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
我校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李家洋获得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李家洋院士1981年毕业于我校林学系林学专业,长期从事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调控的机理研究。他在我国率先建立了植物基因图位克隆技术体系,提出了“分子设计育种”理念,为培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实现了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的转变。他领导团队育成“中科发”、“嘉优中科”等系列超级水稻品种,累计推广超5000万亩,推动我国育种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何梁何利基金
何梁何利基金奖是1994年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捐资成立,共设有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旨在奖励取得杰出成就和重大创新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促进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发展,每年评选一次。
今年是何梁何利基金奖30周年。30年来,该奖项凭借评选起点高、奖励范围广、评审严格等,成为中国非政府奖项中的佼佼者,素有“院士风向标”和“中国诺贝尔奖”的美誉。
2024年何梁何利奖共授予56位科技工作者。这其中,有三名皖籍科学家,分别是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院士、作物基因组与遗传学家韩斌院士、水稻分子遗传学家钱前院士。其中,李家洋院士获得了最高的“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韩斌、钱前院士等33人获得“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科教兴农 科教兴皖
虽然常年工作在外,李家洋院士很关心家乡的发展,也与安徽水稻育种工作有很多联系。
20多年前,李家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在实验室他经常碰上中国水稻研究所的钱前博士。两人共处同一座实验楼,有着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起交流如何开展水稻分子遗传学研究,常常讨论至深夜。
“水稻最重要的性状是产量,产量性状中最难的又是分蘖数调控机理研究,我们就决定从水稻分蘖做起。”李家洋曾回忆说。此后的几年,他们创新研究材料,最终采用图位克隆技术克隆了第一个控制水稻分蘖起始的关键基因MOC1,开拓了水稻分蘖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新领域。
1998年,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正式启动。同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植物病原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韩斌回国,入职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牵头我国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工作。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几千份水稻样品的测序,为各个品种的水稻制作了“基因身份证”,解开了栽培稻的起源和驯化之谜,找到了影响水稻品质的相关基因……
2017年,在李家洋院士的牵头下,这三位皖籍院士凭借“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项成果是他们20多年合作的结晶,为解决水稻产量与品质互相制约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策略,引领了水稻遗传学的发展。
今年10月,李家洋来皖调研了安徽省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库、院作物基因编辑技术研发中心,听取了江淮实验室筹建进展汇报,开展座谈交流,并对推进江淮实验室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深度合作提出了指导意见。
以李家洋、韩斌、钱前三位院士为代表的皖籍科学家们还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奔忙,未来,也会有更多优质的“种子”播种在中国大地。
来源 | 央视新闻联播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大皖新闻
编辑 | 袁欣蕊
责编 | 袁欣蕊
预审 | 郑雪林
审核 | 夏晓昀
安徽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
联系邮箱:xww@ah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