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琳,为何全网都想跟她离婚?

文化   2024-11-11 11:32   江苏  


这段时间,作为素人的麦琳,热度力压大爹杨子、大儿留几手,成为热搜常驻嘉宾。


麦琳的问题,主要在于内心“配得感”弱,找不到自我价值,所以行为拧巴、难以被他人理解。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


为什么他们这么难被取悦?




拧巴的麦琳,让全网应激?

《再见爱人》最新一季播出后,“麦学”又有新课件了。

“熏鸡事变”让不少观众隔空感觉被麦琳网暴了,不仅又累又气,而且有窒息感。



此前,她的行为也引起了颇多争议。

与丈夫“母与子”的相处方式;说自己节俭、不看重物资,却又想要包;既要李行亮赚钱,又要李行亮陪伴;既要李行亮追梦,又要李行亮时刻关心……

自相矛盾的拧巴操作,引起了网友们的激烈吐槽。

比起操控老婆的杨子、赔掉老婆几百万的留几手,麦琳顶多是个有缺点有问题的“小市民”,但为什么大家基本都把吐槽的火力集中在了她身上?

这其实是因为,大部分普通人都不是黄圣依这样的大明星,体会不到被当做赚钱工具的感觉,也不是葛夕,没有六百万能让老公亏掉。

对于杨子和留几手的操作,我们都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当吃瓜群众,没法真正共情。


可很多人都会在麦琳身上,看到身边人的影子。

比如那些“没苦硬吃”的父辈们。

放着好日子不过,天天没事找事。


她的行为,会让观众想起自己被身边人折磨的经历,实实在在的共情且产生了应激反应。


这类人,被困在牺牲者心理中,拧巴、难搞、控制欲强、斤斤计较、强调付出、逻辑混乱、没苦硬吃、难被取悦……


而这一切的根源,其实在于他们内心的自卑感,以及由此生发出的不配得感。

这样的心理和性格,是什么导致的?




背后是一代人的“难取悦”、没苦硬吃?

“没苦硬吃”的行为模式,其实主要是受老一辈歌颂苦难的风气影响,是一种时代病。

研究显示,饥荒、贫困的成长经历整体上塑造了老一辈保守、实用、节俭等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没苦硬吃”其实是为了填补安全感。

由于吃过贫穷的苦,贫穷带来的不安全感一直影响着他们。

即使如今生活条件已经改善,但无意识的安全感缺乏,仍然会导致他们的认知和决策能力受到影响。


“没苦硬吃”的行为模式,也可以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来解释。

根据心理学理论,个体在面对压力、冲突或不安时,会采取一定的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否认”或“合理化”等防御机制,来避免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可能导致个体在行为上表现出拧巴的特点,即言行不一、自相矛盾,难以被取悦。


原生家庭也会对性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中充满了矛盾、冲突或者缺乏情感支持,那么他可能会形成拧巴的性格特点,内心不安、焦虑,难以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



原生家庭也会强化“没苦硬吃”的行为模式。

如果家庭教育中过度强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会导致孩子在无意识中认为只有经历苦难才能获得认可和成功。

在长大以后,可能会有非常强烈的“不配得感”。

渴望幸福,但幸福来临的时候却又开始犹豫。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没有受到高等角度,且与社会脱节,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弱,那么就难以实现自我觉醒。

就像活在楚门的世界里,觉得现在的状态不对劲,但又习惯了,不知道该如何改变现状。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当个体同时持有两种相互矛盾的观念或信念时,会出现心理不适。

为了恢复内心的平衡,个体会试图改变或调整其中一个观念。

然而,“拧巴”的人往往难以做出这样的调整,他们陷入认知的冲突中无法自拔。


长期的精神内耗,会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导致个体感到疲惫不堪,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那么,为什么这类人配得感低,且这么难被取悦?



为什么难被取悦?

难被取悦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就像罗洛·梅在《人的自我寻求》里的论述:“许多人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他们通常对于自己的感受没有任何清晰的概念,对于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没有明确的体验。”

在不了解自身诉求的情况下,他们又执着于“被认可”,所以一直内耗,并逐渐转为外耗。

他们希望婚姻伴侣(无论是现实的还是理想的)来填补他们内心的某种欠缺和空虚;并且他们会因为他或她不能做到这一点而感到焦虑和愤怒。”

“不配得感”,也使得他们常常存在自卑情绪。

个体通过过度强调自己的苦难和付出,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感和不配得感。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


因为觉得自己不够漂亮、不够优秀、没有自我价值,所以想通过吃苦,让家人看到自己的牺牲奉献精神,甚至是对此感到内疚或感恩戴德,从而弥补内心的缺失,满足自己实现家庭价值的需要。

但站在身边人的立场上,他们的行为就是典型“没苦硬吃”,难以理解。


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自我价值,所以要从他者眼中验证被爱、看见自我、获得独立。

罗兰·米勒在《亲密关系》中写到:“我们希望伴侣做或说一些事,这时候我们通常意识不到,我们希望他们这么做,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某些情绪上的需求。

我们并不是真的要伴侣记得我们的生日,我们要的是在他心里的独特感,知道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可是,就像张泉灵在节目中说的:“用负向反馈表达期待,只会让对方愈发退缩。”

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都有类似的误区,希望对方更关心自己,更贴合自己的需求。


但最后却让关系更加紧张,让对方慢慢不敢再去尝试,甚至觉得无论怎么做都不对。

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正反馈”,表达内心真正的诉求,帮助对方慢慢摸清你的需求。

可是,对于内心自卑、压抑,“不配得感”强,不了解自身真实诉求的人来说,进行“正反馈”太难了。

这是个死循环。


想改变现状、结束痛苦,唯一的办法或许就是:提高自我觉察能力,学会观察和接纳自己的感受。

只有了解自己的情感模式和行为反应,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作者:来士普 

 责编:回星 


👂 hi~inker 🌊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社群


请扫码加小印 回复【入群】
😏
「小印安利TIME
 - 欢迎关注印客美学视频号 - 



*今日推荐:

穿古风韵味的衣服时也可以选择安可拉红的耳钉可以作为整体造型的亮点,展现出好品味,贝壳款的选择让整体看起来古典又温柔。

或是配女人味一点的Off-shoulder短上衣,摩登又清新。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印客美学 id:ink20160101

 商务合作 微信号:shaohe0102


印客美学
美学,改变认知和世界。100w+艺术美学热爱者的聚集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