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河畔的年味
吴启富
“胡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娃儿想吃肉,老汉儿没得钱”,记忆深处的这首民歌,是我对春节(过年)最深的记忆。
我的家乡在仪陇县农村,三面环水,位于仪(陇)营(山)蓬(安)三县交界的天星寨魏家山脚下,清澈的绿水河像一条银白色彩练,从村里蜿蜒穿过。我所在的1生产队(1社)和2生产队(社)在河的一边,河的对岸为3、4、5和6生产队(社)。河流沿着一座名叫“后龙山”的小山,三面环绕着的一片平坝,那就是我们的家园。
“你是哪里的人?”
“绿水大队1队的”,我们常常这样回答。
后来以前的“绿水大队”改为现在的绿水河村,那里便是生我养我十多年的老家。40年过去了,我还经常梦见家乡的绿水河碧绿透彻的河水,梦见在老家过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的一幕幕。绿水河在我老家画了一个漂亮的半圆,我的家就居住在圆圈内则状若小岛的那片土地上——当地人叫它“锣鼓弯”。
童年我和小伙伴们尽情地跳啊,唱啊,我们的父母也正在月光下忙碌着,叔叔婶婶在月光下剥苞谷、摆龙门阵,我的娘(母亲)在砍猪草,我的爷爷(我们那里叫父亲为爷爷,母亲为娘)比较洒脱,他读过四书五经,几个读了几天私塾的长辈们,最爱在夏天的月亮坝里,一边扇着蒲扇,一边高喉咙大嗓子,高谈阔论,给我们一群小娃儿讲述锣鼓弯的旧时举人吴进贤和同窗朱玉阶(朱德)一起在顺庆府求学的故事。
绿水河河水清澈见底,丰美的水草“过江龙”绵延两岸,肥美的鱼儿穿梭其间,闪烁着银色的粼光,在那里有着快乐的童年,更有我永生难忘的春节年味。
那个时代的绿水河上扎了几处竹节堰,河床较宽,河水平缓。我和小伙伴们常常结伴去绿水河上下游的店子边、小桥弯、乌龟石、油房坝、瓦场子等河段游泳,摸鱼;去河岸边的沙滩、庄稼地里“偷”吃花生,采摘桑泡(桑椹),捕捉“懒蝉子”,穿芭毛洞捉迷藏……
我有兄弟姐妹5人,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我们特别懂事(乖巧听话),姐姐妹妹总是自觉地帮助我娘割牛草,扯猪草,养得牛肥猪壮,我和弟弟“耳莽子”总要趁绿水河里涨水,鱼儿从大河里游到小河沟,我们就在小河沟扎竹节堰,一盆一盆地把堰里的水舀干,白花花的鲫鱼、鲤鱼,黑黢黢的乌鱼,爱钻洞的泥鳅,黄鳝,有时还有背着盔甲的团鱼(甲鱼),立即原形毕露,我们往往把这些鱼捉回家放在大水缸里养着,过年过节才舍得吃。
大人们也乐哈哈地说,过年那天吃上了鱼和肉,象征着有吃有余,未来的日子一定能年年有鱼(余)。
农村孩子的春节印象就这么简单,什么打扬尘,祭灶,贴春联,敬老爷(敬祖先),放鞭炮等春节习俗,我们跟着大人学,配合大人做。其实,我们最喜欢的还是能穿上崭新的衣服,重复月亮坝唱歌,打仗,做游戏的故事,当然还有就是盼望着大年三十天那顿好吃的美味。
绿水河奔流不息,我的年味却永远留在了童年,留在了绿水河畔。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吴启富(笔名金城山,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仪陇县文联常务副主席、仪陇县作家协会主席。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文章散见新华社、《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南充日报》《知音》《分忧》等报刊)
配图: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