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勇者
——记官亭大防区杨寿存
在万千奔赴一线的勇士中,他应该是孤独的。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悲恸的震荡,裹挟着飞沙走石、泥浆岩涌,瞬间让黄河两岸失去原有的色彩。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涌出的一河泥浆,隔绝了他的4位亲人,距离不过10公里,他却没能去救援现场看一眼,而是将内心的悲痛化作战场上的奋勇,把群众的安心冷暖当作对亲人的告慰,坚定地奔赴在抗震救灾的路上,他便是——官亭派出所辅警杨寿存。
警灯闪烁在震后的官亭街道。
大批群众被安置,官亭派出所民警马延平和辅警杨寿存正在驾车搜寻着还未及时转移的群众,突如其来的铃声划破了黑夜,毫无思想准备的杨寿存收到了4位亲人在泥浆爆发后失联的噩耗。
悲痛的神经瞬间绷紧,杨寿存一边在脑海里勾画着那无形的泥浆,一边接连拨打着亲人的电话……倒塌的墙体,掉落的瓦块,浮起的尘屑,在他眼里清晰又恍惚,定格而沉重。
家乡在泥泞中面目全非,亲人在黑暗中音信全无,世间的一切悲痛仿佛全部压在他的身上。然而杨寿存却没有停下脚步,依旧寻找着落单的群众。掉落的建筑体挡在了路上,他下车将其挪开后,听见巷道里有声音,在手电光指引下,一位跛脚男子在巷中艰难移动。马延平回忆道,“当时杨哥见人就冲了出去,无视头顶噼啪往下掉的碎块,跑过去就把人背了出来”。
将男子安全安置后,两人再次上路。接二连三的报警求助,杨寿存恨不得把自己一分为二,马不停蹄的转战在处置警情的路上。转眼间,警车满格的60升汽油燃烧殆尽。
警灯吱咕吱咕的转动声透过开着的窗户传进车里。这一刻,杨寿存在街边商铺玻璃反光中看着“警察”字样陷入沉思,对自己要干什么浮想出一千种情形,直至碰到寒夜里等待家人的初中学生。
“当时看到那个满脸无助的小女孩,我仿佛在同样悲伤的世界里找到了不同悲伤的共同体。也在那一刻,我感觉身上充满力量,肩上压满责任。”杨寿存讲道。
忙碌的救援持续到了次日下午2点。片刻的休息中,回想起亲人的失联,心情再次变得沉重。“杨哥,我们去排查隐患,杨哥杨哥……”在马延平急促的呼叫声中,杨寿存这才回过神来。
警车驶进寨子村,宛如“危巢”的新旧房屋静静站立,仿佛一阵寒风吹过就会倾倒。个别群众舍不得危房里的物件,争抢着搬出门来,在空旷的地方安顿。杨寿存用土语劝说,自己却不时冲进屋内排查水电火灾隐患。
返回路上,马延平用朴实却充满力量的话语安慰着杨寿存,他没有作声,心里却告诉自己还不能休息,必须让自己过得充实,才能抵御恐惧的侵袭。
震后的第二个夜晚,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的杨寿存回到了派出所院里扎建的帐篷和衣而卧,40岁的脸上流露出岁月填充的皱痕,回想这两天疏导交通、安置群众、抢运财物的奋力景象,他的内心得到些许宽慰,渐渐进入梦乡。同事们陆续返回,谈论着一天的紧张忙碌,尽管夜已深沉,可他们的活力依旧充沛,说话间又接到县局紧急指令。
“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在一阵手机铃声中杨寿存也惊醒过来,随行赶往指令地点。车灯照在官亭街道喇家遗址交叉口,一名神情恍惚的可疑男子出现在视野,在上前盘查时发现男子衣着单薄,且不能正常交流,随即带回所里继续询问。
凌晨的“帐篷派出所”灯火通明。端着热气腾腾的泡面,男子极力回应马延平的询问。原来男子看见积石山地震新闻后,瞒着家人从江苏一路辗转来到官亭,想为抗震救灾做点贡献,却在饥寒交迫中精神疾病发作,出现短暂性失忆,长时间在路口逗留徘徊。
爱心壮举深深感动了现场警察,马延平紧了紧披附在男子身上的警用大衣,立马向县局汇报联络江苏警方,随后与杨寿存进入危楼,上网查询其户籍信息。
震后的寒风肆虐在三川大地,几乎掩盖了危楼里传来的消息。由于家属年迈不便来接,杨寿存悉心照料,主动揽下“护送”任务,送他登上了回家的列车。
队列巡防在安置点的板房外。
凌晨1时许,最后一位罹难者遗体找到。连续工作200多小时的对讲机发出通报,杨寿存却哭成了泪人。在紧张救援的日子里,他始终寄托希望努力工作,祈祷能换来奇迹,但现实终未能如愿。
救援结束,灾区重心转向过渡安置,群众在帐篷里的民生成为关注焦点,而安全保障须有公安队伍全力以赴。
从帐篷到板房,杨寿存和战友们交替巡逻,昼夜无眠,在帮助搬家、排查隐患和巡逻稳控中无暇分身,把自己老家受损的事放在了最后。在一次次电话催促中,他才前往指挥部对接相关事宜,请了半天的假,只用了2小时便赶回单位参加会议。
“赵木川受灾较重,我是土族,熟悉民俗,方便开展工作,是最合适的驻点人选,就让我去吧!”听着杨寿存的主动报告,所长马崇翚应允了,因为信任和了解。
“在每一次执行任务中,杨寿存从来不避重就轻,挑肥拣瘦,生怕别人说他和我沾亲带故,也从不在我跟前埋怨任何人任何事,只要在岗,他就会拿出全部精力……”
官亭辖区受灾点多,灾情严重,巡控处置警力相对缺乏,赵木川安置点又紧邻黄河,之前在交警队就是执勤标兵的杨寿存,完成安置点巡控工作后,主动投入官亭街道及大河家桥头参与交通巡控。身兼数职的他,虽然辛苦却毫无怨言。“特殊时期,警察都是一警多能的,不能因为工作强度影响救灾速度,而延误了重建进度。”
只要心里装着群众,自然就会融入群众。“在这里过冬,抬头就能听见警察的声音,开门就能看见警车警灯,天气虽然冷,可我们心里暖”。每每经过安置点板房,群众都会邀请巡逻队伍进屋暖手,一杯白开水便是警民关系最好的见证。
新的家园在冬季来临时如期建成,杨寿存一家也搬了进去,120平的新家,水电暖网一应俱全。乔迁之日,特地请人写了一副对联,“良辰吉日落福地,乔迁新居感党恩。”
亲历过危险的瞬间,才会感悟生命的伟大,触碰过温暖的怀抱,才会感恩关怀的力量。在无数声问候和无数次鼓励中,三川大地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袅袅炊烟升起的300多个日夜,杨寿存一样的勇士,把团结奋进的意志钉刻在了文明古址,也把丈量幸福的脚步烙印在了母亲河畔。
“孤勇者”,非钢铁之躯,更像每一个伟大生命在经历生死离别后爆发的“冲击波”,在能感知的区域,留下了自己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