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的报告是一份关于太平洋牡蛎三倍体种苗、幼体生产和水产养殖的研究手册。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赞助并发布,目的是帮助各个国家推进牡蛎养殖产业。这些研究工作大部分来自美国和法国,特别是Standish K. Allen (Jr.) 和 Jon G. Stanley的研究成果,并且已经通过新西兰的商业化实践得到验证。
主要内容包括:
基于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介绍了如何通过直接诱导方法大规模生产三倍体太平洋牡蛎。报告提供了从卵巢采集和处理到胚胎培养的完整操作流程。
为养殖技术人员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步骤,以及如何评估不同倍性牡蛎的性能差异。比较了它们的生长、存活率、繁殖潜力、染色体稳定性、对环境压力的耐受性以及对疾病的抗性。在商业化操作和品种改良的过程中,这些数据和方法可以帮助优化养殖效率,尤其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牡蛎生产。
还简单介绍了四倍体牡蛎的交配方法及其与二倍体牡蛎交配的技术。还总结了不同诱导方法对三倍体牡蛎的优势和劣势,并考虑了如何将三倍体生产纳入选择性育种程序。
目录如下:
1.1 三倍体牡蛎生产现状
1.2 为什么要培养三倍体牡蛎?
2.1 三倍体牡蛎人工诱导方法
2.1.1 贝类的物理诱导处理
2.1.2 在第二次减数分裂期间的化学诱导处理
2.1.3 倍体水平的测定
2.2 四倍体牡蛎诱导过程及其后续三倍体牡蛎生产
2.2.1 诱导方法
2.2.2 间接鲁特格斯方法
2.2.3 直接IFREMER方法
3.1 配子收集
3.1.1 准备条状产卵
3.1.2 卵的准备
3.1.3 精子的准备
3.2 受精与化学诱导
3.2.1 受精程序
3.2.2 化学诱导方法
3.2.3 交配三倍体方法
3.3 胚胎孵化
3.4 各阶段倍体水平的测定
3.4.1 D-幼虫的倍体测定
3.4.2 使用组织样本测定成年牡蛎的倍体
3.4.3 使用精子测定成年牡蛎的倍体
3.5 幼虫培育程序
3.5.1 恢复D-幼虫
3.5.2 培育三倍体幼虫
4.1 3n和2n幼虫的育苗场比较表现
4.2 3n和2n牡蛎的田间比较表现
4.2.1 生长
4.2.2 田间存活率
4.2.3 与疾病相关的死亡率
5.1 生殖潜力
5.2 细胞遗传学不稳定性
5.3 对育种的影响
以上内容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
《Production of triploid Pacificoyster(Crassostrea gigas) spat A practical manual》
如需报告原文,请加微信:snow-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