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的时候,我没怎么出差,基本上都在北京。
每天中午的时候,我都会溜达到公司附近的咖啡馆。
公司附近有很多北京很有名的胡同。
里面隐藏了一些茶馆、咖啡馆、小餐吧。都很有特点。
有的就是很典型的四合院儿。
在房檐儿底下,冬日里没有风的日子,即便只穿一件薄外套,也是非常暖和的。
因为冬天的北京,既没有东北的滴水成冰,也没有南方那种无处躲无处藏的湿冷。
有的是太阳照在人身上的暖融融,特别舒适。
尤其是中午12:00~2:00的光景,坐在房檐底下喝一杯茶或者喝杯咖啡。
那种感觉就是极其被治愈的。
你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无忧无虑的猫,在冬日的北京暖阳下,猫冬。
这种被暖到心里的感觉,是会让人着迷的。
在冬日午后打卡了很多北京的胡同和咖啡馆之后,我特别强烈的想推荐大家寒假带孩子来北京。
因为暑期的北京太热了,大太阳一晒,热浪一扑,逛一会儿人就蔫儿了。
我猜,很多人会问寒假来北京,应该在去哪儿玩。
一般人都会告诉你故宫、长城、颐和园、国博首博各种博。
固然好,固然妙,固然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但我想推荐点儿不一样的。
这一年大家过得都很不容易。
孩子起早贪黑的学,我们起早贪黑的干。
成绩怎么样并不重要,因为过程大家都付出了。
所以我觉得寒假最重要的不是学些什么,而是和孩子一起来北京晒晒太阳!
因为北京冬日午后的太阳,它治百病,尤其治愈!
当然,除了晒太阳,还能深入体会一下北京的胡同文化。走进北京的胡同,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这座城市的古朴幽静、和人间烟火气。一排排红墙灰瓦的古建筑,随便拍一拍,都特别出片儿。藏在胡同里的古宅、故居、各种铺子、小饭馆……都值得你停下脚步,用心去感受一下子。鲁迅博物馆→妙应白塔寺→正阳书局→西什库教堂→地质博物馆“这儿什么都有,有御河、有故宫的角楼、有景山、有北海、有白塔、有金鳌玉蝀桥、有团城、有红墙、有图书馆、有大号的石狮子,多美,多漂亮。”
在这个馆里,可以近距离了解一下我们耳熟能详的鲁迅先生。其中的「鲁迅生平陈列馆」,可以看到鲁迅的大量的手稿、藏书、藏画还有他穿过的衣帽服饰,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了鲁迅先生的一生。陈列馆旁边是鲁迅先生的起居室,这里,算是他在北京的第四处住所。院儿里还有两颗白丁香,是鲁迅先生当年亲手种下的,如今已是100岁高龄。我去的那会儿它开的还是那么灿烂,微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极度舒适。还有一处鲁迅书店,这里主要是卖书和一些文创产品的,感兴趣的姐妹可以进去买点儿纪念品。
中间会穿过宫门口头条,是一条京味儿十足的老胡同。胡同里藏着不少宝藏咖啡店,如果走累了,带着孩子随便推开一家店的门,都能让你满血复活。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保留下来很多古建筑,但大多数都是明清时期的,元朝的并不多,而白塔寺算其中一个,可以说是历史很悠久了。现在的妙应白塔寺是京城有名的打卡地,也是北京最早、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佛塔」。我们去的时候是周末,但人也不算多,很适合放慢脚步,慢慢走一走。如果你想跟这座巨大的白塔来张合影,最出片的地方,是与白塔寺一墙之隔的——白塔寺东夹道,这里也是明星的同款机位。
正阳书局处在繁华的砖塔胡同中,这大门儿,一看就透着古朴和典雅。这家书店是北京唯一一家在元代古建筑上,与古迹融为一体的书店。这里不仅是一家书店,更是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砖读空间”。当阳光照透过古旧的窗户,照在这些陈旧的书籍上,你会有一种穿越之感。8年前我怀着吉米,带着6岁的小张来过。还跟院子里的小猫合了影。时隔8年再次来到这,虽然很可惜,原来的小猫已经找不到了。但是还有它的儿子可以跟7岁的吉米合照!
从正阳书局出来,走路10分钟就能跟西什库教堂撞个满怀。教堂的外立面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内部欧式穹顶、多幅镶嵌画和彩色玻璃,特别好看。
推荐大家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去,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折射出来的光,绚丽又静谧,贼好拍!
这里有鸡蛋大的钻石,还有各种宝石和水晶,可以说,是你在任何珠宝店都看不到的那种珠光宝气。
寒假连着春节,我猜,大家都想趁着节日,给来年求个好运气。雍和宫的香火特别旺,来这里求神祈愿的人,常年络绎不绝。进门每个人可以领一把免费的香,每个殿所求之愿也有所不同,具体怎么逛、怎么拜、保存下面这张通关秘籍就可以啦!除了烧香拜佛,也可以感受一下雍和宫独特的建筑风格。这里曾经是雍正皇帝的府邸,雍正即位后,又把这里改为行宫,并命名为雍和宫。因为历经王府、行宫、庙宇三个变化,所以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因为寺院很大,里面的“神仙”也很多,大略地拜拜也要1-2个小时。所以,要逛这条路线,建议可以早点去,作为游览的第一站。
这里被很多人称为小众文艺聚集地,也是众多网红的打卡地。胡同不仅保留了老北京传统的建筑风格,同时又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
胡同儿里有很多风格各异的小店,欧洲孤品、二奢、设计师珠宝、书店、香薰店,每个小店都很有特色,不买也可以走进去逛一逛。
雍和宫逛累了,正好在这里歇歇脚,吃吃喝喝一通再接着去下一站,正合适。
国子监这条街又叫成贤街,一听街名儿,就知道是一个有文化的地儿。这条街的左边是孔庙,明清三代祭奠孔子的地方。右边是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据说,在以前,国子监的地位,就相当于现代的清华、北大和教育部融合在一起的机构。坊间流传,如果孩子有重大的考试,可以提前到这里拜一拜,没准就能取得一个好成绩。国子监的太学门后有一个七座琉璃牌坊,你跨过牌坊时,要跳过去,就是跨过龙门了。牌坊内右侧还有一座彩色雕像——鳌,因为“一跃龙门”之后就能“独占鳌头”的说法,鳌头已经被游客的手摸的漆黑瓦亮。
呵呵,老母亲鸡娃无力,只能靠玄学来寻求点心理安慰了。
说到来北京玩,可能很多人都会给你推荐天坛,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天坛的确值得去看看。而地坛就清净一些,而且这里的红墙也很适合拍照,拍出来的照片也很有那个feel。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很多孩子可能都需要读这本书,正好可以带他在地坛里走一走,近距离感受一下史铁生笔下地坛的沧桑美。
中国美术馆本身就是一座具有艺术风格的古典阁楼式建筑,是中国唯一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这里经常有一些高质量的艺术展览,每个月还会有一些特展。如果是第一次去的话,建议可以直接坐电梯先上6层,从上往下逛。因为6层是典藏中的典藏,这里有徐悲鸿、齐白石等一些大师的真迹,非常值得看。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14点各有一场免费讲解,赶上了可以一块跟着听听,讲得很详细。
严格来讲,这里不是一个“馆”,而是一座老北京四合院。院子里的东西厢房是纪念性展室,东厢房是实物展区,西厢房是图书、手稿、照片展区。院子里最显眼的两棵柿子树,是老舍先生和夫人在五十年代亲手种下的。
北大红楼之所以被称为“红楼”,是因为整个建筑主体都使用红砖砌成,红瓦铺顶。这座楼这么有名儿,当然不只是因为它的建筑风格,而是因为它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整个楼有5层,地下一层,地上4层,如果感兴趣,可以进去逛逛,在一楼的阅览室看看完整版的《新青年》杂志版本,也可以在二层的大教室里,找找《觉醒年代》里那种热血澎湃的感觉。
这座茶楼也有些年头儿了,据说是用北大红楼同源的砖瓦搭建的。店内装修氛围很有意境,复古砖墙有种民国时期的味道。二层比较宽敞,还有包间,透过这里的玻璃窗,可以将对面的北大红楼尽收眼底。离这儿不远,还有一个喝茶、歇脚的好地方,智珠寺,我们常去。这是一个很安静的古寺,院子里有能晒太阳的回廊和卧塌。躺在卧塌上,吃着茶点,品着茶,听着院子里回响的空灵的音乐,别提多享受了。要说我们家,最懂享受还是吉米,二郎腿一翘,两眼一眯,活脱脱就一北京大爷。北京可逛的胡同还有很多。比如很多人说的后海呀、南锣鼓巷呀,我这里没写,主要是人太多了,火太久了,但是觉得没有那么多惊喜了。今儿给大家推荐的这几条路线,都在北京的市中心附近,而且相互之间离得也不远。每条路线的周边其实还有很多值得逛的地方,一篇实在写不下。大家就自己探索吧。如果时间充足,可以慢慢走,慢慢看,如果时间有限,可以先看主线,之后再看辅线。今儿我就带着小分队启程回北京了,回去之后就是各种年度复盘,然后大家就要各自去过年啦!
有人回老家陪爸妈、有人要去三亚度假,我打算带着小张去英国过年。
姐妹们过年有什么安排,可以在留言区聊聊。
我会随机抽3个新鲜出炉的帆布包。
是正在打版的别吉定制帆布包哦,独一无二的款式。
年后做出来,中奖的姐妹就会成为全世界第一批收到它们的人!
好啦,大家看完都早点睡。
今天就到这里,晚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