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面对地产行业下行带来的冲击,一度高歌猛进的物管行业逐渐走下神坛,增长越来越乏力。
有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披露合约面积数据的49家物业上市公司中,出现负增长的有18家,占比为36.73%(上年同期26%)。
与此同时,62家上市物企净利润总额90.06亿元,同比下降30.93%,这也是2021年以来物企半年净利润总额首次跌破100亿元。
物业还是一门好生意吗?其未来出路又在哪里?今天明源君就讲下这个话题。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物管行业曾盛行“规模论”,收并购活动频繁。比如从2019年到2022年这四年间,物企收并购超过200宗,涉及金额超630亿元。
然而,这种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方式带来了诸多问题。戳这里,实时掌控租约,“消灭”闲置资产
一方面,高溢价收购使许多物企负债增加,现金流面临紧张状况,商誉减值风险也随之而来。
例如某物管公司在2024年大幅增加资产减值计提力度,计提金额从2023年的0.46亿元猛增至28.84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达到惊人的6223.6%。
另一方面,在没有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时,就贸然进入新市场或开展新业务,可能会导致企业运营效率低下,甚至亏损。
例如有的物企因为并购子公司毛利率不高,拉低了整体基础物业服务的毛利率;某头部物企自2019年大规模收并购后,亏损项目的占比一度接近4成。
基于这些问题,近两年物管企业的经营策略发生了显著转变。
首先,在数据披露方面,多家企业不再关注管理面积。
2024年,合景悠活、万物云、浦江中国等企业不再于年报中披露管理面积相关数据。瑞森生活服务将关注点从面积增加转向营收增长,中海物业也不再把外拓面积作为考核指标,摒弃了规模扩张优先的观念。
其次,资源优化配置成为重要举措。
近两年,不少物企大量退出那些低收缴率、低利润率、管理难度大且成本高的项目。
例如世茂服务在2024年上半年为提升整体管理效能,主动退出部分发展潜力小、利润率低的项目,在管建筑面积减少1750万平方米。万物云退出17个住宅物业项目,涉及饱和收入约8940万元;金科服务也撤场管理面积约2990万平方米。戳这里,助力国有资产经营效益稳步提升
再者,区域深耕成为业内共识。
区域深耕一方面能够提升管理密度,有助于提高基础物管毛利率并节约销售管理费用,另一方面还能让物企发挥自身优势,将服务做精,增强品牌影响力。
比如保利物业围绕聚焦50个核心城市、每个城市实现两亿项目集群规模的502战略布局;绿城服务加大对14个核心城市以及44个重点城市的布局,且长三角新签占比不低于60%。
万物云提出的"蝶城“模式,则是以街道为单位投资打造高浓度、高效率的服务网络,在一个半径3公里的城市区域内,构建20-30分钟服务可触达的服务圈,通过提升区域内管理场景的密度,提高人效。
最后,优化组织结构,以提高人员效率。
为了更好地匹配区域深耕战略,不少物企还同步进行了组织整合精简。
比如世茂服务就从三个层面进行组织架构优化:一是去掉区域架构,实现2.5级的管理机构,总部对下属的经营单元实行战略管控,减少层级,授权下沉;二是战建分离,参考部队改制方案,进行军种组建、战区主战;三是增加业务关键岗位人员,把一线压实,让一线产生更多的核心效益。
通过这些措施,2024年上半年世茂服务的管理费用下降至4.2亿元,较去年同期降低6.6%,管理费率也下降了0.5个百分点。
明源君曾提过,物企业务过于依赖关联方,最直接影响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比如2024年上半年,就有6家物企受关联方房企“拖累”出现亏损,金额从0.12亿元—15.32亿元不等。
所以最近两年,很多物企都在积极拓展新客户和新业态,以此降低关联方的影响。
首先,停止与第三方中小开发商合作,聚焦大客户。
之前众多物管公司为扩大规模,与很多中小型房企合作。房地产行业下行时,这些合作项目和企业被市场冲击较大,致使物企应收账款数额很高。于是,很多头部物管公司着手重新筛选客户与项目,提升大客户项目在市场中的占比。降低空置损失,资产应租尽租,戳此了解
比如中海物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就包含“三高三量”,“三高”为高合约额、长合同周期、大体量项目,“三量”是聚焦存量、紧盯增量、关注质量。
绿城服务也停止与第三方中小开发商合作,把客户重点放在优质国央企、重点城市的地方城国投等单位。在项目方面,绿城服务战略性舍弃部分收费单价低、甲方资金状况不佳的项目,还有年营收200万以下的非战略客户项目,而是聚焦城市十大高楼、十大高物业费、十大专班等项目。
其次是拓展新业态,比如充电桩、团餐等。
具体到业态,除了大家熟知的公建、学校、办公项目、产业园、医院等,明源君这里重点介绍下几个增值服务的“新”蓝海。
一个是充电桩业务。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充电桩需求的增加,也为物管企业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一方面,物企作为社区和商业地产的服务者,有场地资源与用户基础,布局充电桩业务有先天优势。另一方面,物企可以通过布局充电桩业务,提供充电服务费、广告费等多种增值服务,从而增加收入来源。
目前,碧桂园服务、雅生活服务、融创服务、招商积余、新城悦服务、华发物业服务、第一服务控股、瑞森生活服务、新力服务等物管企业均已涉猎充电业务。
比如,碧桂园服务推出的智享楼下充电平台,已覆盖全国230个城市,运营近30万充电插座,为累计超200万用户提供充电服务。
招商积余目前累计接入2.8万余台充电桩,同时,其下属公司还自主研发了一款充电桩系统,目前已经在30多个项目中应用,完成24万多次扫码充电服务。
另一个是团餐业务。
团餐也是最近两年各大物企重点发力的增值服务。
一方面,物管企业在写字楼、社区、学校等场景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这些客户对团餐服务有着直接的需求,物管企业可以轻松地将这些客户转化为团餐业务的用户。
另一方面,团餐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万亿,能为物管企业团餐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比如新城悦服务通过收购上海学府餐饮、苏州海奥斯餐饮等优质团餐企业,成功打造了“物业+餐饮”的新型后勤服务模式。2024年上半年,新城悦服务的团餐业务收入达到2.44亿元,同比增长7.4%。
此外,世茂服务的团餐业务2024年上半年收入达到1.76亿元,金科服务团餐业务收入达到1.51亿元,同比增长73.8%。
自2023年11月广州发改委出台物业费指导价新规后,重庆、银川、青岛、武汉等多城市也相继出台并实施最新物业费收费规范,这使得物业费“降价”在2024年成为市场热议话题,甚至部分城市出现业主拒交物业费、组团要求降费和更换物业企业等情况。
中物智库就认为,“降价”的舆情,本质上反映了:
一是由于整体经济环境压力和消费降级的背景下,居民对价格的敏感度提高,房价的下跌也致使业主对物业服务价值重新评估。
二是业主对物业服务具体内容和价值的认知不足,会导致其对物业费用的质疑和不满。
三是业主往往不清楚物业费的具体构成和用途,更谈不上正确地来确定物业费的价值了。且业主无法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来调整物业服务的内容和费用,可能会导致业主对物业费用的不认同和不满。
那么,物管企业将如何平衡好物业费价格与服务质量、投入成本之间的关系?明源君这里也提供几个思路:
一是推出“智选”产品,物业费业主说了算。
过往物业服务的价格往往通过“包人头”的定价模式,业主不仅无法真正参与定价过程,更对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到底值不值这个价心里没底。
所以,想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要让业主了解小区到底有多少事要干,另一方面就是让业主参与物业费定价。
比如万物云为了让业主了解物业做了什么,专门梳理了一份超详细的小区服务清单,涵盖一个小区的95个服务空间(如人行出入口、水泵房、配电房等)、1530个作业对象(如大门、花坛、电梯、生活水箱等),共计508项作业SLA集(服务事项),让业主对小区事务一目了然。
与此同时,为了让业主参与定价,万物云海推出“智选”产品,分出“底线要求”和可选服务。
其中,158项是底线要求,既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也有万科物业作为专业物业公司自己确定的底线原则,如对于孤寡老人的关注,孤寡老人每月一次拜访和每年进行一次水电气安全检查,为保护儿童,社区内游乐设施每日进行巡检等。还有350项为可选服务,客户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
二是利用“人+机器+远程”作业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物业服务成本中,占比最高的就是人力成本。所以为了平衡好物业费价格与服务质量、投入成本之间的关系,很多物管企业开始在日常服务中增加机器、AI工作比重。
一方面,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不受疲劳、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能够显著提高服务效率,长期来看更有助于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机器人通过精准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够为业主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服务。
比如万物云就采用“人+机器+远程”作业模式,其推出的“社区大脑”灵石,508项作业内容均可转换为工单,再通过“飞鸽”系统转交现场或远程员工交付。
与此同时,万物云还在行业内首创了数字服务月度报告,承诺的每一项内容,都在这份报告中一一进行呈现,业主都可通过APP查看。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