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专业报
中国行业报品牌十强
★
1953年3月,18岁的王瑞昌在青岛入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是一名陆军通讯员。当时新中国的海军正处于扩编时期,海军作为一个技术复杂的军种,对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水平都有较高要求,从小生活在海边的王瑞昌在抗美援朝战场撤军时转为海军学员,从此开启了他为海军倾情奉献的一生。
人物档案
王瑞昌,1935年9月出生,山东即墨(今青岛市即墨区)人。1953年3月入伍,1956年9月入党,曾任原海军旅顺基地副司令员,1990年获授少将军衔,1994年退休。
“八·六”海战
他接替艇长指挥战斗
59年前的“八·六”海战让王瑞昌永生难忘。当时30岁的他在艇长牺牲的危急关头接管指挥权,与601艇全体参战官兵一起击沉两艘来犯军舰,荣立一等功。
1965年8月5日,原海军南海舰队接到国民党海军派出“剑门”号和“章江”号两艘猎潜舰出航的消息,我海军迅速接敌。战斗前军委总部下达五条指示:放进来打,越近越好;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不要打到自己的渔船和外国商船;打了以后不要追太远;争取晚上打,拂晓前撤回原地。然而,国民党的两艘猎潜舰的火力、装备、机动性都远远优于我方,时任护卫艇中队副队长的王瑞昌主动请缨随艇出海。
8月6日,我战艇舰队连续突击压制敌舰炮火。“当时,我和艇长站在一起,感觉到他突然倚靠着我,以为是风浪大他没有站稳。”王瑞昌回忆,“仔细一看,他的头上全是血,可他嘴里还在高喊,‘打,狠狠地打’,直到英勇牺牲。”紧急时刻,王瑞昌在对讲中高声喊道:“艇长牺牲了,现在由我指挥!继续战斗!”接替指挥601艇继续作战。很多负伤的同志简单包扎后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与敌人战斗。
当东方露出鱼肚白,我战艇编队撤出战斗,以敌两舰全部沉没的战果告捷,打了一场坚决、干脆的歼灭战,取得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海军海上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创造了人民海军“小艇打大舰”“海上拼刺刀”的经典战例。
南沙驻扎
艰苦条件磨炼钢铁意志
自18岁入伍以来,王瑞昌戎马生涯50余载,驻守过的海域辗转各地,足迹踏遍祖国万里海疆,其中在南沙群岛的工作经历让他刻骨铭心。因当时基础设施的落后,守岛官兵都喝不上直饮淡水,岛上淡水全靠舰船补给。一旦风大浪高,不能通航,守岛部队饮水就更加困难了,到了驻守的后期,每人每天就只有一杯饮用水,大家的食物也只剩罐头。驻守岛屿的官兵不仅需要守岛,还需要在岛上进行一系列的建设,为了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官兵们只能每天坚持吃罐头补充体力。“跟我一批上岛的一个小战士,短短3个月驻守周期结束后,体重掉了30斤。”王瑞昌说。当时的南沙生活很艰苦,但他和战友们始终保持着守卫海岛的决心和信念,顺利完成了驻守任务。
王瑞昌退休后曾不止一次回到当年工作过的舰艇上参观,每次触摸到舰艇的栏壁,他都格外亲切和激动。“祖国强大了,现在海军的服装和舰上的装备都更先进了。”每每参观时看到装备现代化的军舰和挺拔站立的海军战士,王瑞昌都会说:“我曾是一名海军战士,是我一辈子都感到光荣的记忆。”
弘扬传统
带领年轻水兵续写荣光
央视军事报道中王瑞昌截图
1994年退休后,王瑞昌始终关注着海军的建设和发展,经常应邀给青年官兵授课辅导,带领大家一起追忆光荣战史,共话强军使命。
“当年,我们是‘小艇打大舰’,仍然能打胜仗。”每次辅导王瑞昌都会与官兵们分享人民海军的成长与奋斗、光荣与梦想,他说:“如今,人民海军装备越来越先进,乘风破浪,走向深蓝。你们一定要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传承下去,锤炼过硬本领,向着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的目标矢志奋进!”
王瑞昌每当在媒体上看到海军官兵参加联合演习,海上军演和海上大阅兵的报道时内心都特别激动,他总会骄傲地说:“人民海军真正的强大了!”
王瑞昌曾荣获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2007年,他作为英模代表参加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2019年4月在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大会上,王瑞昌获得“突出贡献个人”的表彰。
文字:尚紫薇
图片、视频:张佳男
编辑:江楠
校对:于凌涛
审核:任艳莉
近期热门视频推荐
↓↓↓
如果您喜欢我们
请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