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写给郭梓材夫妇的信(复印件)。
每次看着毛主席写给郭梓材夫妇的信(复印件),郭治久老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均为邹麟摄记者 颜家文 实习生 邓红
“我的父母亲和毛泽东交往近60年,主席一共给他们回了11封信。”昨日,在长沙韭菜园一栋老式宿舍楼里,81岁的郭治久深情讲述父母亲与毛泽东近一甲子的情谊。老人说,透过这些真实故事,我们可以拂开岁月的烟云,从一个侧面了解毛泽东早期学习、社会实践和革命活动,也真切感受到他成为领袖后既不失原则,又至仁至义接济穷亲友的伟人风范。尽管都是微末小事,但时至今日,许许多多依然感人至深。
少年毛泽东聪明记性好
“我的父亲叫郭梓材,小毛泽东3岁。1906年,毛主席到离家6里路的井弯里读私塾,和我父亲同班,他们在那时候相识。”郭治久告诉记者,父亲生前回忆,那时毛泽东很聪明,记忆力特好,很会背书,但反对死记硬背,经常带领同学和老师“抬杠子”。一旦老师离开学堂,毛泽东就带领大家下塘游泳,上山摘“毛栗子”,组织大家玩“打仗”游戏。也常常给同学讲一些“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故事,由于毛泽东记忆力好,他讲的故事比很多乡下大人讲的更全面,更引人入胜。
“那时,毛泽东的父亲对他要求很严,为了避开父亲严厉的管教,毛泽东平时很少回家,就在井弯里我父亲家和我父亲同睡一个床铺,相处十分融洽。”郭治久说。1911年,毛泽东受老师鼓励,认为当兵是救国的好途径,劝说郭梓材投军从戎一同当了“新军”。毛泽东当了半年左右的兵,觉得与理想差距甚远,就退役了,不久转入长沙第一师范读书。“父亲退役后,1920年,经人介绍,在湘潭电灯公司就业。”
出面说理
郭治久说,其母亲刘天民5岁时被家族指配给一个比她大十多岁的人,14岁便做了童养媳,备受凌辱。但母亲没有屈服,在表姐夫李耿候的支持下,于1919年逃到湘潭城里,在湘潭陶祠女校半耕半读。
1921年,毛主席回韶山,从朋友李耿候处得知母亲的近况,认为母亲的叛逆精神值得称道,当即表示乐意和李耿候一起去刘家说服其家长及家族长老,帮助母亲解除不合理婚姻。随后,在李耿候的陪同下,毛泽东骑马来到刘家。毛泽东依情依理,现身说法,循循诱导,与刘氏家族长老平和交谈,在李耿候答应承担与男方交涉退婚事宜后,长老们终于打消顾虑,作出答应退婚决断。
农民运动
1925年,毛泽东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期间,毛泽东利用乡邻的掩护,数次召开农运骨干秘密会议。“1925年夏,毛泽东从韶山赶到湘潭,召集杨昭植(烈士)、彭公达(烈士)等人在湘潭电灯公司地下室连续召开了两次秘密会议,全部是由我父亲一手安排和守门的。”郭治久说。
1925年8月间,当时湖南省省长赵恒惕派枪兵数十人赶往韶山抓捕毛泽东。湘潭县议员郭鹿宾得知情况后,便找到此前相识的刘天民一起商量怎么帮助主席。最后,他们决定让郭鹿宾的侄儿郭士奎冒险去送信,为了安全起见,母亲用针线将信缝在郭士奎的衣服口袋里。最后主席安全转移到了广州。
“1926年底,毛主席去乡下考察农民运动,经过湘潭时逗留2天,由于经费不够,父亲资助了他40块光洋。毛主席认为父亲靠得住,决定让他入党,父亲同意了。为了使父亲这个‘中转站’稳定,毛主席要他不要公开,入党的名字叫‘郭翊’。”
不忘旧谊
“毛主席与家乡的父老乡亲交往中,给我父亲和母亲回信和寄款数量是最多最长的一个。”郭治久骄傲地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1950年8月初,她父亲和母亲共同写信给毛泽东主席表示祝贺,开启了与毛主席的书信往来,在长达14年里,一共书信往来11次。毛主席知道父母亲工作没有着落以及父亲患病后,前前后后6次,一共寄来了1700元生活补助和治病的费用。由于电灯公司倒闭,郭梓材写信咨询主席是否能在北京争取份工作。主席随后亲笔回了信,信中写到:“梓材学兄:来信收到,极为欣慰,北京人浮于事,吾兄工作问题,还以就熟悉吾兄情况的友人筹谋解决,较为适宜。愚见如此,当祈斟酌。”同时,在信的末尾还不忘写到:“刘天民先生同此问候!”毛主席回信婉拒,既饱含感情,但又不失原则。
“通过毛主席和我父母交往的故事,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是如何正确地处理公与私、友情与国法的关系的。他一方面为天下多数人着想,坚持原则,另一方面,对自己的穷亲友情同手足,仁至义尽。”郭治久说,他们兄弟姐妹将会让子孙后代能够追怀遗风,继往开来。
文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恩作者的辛勤付出。
汾阳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