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儿子滑雪刚一天,我像是过完了一整年

时尚   2025-01-13 23:55   北京  


上回书说到,我来太舞小镇陪小张滑雪了。

会滑雪的男孩子真帅呀!
因为(暂时)不用学习,就更帅了。


小张滑得有模有样,他真心喜欢。
说在雪上是自由的感觉。
羡慕!

我的运动细胞在任何脚不沾地的项目上都为0。
滑雪、游泳、骑马,这些统统不行。
所以今儿还在感叹,陪了好几年滑雪,自己也没爱上。
遗憾!

至于吉米,这方面明显随了我。
不过他更懒。
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


小张滑雪,我干陪着,实在有些无聊。
于是我跑到了半山腰的咖啡馆。


翻手机,翻出了我在2024年,看过的,且保存的一些视频。

突然很有感触。
我常说我们需要保持阅读,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那些困扰你的问题,前人都遇到过,也都给出答案了。

其实看视频也是同样的道理。
或者说,如果我们逃脱不了刷手机的魔咒,其实也可以看看一些有营养的长视频。

我保存的视频里,很多主角,都是和我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同龄女性。
她们走过的路,我们也更能共情和领悟。

好久没唠闺蜜磕儿了。
今儿就想跟大家谈谈心,说说2024最让我触动的4个跟女性相关的视频。



第一个视频,是《十三邀》中许知远采访咏梅的片段。

说实话,我对咏梅的了解并不多,也是在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中匆匆一见。
但她这次的访谈却让我很受感染。


有句话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治愈。
咏梅属于后者。

父母离异,母亲对哥哥更加关心,自己在班级中格格不入。
去爷爷家敲门,等来的是拒绝。
去再婚的爸爸家,没等抬起手,就听到了门里传来的欢声笑语。

10岁的她选择转身默默离开。
54岁的她却还在努力敲开童年被关上的那扇心门。


“就好像我一辈子都会跟情绪作斗争,它就总是来,特别讨厌。”
彼时的咏梅已经是拿过柏林银熊奖的影后,在那个时刻,却依旧被情绪淹没了。


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能在过程中看开,很难。
和咏梅一样,我们的情绪也总会反复,动作也经常变形。

波伏娃也讲,女性到中年,会有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
突然发现我这一生一直要去追求的那个东西,我求不到了。
又或者,原来它不是我真正想求的。

关于生活、关于孩子、关于事业,很多问题。
很多时候,都会让我们忍不住陷入自责、甚至会非常的迷茫。

“以前我一直希望谁来拯救一下我,后来发现只有自己。”

在父母去世后,咏梅闭关4年,内耗过挣扎过,最后终于找到了让自己平静的“绳子”——瑜伽和阅读。


我们常常倾向于向外求来寻求力量,但咏梅却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
向外求没用,想要获得真正的平静,唯有内求。

就像现在我也会告诉自己,我只在乎三件事儿:
我的钱、我的健康、我内心的平静。

之前有姐妹留言:
对,最难的就是内心的平静,因为我有儿子。

我说,我有两个儿子。
寻找内心的平静,我也在路上!

在日复一日的内心交战中,当情绪像洪水猛兽袭来,我们可以像哄孩子一样哄自己。
去旅游看大自然、追无脑小甜剧、还有买买买。
花点儿精神维护费,寻求内心的平衡支点。


还是那句话:
向外看、向内求、向前走!



第二个视频,是周轶君与40位老人的对话
说到老这个话题,我猜你们一定会说不感兴趣。因为自己还年轻,父母还健康。

真好!

但是当自己和世界的链接开始有断裂甚至崩塌,有至亲的人离开时,便很自然的会思考“老”这个话题。人都会老,但都希望自己老的时候可以活的有质量、有尊严。

这个视频,让我对“老”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老不一定是腐朽、是毫无生机。

48岁的周轶君说她还没有做好「老」的准备,直到前往一个养老社区,与40位长者对话后,她才终于明白:

哦,原来人老了也可以过得这么有意思,有尊严。


89岁的老太太金和增,一天花十几个小时给大家解读歌剧,最大的感受是时间不够用。


82岁的老头儿葛惟昆是球队里的前锋,每周两场足球赛都能踢满全场。


坦白说,虽然偶尔拿年龄梗开个玩笑,但我真不是特别介意年龄的人。
人都会变老的,对于一定会发生的事儿,介意也没什么用。

我更在意的,是如何坦然地迎接「老」这个话题。
视频里的这群长者交出了一份很好的答卷。

虽然身体会衰老,大脑却可以很活跃。
当阅历的丰富和年龄的增长成正比,才是人生真正的意义。
因为生命不止长度,更有深度和广度。

老太太金和增还说了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话。
她说遇到不好的事儿首先是面对,然后就记住:

生活还要继续,太阳照样升起


可能也有姐妹注意到了,这个视频里的老人都属于精神+经济双重独立的那一批。
所以我之前总强调,35-45岁是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黄金十年。

你努力去经营这十年,努力积累财富、精神、健康,45-55岁的抗风险能力才能有所提升。
到了60岁往后的阶段,才能像视频里这群高龄老人一样,有尊严、有意思、游刃有余地畅游在人生长河中。

才能像里面的一个老人所说:

Life is just a moment.Live it, love it, and enjoy it!

老了之后,一切的幸福都源自健康。
无它!



“如果有来生,我绝对走自己的路。”
这句话来自植物学家曾孝濂的妻子张赞英,也是这个采访中最触动我的时刻。


他被称为“中国植物科学画第一人”,是获得无数赞誉、一幅画能卖出上百万的业内大师。
她却一生默默无闻,为了伴侣放弃自己所有的事业和梦想,最后的头衔只剩“XXX的妻子”。


甚至我想去查一下她的年龄,都被告知不详。
她的丈夫拥有属于自己一整页详细的百度百科,却无张赞英的一席之地!


张赞英其实是个很优秀的女性,70年代就能去北京林业大学读书。
然而完成学业以后,她最终还是咬牙决定回到昆明,回到丈夫和孩子身边。

从此,妻子和母亲的身份逐渐替代了她自己。
丈夫不开心了可以躲到大自然和绘画中去,那是他的事业。
生活的琐碎却一股脑儿丢给张赞英。

捡柴、劈柴,买煤、砸煤的重活儿都落在了这个北京姑娘身上。


“我到现在也是这样,有好的就是他的,一切都紧着他。”
“他不吃的我吃,他吃剩的我吃。”

她说得委屈,我看得憋屈。


我想,她的这些怨念,大致还是因为付出了,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几年前,得到App的CEO脱不花的一篇文章刷爆朋友圈。
 
其中有一条,当时特别戳我:
 
女性如果有共性的缺点的话,‘怨念’可能算一个。女性的付出一旦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容易落入柔肠百转的‘幽怨’情绪中。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女性一遍又一遍重复着张赞英走过的路。
被困在传统婚姻观念和性别分工中,她们是母亲、是儿媳、是妻子,却唯独不是自己。

也渐渐在这样的生活中,滋生了绵绵不绝的怨气。

我曾说,女人最好的样子,一定是内外都丰盈的样子。

外在的不丰盈会让整个人显得没精气神儿。
内在的不丰盈会让你变得拧巴,不喜欢自己。

那怎么做到内心的丰盈呢?
做自己,给自己更多的可能和机会,一定没错。

不要等老了,回忆从前,每一步都在扶持别人、都是别人的影子。

不要等来生,就现在,为自己而活吧!



最后一个视频,是之前电影《好东西》上映时,宋佳在路演时说的一段话。
它没有前几个视频那么长,但依然让我记忆深刻。

“我们总谈独立女性,我觉得独立更多是来自我们的精神和思考。”
“生活中可能不需要你那么独立,很多事情需要别人帮助一起完成。”
“不用那么要强,让自己不舒服。”


独立女性是这两年很流行的一个词。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好像一直被这个概念裹挟着前进。

你不是独立女性吗?
这点儿事都干不好?

但是,谁规定独立女性什么都要一个人做好了?
你独立,没叫你孤立!


所以我一直说,别做追求完美的女强人,要做精神独立的强女人。

女强人总给人一种不幸福、不得已变强的感觉。

而强女人,是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自信地做自己。

一个人最美的样子,就是爱自己、宠自己、让自己开心的样子。


今天分享的这四个视频,主题其实都很明晰:

女性如何面对情绪、女性如何面对变老、女性如何活出自己,以及独立女性到底是什么。

其实中心思想都是一样的,都是与女性成长相关。

而我的答案依然坚持我对独立女性的最初定义——

没钱,挣钱。
你不爱我,我爱自己。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任何时候,都别忘了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p.s.:昨天发了回东北过年的文章,大家对于我着装的期待踊跃投票了👉老张说,要说这年味儿,你还得跟我回东北!

好多人希望我穿成这样


或者这样


我收到了。
冰天雪地,也许就这么整起来了!

请大家走过路过、别错过!
都预约个东北过大年暨人参以及周边专场哈!

累得要晕菜都能让自己元气满满可以有它,过年送礼物可以有它,老爸的药酒里可以有它。
还有超多东北特产,老厉害了。


明儿我从崇礼回北京。
后儿我就东北啦哈。
今儿就到这吧。

晚安!

· END ·

   


别叫我吉米妈
我是可儿姐,北京姑娘,心比胸大,逻辑自洽。从北大硕士毕业到中科院博士班在读,从英国大使馆到欧洲驻华机构,再到今天我给自己封的畅销书女作家。一路走来,无论是哪个角色,我在爱自己这件事儿上从不手软。在这里,我们是自己,爱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