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毕节这本书丨来毕节这座古城,体验历史与文化之旅

政务   2024-11-24 10:15   贵州  


本期书目
|



《人文毕节》




古城名村丨

威宁乌撒古城



走进威宁,一幅幅山清水秀、人鸟和谐、生机勃勃的美景尽收眼底:天高云淡,碧水蓝天;百草丰茂,鱼跃鸟欢;碧波荡漾,草美成海……这片美丽如画的土地,有一个古老的名字——乌撒。


乌撒,彝语名,一个历史悠久、生生不息的民族部落,一片满载希望而又活力四射的热土。“乌撒古城”指乌撒卫城,即今威宁县城,矗立在云贵高原之巅,与草海相依、与白云相伴、与蓝天相守,雄奇而又秀美。


乌撒之名,起源于彝族六祖分支中的第五支系,在几千年绵延跌宕的历史长河中,彝族六祖支系不断迁徙繁衍,第五支系“布”第二十四世孙默遮俄索率领族众在今威宁、赫章境内开疆拓土,一代代以父子连名的方式开枝散叶。后辈为纪念“默遮俄索”,就以“俄索”作为名称流传下来,渐渐地“俄索”变成了汉语音“乌撒”。


自古夜郎起,乌撒就像一匹昂首长啸的骏马,从刀枪剑戟的历史烽烟中绝尘而来,在苍茫无际的云贵高原傲视群峰。从古夜郎的酋长部落到汉唐两代的汉阳宝州,从元明时期的乌蒙宣慰司乌撒卫到康熙四年改土归流后的威宁州府,乌撒均以威宁为中心,不断向外延伸,在东起黔西、西至凉山、北达宜宾、南抵曲靖的辽阔版图山上驰骋,溅起两千多年的滚滚尘烟,吟唱出两千多年的浩荡长歌,描绘出两千多年的长轴巨画。站在如今的威宁县城回望历史上的乌撒古城,便会感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阔,铁马秋风的画面扑面而来,让人不由精神大振,豪情顿生。


嘉靖《贵州通志》、万历《贵州通志》、万历《黔记》、道光《大定府志》、民国《贵州通志》和民国《威宁县志》等方志资料记载:乌撒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南北傍海,东西依岭,初建时四向城门分别名为:明治、平政、开化、武安,寄托了在明朝治理下的乌撒民众不断开化、平安的生活愿景。洪武二十四年(1391),景川侯曹震委派都指挥马烨修建四个石城门,东门名迎恩,南门名宁远,西门名镇夷,北门名拱辰,四个城门上均建有楼阁。自此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曾数次新修重建。民国三十四年(1945),因修建中缅抗战公路水城至威宁至昭通段,途经威宁县城,拆除了城西部分城墙,穿城公路两端的城墙出现两大豁口,为封闭的乌撒古城打开了通途。1958年,城墙被全部拆除,神秘的乌撒古城成了新时代威宁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座欣欣向荣的威宁新城代替了乌撒古城,在云贵高原上迅速崛起。


威宁乌撒古城地处贵州西部,物产资源得天独厚,高海拔、强日照、大温差的区域性气候,造就了著名的南方“马铃薯之乡”“中药材之乡”“畜牧之乡”“冷凉蔬菜之乡”“苦荞之乡”,农业大县的名号响彻四海,农产品远销省内外及东南亚。时至今日,威宁县城仍然保存着乌撒古城独特的饮食文化,“威宁火腿”“威宁荞酥”成为世代相传的舌尖上的美味,是贵州西北边地独特的地域历史和山地文化的积淀,成为地标性的饮食文化符号。《威宁县志》记载,威宁荞酥为贵州彝族女土司奢香夫人首创制作,朱元璋品尝后大为赞赏,称其为“南方贵物”;威宁火腿的制作在明代就已经出现,手工和经验世代积累且不断创新,代代传承至今,形成了肉色棕红、色泽鲜艳、骨小皮薄、肉质细嫩、香味浓郁、久食不腻的独特美食。


今天,乌撒古城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烟里,日新月异的威宁新城拔地而起。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火把节的火焰更加热烈,开斋节的经文吟诵更加嘹亮,花山节的舞步更有活力。听,千里乌江源头激越涌动;看,高原明珠草海彩虹挂满,百草坪上繁花盈野;威宁大地上的万物,正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远去的威宁乌撒古城,是贵州屋脊的一朵“奇葩”。崛起的威宁新城,是世界眺望威宁乌撒古城的窗口,更是百万威宁人民齐心协力谋发展、只争朝夕创未来的最好见证。





 更多新闻 


投资3.3亿元!预计年底投用

乌江行 看发展 | 引子渡里故事多

打开毕节这本书丨风味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


来源:磅礴乌蒙系列丛书之《人文毕节》

编辑:罗红叶     责   编:王   云

编审:王   韵     总监制:史   锋


毕节发布投稿邮箱:bjrbxbj@bjrb.cn

看完点亮下方

“赞”和

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毕节发布
发布毕节动态、政务信息、宣传活动等内容,并开展在线互动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