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丨
毕节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余达父
在距离七星关城区80多公里的大屯乡大屯村,常有不同语言,甚至不同肤色的游客前来游览观光,其中文人墨客还不少。是何方神圣如此吸引人络绎不绝地前去拜谒?
余达父,名若瑔,字达父,彝族,1870年生于赤水河畔的扯勒土司家族,毕节县(今七星关区)人。
1880年,大屯土司庄园第十任庄主病逝,10岁的余达父继任成为庄园的第十一任庄主。其早期教育主要来自祖父的“祖训”和父亲的“庭训”,其祖母安履贞也对其施以最严的课读启蒙,让天赋高、记忆强的余达父从小写诗作文均出类拔萃,深受家人器重。
青少年时期,余达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虽身逢内忧外患之乱世,但他的人生目标仍很明确:致力于科举之业,以光耀门楣为己任,同时心怀济世安民、兼济天下的士子梦。从1893年起,他频繁奔赴科考,均落第而受挫,逐步被科举考试消磨了锐气。特别是1901年8月清廷宣布废除八股文式的科举改制,在经历科考的再次落第后,已年逾而立的他仍一无所成,让他欲以功名显扬家世的理想化成泡影,便顿觉苦涩、彷徨,深感世事艰辛。
1904年,余达父在四川永宁道尹赵尔丰的手下任襄办的兄长余若煌,因赵性情残暴不愿与之共事,便被寻衅找茬陷害入狱,家产被查抄,余达父多方设法营救均无结果。家庭的变故和为躲避祸乱,迫使他选择出国留学追求“新知”。
1906年春,余达父带着兄长之子余健光等两侄一子离别故土,踏上东渡日本留学的征途。到日本后考入东京法政大学攻读法政,艰辛的攻读使他对法政有了新的认知,便对国家法制、国际公法与民族国家的强盛等发出了呐喊,期盼提高国家法治意识。留学期间,他还以诗歌为桥梁,与日本汉诗界以及留日同胞中的优秀分子建立了真挚的友谊,赢得较高的赞誉。其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他便动员和支持余健光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
1910年夏天,已逾不惑之年的余达父毕业回国,参加了清政府对归国留学生的廷试,考取政法科举人,总算赢得了一个“功名”。谁料当年其母溘然辞世,他“奉讳归里”,便从北京回到贵州,为母亲守孝。
1911年10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成功,11月4日,张百麟、周素园等领导的贵州自治学社也举旗起义,宣布“大汉贵州军政府”成立。法政出身的余达父拥护辛亥革命、支持共和,被选为贵州省立法院议员,便赶往贵阳与同窗挚友周素园等会晤。不久,贵州宪政党及耆老会等旧势力密请云南军阀唐继尧入黔镇压革命力量,贵州革命政权被颠覆。当时余达父被立法院议员推选为副议长,与议长周恭寿等致函质问唐继尧为何将立法院改为参议会,激怒唐后被除名。
1912年夏,余达父前往上海,与私交较好的黔籍老乡安健共谋革命,之后又迫于生计于1913年辗转至北京。在北京期间,余达父寓居在宣武门一带,与同样颠沛于外的平刚、周素园等在京聚晤,了解贵州的政变情况,呼吁伸张正义,还在北京开设律师事务所,兼任法政学校教员,时人称其“学究申韩,辩媲苏张,仗义执言,耻附权贵”。
1917年,余达父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和极度的负罪感,只身东渡日本,只为接回早亡儿子余祥桐的灵柩。1919年,他再闻噩耗,其追随孙中山先生转战的侄儿余祥辉,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余达父病倒了,后“复中风疾,右手足拘挛不仁,卧蓐三载始倚杖而行”。此后3年,他在大屯闭门隐居,潜心文史,从事著述。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军阀割据、盗贼猖獗的年代,大屯土司庄园又几次遭到兵匪攻打劫掠,“家藏书三万余卷,多被盗兵所残”,苦不堪言的他便携家人入居贵阳,并在周素园的力荐下出任贵州大理分院刑庭庭长。余达父“法理深邃,守正持平”,“法曹数载,冤屈雪申”,但因秉性刚直,不善阿谀奉承,更恶趋炎附势,周西成在贵州执政时,即辞官归隐,还去云南游历了3年。之后在王家烈任贵州省主席时,又聘其为名誉顾问。
1934年6月25日,余达父在贵阳南通街寓所逝世,终年64岁,其灵柩归葬故里毕节县大屯乡的白泥塘。周素园为其撰写的墓表中称其“高才硕学”,后来的学者称其为“彝族杰士”。
余达父一生坎坷,半世漂泊,是有名的彝族诗人、学者和法律学家。他饱学经史,通晓汉语、彝语和日语,在诗歌、散文、楹联、学术随笔等方面的创作集“百年家学”之大成,而且有发扬光大。他是毕节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主要著作有《㥞雅堂诗集》《罂石精舍文集》《蠖庵拾尘录》《且兰考》等。
其《㥞雅堂诗集》十四卷共收诗歌610首,写作技巧娴熟,既艺术地再现风声雨声读书声,又忠实记录家事国事天下事,被誉为“黔西北文学史上的杜甫”。其散文《罂石精舍文集》四卷收散文41篇,亦文亦诗,规行矩步,学识渊博,宏深醇雅,尽显古代诸多大家名家的行文风范。其学术随笔《蠖庵拾尘录》二卷共79则,虽不足万字,但知识视野辽阔,古今中西新旧学问兼而有之,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严谨缜密,为毕节也为贵州文化史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学术研究专著。其未竟之作《且兰考》,记述了西南各省少数民族,尤其是彝族起周迄清的历史变迁以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2011年5月作为“国际视野中的贵州人类学·彝学”专著由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其续修完的《通雍余氏宗谱》为后世研究大屯彝族土司庄园和余氏文学家族留下了宝贵资料。其遗著《罂石精舍联语录存》尽显深厚的旧学功底。
余达父平生“以文章交游天下士”,在国内外有上百位诗友文朋,创造了贵州彝、汉交流史上的佳话。同时作为毕节历史上最早的留学生之一,他与日本友人结下深挚情谊,为推动中日友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时至今日,历时200多年、经过多次扩建后的余达父故居——大屯土司庄园,以其古朴典雅、庄重宏伟的建筑风格,瑰丽多姿、技艺精湛的艺术魅力,令游人叹为观止、如痴如醉。庄园于1988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至2011年,国家文物局先后拨款400多万元进行保护性修缮。
更多新闻
进度刷新!顺利封顶
打开毕节这本书丨有“二茅台”的美誉,密码就是“12987”
来源:磅礴乌蒙系列丛书之《人文毕节》
编辑:郑艳洁 责 编:梁慧颖
编审:王方雁 总监制:史 锋
看完点亮下方
“赞”和
分享给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