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觉醒》:对孩子不满,其实与孩子无关,而是源于内心的恐惧和不切实际的期待,父母觉醒了,孩子自然就变好了!

文化   2024-11-10 10:02   黑龙江  
总是对孩子挑三拣四,不但折磨自己,也会让孩子深受其苦。一个家庭若不能从内耗中觉醒,大家做什么都不会顺利。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瑞的畅销书《家庭的觉醒》,为摆脱人们在家庭教育中所承受的痛苦指了一条光明之路。
萨巴瑞在《家庭的觉醒》中说:
一个觉醒的家庭致力于让每位成员都表现出真实的自我。从而为孩子拥有、发现并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铺平了道路,让孩子培养起与自我和他人联结的能力。表达真我的权利,对他们当下和未来成为坚韧、坚强的人至关重要。
对孩子不满,其实与孩子无关,而是源于父母内心的恐惧和对孩子的期待。父母觉醒了,孩子才会长成真我,家庭内耗才能消失!
1
对孩子不满,与孩子无关,而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恐惧。
我们总是对孩子不满意,因为我们活在过去和将来,而孩子活在当下。
我们对孩子不专心学习感到不满,眼前展现的景象可能是自己过去求学的坎坷经历和孩子没考上理想学校的灰色画面。
我们对孩子不爱社交不满,想到的是自己的孤僻,担心的是孩子会因沟通问题而错失好工作或者好对象。
我们对孩子不好好吃饭、不注重个人卫生、不爱收拾物品、不按时作息感到不满,我们头脑中展现出成年的孩子在杂乱无章的房间里,蓬头垢面,满脸憔悴的样子。
我们看到眼前的孩子,意识却飘到了自己的过去和孩子的未来。我们把自己过去的痛苦和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与孩子当下的问题混杂在了一起。于是,急躁的情绪便不由自主地从心底升腾起来。
然而,孩子只实实在在地活在当下。不专心学习可能不过是想要休息一下;不爱社交是今天心情不好,想单独呆一会儿;不收拾房间是压根不知道房间还需要收拾.......,他们无法理解家长的焦虑,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总是小题大做。
我们的恐惧扭曲了对孩子的认知,夸大了孩子的问题。
萨巴瑞在《家庭的觉醒》中说:
世事无常,执着于孩子某一个时刻的表现,等于否定他们成长与更新的潜能。每当我们挑出他们性格中的某一个特点大做文章,相当于是在推波助澜。我们越是讨厌某一点,这一点就会越在子女身上放大。
我们对孩子的缺点大做文章,与孩子无关,是内心的恐惧驱动了我们急于求成的控制欲,忽视了孩子需要慢慢长大,慢慢成熟的客观规律。
2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有毒的。无休无止的期望是逼迫孩子远离你的罪魁祸首。
我们带着天真的幻想成为了孩子的父母,本能地将很多自己都做不到的期望一股脑地投注到了孩子的身上。
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也在调整期望值,但是,在行为上,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常常比我们对自己、对配偶或对朋友的要求还要高。
畸形的期望,让我们不愿意接受孩子此时真实的样子,也剥夺了对孩子当下状况的同理心。
期望越大,就越不相信眼前的孩子,就越急着改造孩子,并为孩子制定各种计划。而真正能改变一个人的只能是他撞到的南墙和内心强烈的愿望。一切违背孩子意愿的改造,即便成功了,也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痛苦。
期望的达成会产生更大的期望,期望的落空则会带来深深的失望。
在父母无休止的期望面前,孩子要么疲于奔命,要么消极对抗,在满足父母期望和做真实的自己之间苦苦地挣扎。
期望所带来的可怕后果是为孩子内心种下了羞耻感的种子,而羞耻感是亲密感的天敌。
萨巴瑞在《家庭的觉醒》中说:
我们之所以大部分时间都享受不到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感觉,是因为我们没有与他们的原本样子沟通,去欣赏他们丰盛的内心,而是把自己的内心状态投射到他们身上。”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有毒的。在父母无限的期望之下,孩子们只能痛苦地逃离,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亲近,并非他们不爱父母,而是不敢呈现真实的自己,害怕自己原本的样子让父母失望,是父母自己把孩子推离了自己。
3
父母觉醒了,孩子自然就变好了。
我们怪罪孩子不觉醒,不理解自己的恐惧,不了解生活的艰难,不知道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其实真正不觉醒的是我们自己。
萨巴瑞在《家庭的觉醒》中说:
“孩子不需要我们带领他们觉醒,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觉醒的。我们的任务是巩固他们天生的觉醒意识,为它提供可以开花结果的土壤。
我们所能提供的,让孩子自主觉醒的良好土壤,除了生活上的保障,就是自己的觉醒。
我们的觉醒意味着我们承认自己存在问题,并愿意和孩子一起平等的、共同的成长。成长到什么程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长永远在进行中。
要想让觉醒产生力量,首要的就是放下内心的恐惧、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待和非得如此的执念。
我们的恐惧是自己的感受,要自己来解决。当恐惧袭来时,先要捕捉到它,然后无视它或与它握手言和,不要让恐惧的能量破坏了你做事的节奏,更不要让恐惧的感受变成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却大骂孩子的不争气。
当我们与孩子在一起时,要将心态迅速调整至当下,并和始终生活在当下的孩子建立起心灵的连接。要将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区别开来,将自己对过去的恐惧和对未来的忧虑从自己的感受清单中慢慢划掉。
如果恐惧导致了我们对孩子的无意打压,那期待可能是对孩子的一种有意的侵略。
作为成年人的父母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期待。也许我们可以期待孩子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并给予他真正需要的帮助,但决不能期待他成为我们想让他成为的样子。
最好,我们不要有任何期待。
多贝里在《清醒思考的策略》中说:
不切实际的期待是幸福的头号杀手。你遭遇的许多坎坷与不顺,都应归咎于那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尤其是对于他人的期待。你不能指望别人顺着你的心意行事,这就好比你不能指望天气的好坏能由你的心情决定一样。
为了心灵的平静和生活的幸福,我们应放下对孩子的期待和非得怎么样的执念,和孩子一起始终活在当下,解决眼前的每一个问题,并享受此时此刻的每一份欢娱。
我们必须相信,过好了今天,明天就不会太差,我们觉醒了,为孩子提供了好的土壤,孩子自然就会茁壮成长,越变越好。

经典品读
从经典名著中汲取人生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