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 通城:精准监督 护航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文摘   2024-12-09 17:27   湖北  



通城,周为楚地、秦属南郡,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历史古建筑38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4项,瑶族发祥地药姑山千家峒、尧家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等历史遗存保存至今。

该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职责定位,聚焦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落实、保护修复、活化利用等关键环节靶向发力、精准监督,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涉及领域广、专业性强,职能部门能否正确履职关乎工作成效。”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压实职能部门主体责任,该县纪委监委派出纪检监察组充分发挥“贴身监督”优势,通过列席会议、发工作提示等方式,督促县文旅局、县住建局等部门全面排查县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及管理责任单位名录,建立动态监测联动工作机制,制定文物保护风险点排查与防控举措,进一步规范和压实历史文化遗产排查、评审、认定、保护工作。

该县纪委监委运用“室组地”联动监督方式,深入牮楼桥、药姑山遗址、九岭下石井战壕、白水岩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实地了解应急加固、周边环境整治提升改造等工作落实情况。同时,紧盯文物保护有关项目审批、专项资金使用等重点环节,通过“纪巡审”协同、受理信访举报等方式,收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违纪违法问题线索,严肃查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截至目前,该县纪委监委共开展督查4次,发现问题11个,处理处分4人。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该县纪委监委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清廉建设有机融合,深入挖掘本地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中的廉洁元素,依托“通城秋收暴动纪念馆”“清水廉文化馆”等文化阵地,形成塘湖红色小镇、古瑶文化等5条“红廉”旅游线路,编导《黄袍母亲》《清官刘绣衣》等一批廉洁文化作品,让历史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该县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紧盯文化遗产保护关键环节,持续推动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好保护和发展,筑牢文物安全底线,严格落实文物保护责任,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罗奇爱)


来源:湖北省纪委监委网站





长按二维码关注

咸宁市纪委监委官方微信公众号

清风咸宁
宣传纪法、传播廉洁、沟通互动、激浊扬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