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窃取了革命胜利的果实,还厚着脸皮当什么洪宪皇帝。或许是这一场偷窃耗光了他所有的气运,1915年12月称帝,1916年6月就归了天。袁世凯死后,他的墓园该取什么名字成了许多人争论的问题。徐世昌得知此事后,取了个妙名,平息了争论。
“陵”还是“林”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病死北京。死前,袁世凯留下遗言要“扶框回籍,葬我洹上”。“洹上”即“洹上村”,位于河南安阳,是袁世凯当年被罢黜后的寓居之地。要在那儿下葬就需要造墓园,造墓园就要钱。
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北洋政府拿了50万银圆作为修建墓园的初期费用后也无力承担了。最后,还是在徐世昌、段祺瑞等人的号召下陆续又凑了25万银圆才完成了后续修建工作。
整整75万银圆,如此巨资打造的墓园自然也非同凡响。占地超一百三十八亩,中西合璧风格,有石像生、碑亭、东西配殿等,周围还有大片的祭田。
毫不夸张地说,袁世凯这墓园就是个缩小版的皇陵。从中也能看到袁世凯家人的心思了,自家老爷就是皇帝,长眠的地方也要和帝王媲美。因此,袁世凯的家人也要给这个墓园取个配得上身份的名字——“袁陵”。“陵”,帝王陵墓也。这名字一出就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取“袁陵”这名字是袁世凯长子袁克定的主意。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徐世昌得知后连连摇头,认为打不妥当。袁克定却不以为意,他在与徐世昌见面时这样说道:“我的父亲大殓时就穿着冕服,那么为什么穿冕服可以,称‘袁陵’不行?”
袁克定所说的冕服是指袁世凯入棺时穿着祭天大礼服、戴着平天冠,与封建王朝“大行皇帝”的“行头”别无二致。徐世昌却解释说:“冕服在棺中,无人可知。‘袁陵’二字则会被后世看见。这两件事不能相提并论。”
袁克定听了有些沉默,显然是把徐世昌的话听进去了。于是,徐世昌趁热打铁道:“不如我们取个折中的法子,改‘陵’为‘林’,叫‘袁林’如何?”这“林”和“陵”同音,既保留了“陵”的含义,又不至于太明显惹来非议,在当时看来绝对是最妙的改法了。袁克定同意了徐世昌的提议,而后“袁林”一词成了袁世凯墓园的官方称号。
徐世昌与袁世凯
徐世昌的提议,怎么这么容易就被袁克定接受了?这与徐世昌本人的身份地位有关,更与徐、袁二人的私交有关。
徐世昌与袁世凯年轻时就结交了。1879年,徐世昌是在淮宁县帮知县处理文书时偶然与袁世凯结识的。徐世昌与袁世凯两人一见如故,十分投机。
于是,二人就结拜成了异姓兄弟。徐世昌家贫,凑不出路费北上应试,还是袁世凯出的资。这边徐世昌凭科举入仕,做了翰林院编修。而另一边,袁世凯则凭军功入仕,被朝廷授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至此,徐、袁二人开启了一段互相扶持的朝堂之路。
而后,从百日维新到小站练兵,再到共同组建北洋政府,徐、袁两人始终抱团在一起,情谊也是越来越深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袁世凯决心复辟帝制时,徐世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反对。在袁世凯的鼓动下,1915年的华夏大地狂吹“君主立宪制”的风。
徐世昌却在那时站出来,限制了“筹安会”(袁世凯推动组建的鼓吹复辟帝制的机构)的行为。当袁世凯真的要弄君主立宪时,徐世昌更是主动辞职求去。但这个小插曲并不能妨碍两人的交情。
在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后,徐世昌曾站出来帮他收拾残局。所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这足可见徐世昌对袁世凯的真心了。
因此,1916年6月,深感自己大限将至的袁世凯立马发了一封电报,请徐世昌立刻来北京见面。他对徐世昌说:“家事唯恐儿子辈处理不当,敢以相托,且乞主持丧务善后。”身后家事全盘交托,徐、袁二人情谊可见一斑。所以袁克定能接受徐世昌“袁林”的提议,除了当时徐世昌社会地位高外,更多还是因为徐世昌是个值得信任的“世叔”。
当然了,民间的舆论也是袁克定考虑的因素之一。毕竟袁世凯当年逆潮流而动的行为已经惹来了许多人的不满,要是因为墓园名字而使民怨沸腾,招来部分民众故意破坏墓园,那实在得不偿失。是“名”重要还是父亲“安宁”重要,袁克定还是分得清的。
参考文献:
[1]安博.袁世凯墓名小考[J].中原文物,1986(03):110.
[2]陈腾宇.袁世凯与徐世昌关系述评[D].天津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