指的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关系。从古至今,一直延续到七八十年代,现在几乎很有这种现象了!
旧时,医疗不发达,生育成活率相对较低。加之受封建迷信的影响。有的人连生了好几胎,娃都没有活下来,或者是生了几个女娃娃,实在想要个小子娃。在这样的情况下,生下的男娃肯定就是一个稀罕娃,倩的把娃叫作狗娃,猫娃等等。人们便以认干亲的方式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这样,不仅能多几个人对孩子宠爱,而且更显得可贵!
小孩满月的当天,有的是婆婆,有的是姑姑,还有的是她大嫂、二嫂不等的家人,就将孩子抱出来,在巷中或路口碰见谁就认谁为干爸,完全是凭运气碰,靠缘分认。而有的则是早已盯下了心中所要认的人家。一个人在自己家门口专门等候望哨,发现人家刚出来,马上叫家里的人赶快把孩子抱出来,以便认干亲。还有的人家专门把龟兹认成娃他干大。(旧时龟兹、经纪等行业地位低,可能与他们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环境有关,对娃的身体健康有利)所以龟兹的干儿子就多,因此人们与龟兹说话,开口就称“亲家”。
不论是巧合,还是心知肚明的专门认亲,毕竟是成人之好。被认的人都会爽快地答应。身上有钱,就会给点零钱;没有零钱,有什么物,就会给个小礼物,作为见面礼。真的身无分文,也无财物所给,就顺手在衣服上摘上一个钮扣,以作赐礼,反正不能空手!因为,这个风俗,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认亲,乡亲们都认可。
随后,认干亲的家人,便抱着儿子,给他干大、干妈拿上枕头等礼物,并为其家的子女也带上礼物,正式登门认亲,从此,便结为亲戚关系。
有的产妇,生下孩子,无奶或奶不足;还有的产妇产后不幸去世,婴儿成了孤儿。而另一方有的产妇,却因小孩夭折,有奶无婴。或者有的奶水特别充裕,自己的小孩根本吃不完。无奶吃或奶不够吃的孩子正在嗷嗷待哺,便通过熟人找上门来,求人喂养,或者孩子哭闹要吃奶,便抱去人家吃上几回奶。随着哺育时间的推移,大人与小孩之间产生了感情,形成了不是母子的母子关系。这样的奶娘和乳妈,就会认成干妈,结为干亲。
也有的两家大人双方关系较好,先口头称亲家,随后将对方家的娃认作干儿或干女的人也不少。还有的是遇到什么困难,不仅对方给了很大的帮助,而且话很投机,人缘又好,值的交往,便给娃认成了干亲。
也不乏有攀附权贵的大有人在,给自己认个干哥,干姐,为孩子认个干大,干妈之类的,寻找个靠山,索取点利益。
既然成了干亲,就得要走动来往。干儿、干女就要给干大、干妈过年拜年,夏收后看忙罢等。当然干大、干妈也少不了为他们元宵节送灯笼,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糕糕以及行四时八节的礼俗。特别是他们结婚,干大、干妈当然少不了纳被子,蒸花馍,行大礼,坐上席,风光一时。如果上,干大、干妈去世了,盖被子,铺褥子,先渭家,下来就是干儿子,比亲儿、亲女的还要盖得早,这就叫不亲却亲哩!
如果上干亲不走动或少动,关系由酽就会变淡了!由于没有血缘关系的联结,干亲就变成了一阵子,慢慢地就不来往了,也不成亲戚了!
所以说,才有干儿烧纸一轰的民谣。当然有的干亲走的近,越走越酽,感情越来越深厚,已超出了正常血缘关系,成为佳话!
韩忙喜,今日头条美食领域创作者,乐享澄城平台“吃在澄城”专栏作者。因居陕西,属马相,而得秦川骏马之网名。祖居铁镰山之上,乳罗山之下,澄城南乡人士,一个生于农门,进过校门,入过商门的澄城老哥,现年近古稀,闲赋于家门。生活之余,擅写民间乡俗和美食文章,曾先后被《渭南日报》《澄城风情》《澄城商会古徵》《陕菜网》《人文古徵》《乐享澄城》《澄城老哥》等传媒平台及市、县政协出版书籍刊载和收录,2015年曾获得《人文古徵》贡献奖,2016年获得《乐享澄城》十大作家称号,2017年获得《乐享澄城》特别贡献奖。2018年为《印象古徵》推出“三八席”,2019年在尧头窑景区举办的“寻找最美妈妈味道”的活动中担任评委,为《印象古徵》策划了“舌尖上的九月十三会”。2020年为澄城老哥主题餐厅策划了“老哥家宴”,2020年为寺前中学69级同学50年聚会策划了特定的“6950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