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环境违法行为的认定证据

科技   2024-11-17 15:08   北京  


1、拒绝生态环境部门检查的证据

(1)当事人的身份证明;

(2)调查询问笔录;

(3)现场照片、录像;

(4)环境执法记录;

(5)生态环境部门处理违法行为的行政决定;

(6)投诉、举报、信访材料。


2、生态环境部门检查时弄虚作假的证据

(1)当事人的身份证明;

(2)调查询问笔录,或者现场检查笔录;

(3)反映实际情况的材料及当事人提供的虚假材料等;

(4)现场照片、录像;

(5)环境执法记录;

(6)生态环境部门处理违法行为的行政决定;

(7)投诉、举报、信访材料。


3、违反排污申报登记规定的证据

(1)当事人的身份证明;

(2)排污申报通知书及送达回证;

(3)企业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情况查询材料

(4)生态环境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决定及送达回证

(5)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表;

(6)环境监测报告、有效性审核的自动监控数据、物料衡算结果。


4、违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证据

(1)当事人的身份证明;

(2)调查询问笔录、现场检查笔录;

(3)现场照片、录像;

(4)企业有关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设计、建设等材料;

(5)企业有关环保资料,如环境保护业务咨询服务登记表、环评大纲、环评报告书、评估意见等;

(6)土地、规划、经济综合等行政机关的项目审批材料;

(7)附近居(村)民或者受害人的证言;

(8)生态环境部门处理违法行为的行政决定;

(9)投诉、举报、信访材料。


5、违反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的证据

(1)当事人的身份证明;

(2)调查询问笔录、现场检查笔录;

(3)现场照片、录像;

(4)环境执法记录;

(5)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6)生态环境部门的环评批复;

(7)企业验收申请、延期验收申请等材料;

(8)企业生产记录、排污记录、财务报表等材料;

(9)环境监测报告、有效性审核的自动监控数据;

(10)生态环境部门处理违法行为的行政决定;

(11)附近居(村)民或者受害人的证言;

(12)投诉、举报、信访材料。


6、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的证据

(1)当事人的身份证明;

(2)调查询问笔录、现场检查笔录;

(3)现场照片、录像;

(4)污染处理设施的操作规程要求,环保设施的设计使用要求、产品资料、设计图纸等;

(5)污染处理设施的运行记录;

(6)环境监测报告、有效性审核的自动监控数据。


7、擅自拆除、闲置、关闭污染处理设施、

场所的证据

(1)当事人的身份证明;

(2)调查询问笔录、现场检查笔录;

(3)现场照片、录像;

(4)污染处理设施的运行记录;

(5)环境执法记录;

(6)环境监测报告、有效性审核的自动监控数据;

(7)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监测或调查报告(表);

(8)生态环境部门的环评批复、环保竣工验收批复;

(9)企业生产记录、排污记录、财务报表等材料;

(10)附近居(村)民或者受害人的证言;

(11)生态环境部门处理违法行为的行政决定;

(12)投诉、举报、信访材料。


8、违反规定造成污染事故的证据

(1)当事人的身份证明;

(2)调查询问笔录、现场检查笔录;

(3)环境监测报告、有效性审核的自动监控数据;

(4)环境污染损害评估鉴定、渔业损失鉴定、农产品损失鉴定、合同、发票等损失统计材料。


9、违反排污口设置规定的证据

(1)当事人的身份证明;

(2)调查询问笔录、现场检查笔录;

(3)现场照片、录像;

(4)环境执法记录;

(5)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监测或调查报告(表);

(6)生态环境部门的环评批复、环保竣工验收批复;

(7)企业生产记录、排污记录、财务报表等材料;

(8)环境监测报告、有效性审核的自动监控数据;

(9)生态环境部门处理违法行为的行政决定;

(10)附近居(村)民或者受害人的证言;

(11)投诉、举报、信访材料。


10、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证据

(1)当事人的身份证明;

(2)调查询问笔录、现场检查笔录;

(3)现场照片、录像;

(4)企业生产记录、排污记录等;

(5)环境监测报告、有效性审核的自动监控数据;

(6)生态环境部门处理违法行为的行政决定;

(7)附近居(村)民或者受害人的证言;

(8)投诉、举报、信访材料。


11、在禁止建设区域内违法建设的证据

(1)当事人的身份证明;

(2)调查询问笔录、现场检查笔录;

(3)现场照片、录像;

(4)项目所在的禁止建设区域(例如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等)材料;

(5)环境执法记录;

(6)GPS 定位记录;

(7)企业有关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设计、建设等材料;

(8)企业生产记录、排污记录、财务报表等材料;

(9)环境监测报告、有效性审核的自动监控数据;

(10)生态环境部门处理违法行为的行政决定;

(11)附近居(村)民或者受害人的证言;

(12)投诉、举报、信访材料;

(13)土地、规划、经济综合等行政机关的项目审批材料。

▌素材来源:中工环环保管家


编辑整理:VOCs前沿(转载请注明)

【免责声明】本公号对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投稿、授权、商务及其他请加小编微信号:vocs999



相关推荐

1.恶臭气体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筹)邀请函

2.恶臭污染防治纳入国家《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3.生态环境部将对“恶臭异味治理”作出部署

4.恶臭异味污染,如何实现“国标”“民标”双达标?

5.柴发合:深入推进恶臭污染综合防治仍需要构建完整的解决方案

6.科普 | 关于恶臭污染的小知识

7.中华环保联合会恶臭气体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筹备组成立暨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隆重召开

8.生态环境部印发《2018-2020年全国恶臭/异味污染投诉情况分析》报告

更多视频请关注《VOCs前沿》视频号



欢迎关注↓↓





点点赞



VOCs前沿
VOCs减排 大气前沿©深耕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内容。本号获中华环保联合会VOCs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www.acef-vocs.com.cn)等权威机构的鼎力支持!【特此声明:本号发布的内容及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