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2025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丨权威解答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进展、残疾人福利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政务   2025-01-24 10:52   内蒙古  

  1月22日,民政部举行2025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许昀、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张贞德分别就社会救助、残疾人福利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社会救助

《经济日报》记者

  去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部署在全国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现试点工作已过半年,请问各地试点工作有什么进展,下一步有什么工作打算?
许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决策部署,去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部署在全国5个省份、22个市(州)、42个县(市、区)等69个试点地区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服务类社会救助有别于传统的现金救助,是以服务的形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各试点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推动试点平稳有序实施。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试点地区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将试点工作纳入本地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领导机制。
  二是建立需求评估体系。试点地区以困难群众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困难群众的经济、健康、教育、居住、就业、监护、社会融入等情况及服务诉求,完善服务类社会救助需求评估指标。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的方式,对困难群众的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及相应服务需求精准画像,形成需求台账。
  三是编制服务类社会救助清单。试点地区在科学评估困难群众基本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因地制宜编制服务类社会救助清单,为困难群众提供访视、看护照料、康复训练、助餐助浴、助行助洁、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多样化社会救助服务。一些试点地区还结合“幸福清单”、“高效办成一件事”等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实践,加强服务类社会救助政策和资源整合,形成救助服务合力。
  四是拓宽供给主体。试点地区统筹衔接养老、助残、托幼等关爱服务政策,整合优化慈善帮扶、志愿服务、对口结对、邻里互助等社会资源,培育发展了一批从事服务类社会救助的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社区慈善力量,拓宽了服务类社会救助供给主体。
  五是强化资金筹集。为顺利推进试点工作,各试点地区普遍加大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财政资金、彩票公益金、社会捐赠等资金用于服务类社会救助,并强化绩效评价,进一步规范资金使用。
  总体来看,试点工作开展半年来,初步构建起“动态监测、需求评估、资源匹配、精准服务、监管有序”的服务类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取得了可感可及的效果。以往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困难群众居室环境较差,虽然有低保金等救助金,但没办法改善居住条件;一些低保对象虽然有劳动能力,但是需要照顾重病重残的家庭成员,无法外出务工。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为困难群众提供针对性照护服务、生活服务、关爱服务,有助于改善救助对象的生活品质。比如说:为低保家庭里的重病重残人员提供专业的照料护理等服务,有利于解放这些家庭的劳动力,促进家庭自我发展;为有需要的低保家庭、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修缮房屋、改造水电,比直接发钱更受他们的欢迎。
  下一步,民政部将加强跟踪指导,及时了解掌握各地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定期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座谈交流和经验推广,推动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成效,适时研究制定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政策文件,切实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拓展,更好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残疾人福利

中新社记者

  《办法》明确了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能否介绍具体情况,哪些精神障碍患者可以被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收治?
张贞德

  《办法》对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范围进行了细化。主要有3类:一是法定收治对象。收治照料特困人员中的精神障碍患者是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应当履行的法定职责。二是优先收治对象。在法定收治对象应收尽收的前提下,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优先收治流浪乞讨、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对象中的精神障碍患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的精神障碍患者,以及其他依法依规优先收治照料的精神障碍患者。三是可以收治对象。有条件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可以收治其他社会患者。

总台央视记者

  为了能够让精神障碍特困人员得到科学照顾和规范治疗,请问精神卫生福利机构能提供哪些具体服务?
张贞德

  民政部门设立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的主要目的是对特困人员中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供养、救助服务,这些患者一般需要长期治疗和终身康复,因此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主要提供生活照料、康复、医疗等服务。一是在生活照料方面,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等生活照料服务,并依据残疾人权益保障法要求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患者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在康复服务方面,根据患者意愿和能力情况,开展生活技能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职业康复等院内康复服务。三是在医疗服务方面,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必须具备诊疗能力,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依照法律法规、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此外,《办法》还鼓励引导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立足民政部门职责,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提供人员培训、疾病评估、技术指导等支持。

澎湃新闻记者

  我们了解到有些地方还没有设立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在机构没覆盖到的地方,特困人员中的精神障碍患者如何获得服务保障?
张贞德

  针对未设立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的地方,为保障当地特困人员中的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我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继续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加大“空白点”地级市和人口数量比较大的县(市、区、旗)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力度,增加精神卫生福利服务供给,不断满足特困人员中的精神障碍患者服务保障需求。另一方面是对委托服务进行规范,《办法》规定,本行政区域内未设立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的,民政部门原则上应当委托其他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比如可以委托其他同级行政区域民政部门设立的或者上级民政部门设立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临时收治照料特困人员中的精神障碍患者,设立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后,民政部门应当及时接回委托收治照料的患者。

央广网记者

  请问对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人手短缺、人员待遇还不高等现实问题,《办法》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切实举措?
张贞德

  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直接关系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办法》对加强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做了规定。主要包括:一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会同卫生健康部门,协调落实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使得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与其他医疗机构享有同等的业务交流、培训教育等机会。二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部门,合理制定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人才评价标准,给予符合条件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用人自主权。三是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中从事康复、医疗、护理、社会工作、管理等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岗位工资、津贴补贴及福利待遇。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法治日报》记者

  去年入冬以来,过程性强降温天气多发。民政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安全温暖过冬?
张贞德

  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最困难、最特殊的群体之一。为了保障包括流浪乞讨人员在内的各类临时遇困人员安全温暖过冬,民政部门立足部门职责,整合部门资源,发挥部门优势,重点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救助管理工作部门协同机制。通过完善工作规则,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新增中国气象局作为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二是提前安排、提早部署。去年10月,我部就印发了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的通知,这个专项行动,民政部已经连续开展了十二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或民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各地重点围绕压实主体责任、完善监管体系、强化协同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等方面细化举措,抓好贯彻落实。
  三是创新工作模式。为了确保流浪乞讨等各类临时遇困人员及时得到有效救助,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推动探索救助管理区域一体化工作模式。各试点地区紧紧围绕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救急难工作要求,前移救助关口,扩大救助范围,拓展救助服务内容,为包括流浪乞讨人员在内的各类临时遇困人员提供应急性、过渡性、便利性救助庇护服务。
  四是加强工作调度。去年入冬以来,针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出现了过程性强降温天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民政部通过集中调度、点对点督促等方式指导重点地区进一步压实责任、细化举措,主动做好救助服务。一方面,要求各地要加强与气象部门协同配合,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开放临时避寒场所;另一方面,要求各地要强化与公安、城管、卫生健康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在街面联合开展全天候、全时段拉网式排查劝导,确保不留死角、不落一人;同时,要求各地在人流聚集区要设立临时救助点,方便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就近就便求助;此外,有的地方还积极利用智慧城管、网格化管理等平台为救助管理工作科技赋能,在街面巡查救助工作中应用无人机、红外热成像仪等专业科技设备,进一步提高主动发现和应急处置能力。
  据统计,入冬以来,全国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救助各类临时遇困人员10.3万余人次,出动街面巡查人员33.9万人次、救助车辆近9.8万台次,设立临时避寒场所、临时救助点、求助引导点1.1万个,发放各类御寒物品、食物13万件,有效保障了各类临时遇困人员安全温暖过冬。
  下一步,民政部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工作指导,适时开展工作调度,确保各类临时遇困人员及时得到救助,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


来源丨《中国民政》杂志

内蒙古民政
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为您提供内蒙古民政动态、通知公告、办事指南、政策问答等资讯,是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开展民政工作宣传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