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曾经的举足轻重!

文化   时事政治   2025-01-17 03:29   广东  

共产党的三大有力武器:抓组织、抓统战、抓宣传。


今天,

在经济发展为首要的和平年代,

我们或许感受不出共青团的存在份量。


但是,

那革命的政治年代,

在那建党与斗争的腥风血雨年代,

共青团,曾经举足轻重!


在党的筹建阶段,

共青团(社会主义青年团)与共产党小组,

在核心领导、核心成员、政治思想、政治路线等方面,

两者是基本等同的概念,

那时的共产党小组成员可能大部分是社会主义青年团成员,

那时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成员也可能大部分是共产党小组成员。


在党的初创时期,

在党的大革命阶段,

在党的土地革命阶段,

在党的抗日与解放战争阶段,

总之,在党建国以前的阶段,

共青团与工会、农会,

是党得以发展壮大并工作真正落地的核心抓手。


可以说,

在那些个阶段,

若失之以共青团、工会、农会,

则必将得之以党的“空中楼阁”、“自嗨自乐”!



导语: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性质的党,要实现其政治功能,就必须调动尽可能多的政治对象参与其政治活动,使其了解党的理念与政策,影响其支持甚至加入党。


一方面,对于作为政治对象的党员而言,党可以通过其自身确立的组织体制与组织纪律实现对党员的调动和组织。

但另一方面,尤其是在党的成长早期,光依靠党员还不够,毕竟数量和运动面有限。更多的政治对象是非党人士,要调动和组织这些非党人士怎么办?只能借助于党所主导创建的、所能领导的、或者所能较大程度上影响的覆盖这些非党人士的其它政治组织,从而实现间接调动和组织。

 

这就是共青团、工会、农会这三大政治组织对党的存在意义,

也是这三大政治组织自党成立之始便被党极为着重的原因与意义。

其中:

调动和组织包含学生的广大青年,以共青团;

调动和组织广大工人,以工会;

调动和组织广大农民,以农会。

青年、工人、农民,便是中国人民尤其是革命群众的主体。

 

所以,要完整地了解中共的发展历史,便不能不了解共青团、工会、农会这三大组织的历史。



 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功能

作为受中共领导的青年组织,其主要承担两个功能,功能即存在的意义:

1、作为党的后备力量和党员的重要来源

积聚并培养党的后备军。

在作为后备军的共青团中,通过培养与遴选,将符合条件的先进青年(团员)输送到党成为党员,从而发展党的规模及更新党的血液。


2、作为党与广大青年之间的桥梁。

一方面,党的理念、政策要充分传递到广大青年,依靠共青团。

另一方面,党的政治实施要充分调动和组织广大青年积极参与,依靠共青团。

所以需要共青团将广大青年组织起来,从而间接实现党对广大青年的领导。

 


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名称演变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最初并不叫这个名字,名称经过了多次变化。


1922年5月青年团创立之第一届至1925年1月第三届前,

该时期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1月第三届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

该时期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5年1月11日-22日,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邀请青年团中央代表出席党代会。紧接着中共四大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张太雷担任团中央总书记。


全面抗日时期,

该时期叫“青年救国会组织”;


抗战结束后之解放战争时期,

该时期叫“民主青年团”;


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该时期叫“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至今,

该时期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三、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背景及由来


一方面,在客观上,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当时国家民族人民的深重灾难等多重因素,使得产生了许多接受了政治新潮思想、关注政治民生时事的先进青年,尤其是知识分子。

另一方面,在主观上,中共成立之前的各地共产党小组成员及中共成立之后的中共党员积极推动与领导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

这是各地社会主义共青团得以迅速发展的主客观背景。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上海共产党小组指派小组成员俞秀松、施存统等8人于1920年8月22日发起建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于1921年5月解散),这是是我国最早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青年组织

其创建者和首批团员为陈独秀、杨明斋、俞秀松、施存统、叶天底、袁振英、金家风等,由俞秀松任书记。当时上海共产党小组成员不管年龄大小都加入青年团。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之后,在各地革命青年尤其是各地早期共产党小组成员的领导下,北京、武汉、广州、长沙等地也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早期组织。

在全国性的团中央组织未建立之前,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对推动各地团组织的建立起到了临时中央和总通讯机关的作用。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明确将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指定由从共产国际参会回来的张太雷负责主持全国性青年团的建立工作,并派出了许多党员去各地负责建团或加强已有团的领导,从而推动了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大力发展,到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建立前,全国17个城市建立了地方青年团组织。

 


四、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与发展


在各地多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已建立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与领导下,1922年5月5日至1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广州开幕,通过了团的《纲领》和《章程》,全国性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


大会原拟在上海召开,因广州政治空气自由,且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也将在广州召开,因此会议地点改为广州。

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通过团的纲领和章程,建立团的中央领导机构。

大会确定团的纲领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无产阶级的组织”,最终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建立“一切生产工具收归公有和禁止不劳而食的初期共产主义社会”,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铲除武人政治和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

大会选出团的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由高君宇、施存统、张太雷、蔡和森、俞秀松5人组成,施存统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书记


1923年8月20日至2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南京召开,落实中共三大所确定的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号召积极参加国民运动,修改团的章程,会后创办了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周刊。


大会着重讨论了如何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方针问题,特别是要不要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决定团员可以和共产党员一样,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该次大会选举出第二届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其中执行委员有邓中夏、施存统、刘仁静、夏曦、卜世畸、林育南、李少白7人,候补委员有恽代英、梁鹏云、李求实、张秋人4人,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出临时中央局邓中夏被推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中央局委员长,主持团中央的工作。随后召开二届一中全会推选刘仁静任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24年3月22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二届二次会议召开,取消“委员长”职务改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刘仁静任团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5月离职。离职后,由林育南任团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职务

 


五、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5年1月26日至3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召开,确定了团的工作任务从经济斗争走向政治斗争,提出青年团的无产阶级化、群众化、青年化的问题,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修正章程,把入团的最高年龄从28岁降到25岁,规定14岁以上25岁以下的青年才能入团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大会选举张太雷、任弼时、恽代英,贺昌、刘尔崧、张秋人等9人为团中央执行委员,张伯简等5人为候补中委。随后召开的团三届一中全会上张太雷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任弼时任组织部主任、恽代英任宣传部主任、贺昌任工农部主任。由于张太雷长期不在职,由任弼时代理团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


1925年9月6日至10日共青团三届一次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改组了团中央的组织机构,任弼时任团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

 

1927年5月10日至16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武汉举行,谴责蒋介石叛变革命的罪行,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斗争。


大会规定了共青团和青年运动今后的方针和任务是:

领导工农青年参加争取革命领导权的斗争,反对背叛民族利益的大资产阶级,努力促成工农及小资产阶级的亲密联合,实现民主政权;发展农村土地革命,扩大无产阶级在军队中的影响,夺取军阀武装,建立工农自卫武装;领导青年进行改良生活待遇以及反抗压迫的经济和政治斗争。

大会选出任弼时、李求实、杨善南等组成新的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任弼时被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


1928年7月12日至16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莫斯科召开,通过了团在革命根据地的《工作大纲》以及第三次修改的新的《团章》,团组织逐渐实现了工作方针的根本转变。


大会确定共青团的基本任务是:

争取团结更广大的劳动青年在中共周围,为进一步发动青年参加工农革命斗争、帮助中共准备群众武装起义、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而斗争。

该次大会选出关向应、陆定一、李子芬、华少峰、李求实、顾作霖等组成新的团中央委员会,关向应被选为团中央委员会书记


1929年9月起,温裕成任团中央委员会代理书记

1930年9月中国共产党六届三中全会后,温裕成任团中央委员会书记,1931年5月被撤职。


1931年3月11日共青团五届四中全会召开,此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领导机关取得统治地位,根据193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路线的决议,谴责团中央局的“调和态度”,并对团中央的领导机构做了调整,秦邦宪(博古)5月开始担任团中央委员会书记(接替被撤职的温裕成)

 这次全会的召开使得团中央从政治上到组织上都被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控制。



六、青年救国会组织


1936年11月1日,在抗日形势日益严峻且全面抗战开始的背景下,为号召和发动更广泛的青年参与共同抗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要求共青团对自身组织实行根本性的改造,把共青团由无产阶级先进青年组织改造成为抗日青年的群众组织


1937年4月12日至17日,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号召和团结全国青年参加民族解放斗争,提出了《全国青年救国纲领章程(草案)》,确定青救会“是各党派各界青年联合的群众团体”,以“一切为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而奋斗”作为中心任务。

大会决定建立“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作为全国青年救国会成立前现有各地青年救国团体的最高领导机关。共青团中央机关停止工作


该次大会选出冯文彬、白治民、高朗山、刘秀梅、黄庆熙、徐克仁、李瑞山、胡耀邦、刘西元9人为常委,冯文彬担任主任

 

1938年10月10日至11月21日,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具体讨论了青年统一战线问题,决定成立“中华青年救国团体联合办事处”,以作为全国青年抗日救国运动的领导机关。


大会通过了《抗日少年先锋队章程》和《儿童组织章程》,选出执委55人,冯文彬为主任、李昌为副主任兼组织部长、黄华为副部长、胡乔木为宣传部长、刘光悌为副部长、冯文彬兼任军事部长、刘玉堂为副部长。



七、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46年8月26日和9月1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根据中国革命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青年团组织。并于会后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的主持下拟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

从1946年9月下旬开始,中共中央青委便根据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的精神,在延安地区选点开展试验建团工作。

1946年10月以后,在延安的冯庄诞生了全国重建青年团的第一个农村团支部;在延安丰足火柴厂诞生了全国重建青年团的第一个工厂团支部;在延安的行知中学诞生了全国重建青年团的第一个学校团支部,这也是人民解放军中的第一个团支部。于1946年12月24日正式建立的山东省莒南县金沟官庄团支部是山东省重建青年团的第一个团支部,同时也是解放区试建青年团工作中产生较早的团支部。

1947年9月15日至20日,解放区青年工作代表会议召开,根据中共中央和刘少奇的指示,重建青年团,对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团和怎样建团,以及团建立后怎样坚持下去等原则性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决定继续扩大团的试建工作。


1949年元旦,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同时还公布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章(草案)》。2月18日,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为主任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备委员会宣布成立,开始了筹备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

 

自从1946年9月中共中央提议建立民主青年团以后,经过近三年的试建团,1949年4月11日至18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举行,通过了团的工作纲领和章程,以及关于团的任务与工作报告、大会结论等决议,规定以《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机关刊物。

该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正式建立。选出第一届中央委员会

1949年4月22日至24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届一中全会在北平召开,选出冯文彬等9人为团中央常委和2名候补常委;冯文彬为团中央委员会书记,廖承志、蒋南翔为副书记。


1951年4月27日 ,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批准,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报》在北京创刊。毛泽东同志亲自为中国青年报题写报名。

 

1951年11月20日至26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改选了团中央常委会,选出冯文彬、廖承志、蒋南翔、李昌、荣高棠、宋一平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组成团中央书记处

 

1952年8月25日至9月4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改选和扩大了团中央书记处,胡耀邦、廖承志、蒋南翔、李昌、荣高棠、宋一平、刘导生、罗毅、许世平等9人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区棠亮、高扬文、杨述、章泽、胡克实等5人为候补书记。


1953年6月23日至7月2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决定将毛主席提出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三好”作为以后青年团的工作方向,通过了新的团章,并明确规定了在党领导下进行全部工作。

大会选举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胡耀邦等21人为团中央常委,胡耀邦、廖承志、刘导生、罗毅、王宗槐、荣高棠、区棠亮、章泽、胡克实当选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1955年 9月16日至9月18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关于召开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建议更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决议》,指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终结,党和国家所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总任务已经给青年团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这一名称已不能确切地反映青年团组织的性质和任务;同时广大团员和青年社会主义觉悟不断提高,也希望更改团的名称,为此建议改变团的名称。

1955年10月4日至10月15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二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因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导生工作调动,解除了他的书记职务,补选刘西元为团中央书记。



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57年5月5日至25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关于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决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在全国已经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中共八大胜利召开的新形势下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57年5月26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三届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选出胡耀邦等19人为团中央常委,胡耀邦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刘西元、罗毅、胡克实、王伟、梁步庭、项南为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1960年2月27日至3月4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三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增选了杨海波、张超、李琦涛、王照华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路金栋、曾德林为候补书记。

 

1964年6月11日至29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新修改的团章,明确规定共青团“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1964年7月2日至3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九届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选出胡耀邦等29人为团中央常委,胡耀邦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克实、王伟、杨海波、张超、王照华、路金栋、王道义、惠庶昌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张德华、李淑铮、徐惟诚、胡启立为候补书记。

 

1966年8月20日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报》因“文化大革命”停刊

 

1975年2月26日至3月20日,共青团“十大”筹备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当年年初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邓小平,在周恩来病重以后,在毛泽东支持下,开始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为尽快恢复共青团的系统领导,2月21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组。“四人帮”在该会上策划红卫兵与共青团两个组织并存的阴谋。


1978年5月6日至10日,共青团“十大”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文化大革命”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共青团“十大”筹备委员会。会议揭批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破坏青年工作的罪行。


1978年7月恢复了停办12年的中央团校,10月7日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复刊。

 

1978年10月16日至26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标志着从1969年4月提出的全面恢复共青团工作的任务基本完成。

这次会议是一次动员全国各族青年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新长征的誓师大会,是共青团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即将开始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大会。


1978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届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选举了中央机构:书记处第一书记韩英,书记胡启立、王敏生、胡德华、刘维明、周鹏程、高占祥、李海峰。

通过了《共青团十届一中全会关于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名称的决议》、《共青团十届一中全会关于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决定》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


1979年2月19日至2日24日,团省、市委书记会议在北京召开,全面地贯彻和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共青团组织从以参加政治运动为主转移到以参加生产建设活动为主,实现指导思想上的转变,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80年1月23日至28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届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关于恢复少年先锋队队长、队委标志的决议》等;增选李瑞环为团中央委员、常委、书记处书记。


1981年8月7日至15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决议》、《关于加强少先队工作的决议》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增选克尤木巴吾东、王建功、陈昊苏、何光伟为团的十届中央委员、常务委员、书记处书记。

 

1982年11月4日至8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因韩英由中共中央另行安排工作,增选王兆国为团十届中央委员、常委、书记处第一书记

 

1982年12月20日至3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贯彻落实党的十二大会议精神,通过了新的团章。新团章消除了原团章中“左”的影响,恢复了“后备军”的提法,增写了一段共青团的历史和传统,强调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增写了“团的干部”一章。


1982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一届一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选举王兆国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锦涛、刘延东、李海峰、克尤木·巴吾东、陈昊苏、何光伟为书记处书记,张宝顺为书记候补书记。


1983年12月8日至12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一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增补李源潮、宋德福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克强为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1984年12月11日至14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因王兆国已调离团的工作岗位,选举胡锦涛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1985年11月29日至11月3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一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选举宋德福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增选张宝顺、李克强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增选洛桑、刘奇葆、冯军为团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书记处书记。

增选和调整后的团中央书记处由10人组成,即第一书记宋德福、书记刘延东、李源潮、李海峰、何光伟、张宝顺,李克强、洛桑,刘奇葆、冯军。

 

1988年5月4日至8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面贯彻和落实中共十三大的精神,通过了《关于共青团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和《关于实行团员证的决议》、《关于少先队章程修改程序的决定》和《关于团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卸职递补确认案》等,确定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为中国共青团代团歌

选举团中央书记处第一处书记为宋德福,书记为刘延东、李源潮、张宝顺、李克强、洛桑、刘奇葆、冯军。

 

1993年5月3日至1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贯彻中共十四大会议精神,通过了修改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

随后一中全会选举出了由30名同志组成的团中央常务委员会,李克强当选为书记处第一书记,刘鹏、袁纯清、吉炳轩、赵实、巴音朝鲁、姜大明当选为书记处书记。

 

1998年6月19日至25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修正案)的决议》等。

团十四届一中全会选出由23名同志组成团中央常务委员会,周强当选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巴音朝鲁、孙金龙、胡春华、黄丹华、崔波、赵勇当选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2001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四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增选胡伟、杨岳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2003年7月22日至26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通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修正案)》,确定在团章总则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

团十五届一中全会选出由26名同志组成团中央常务委员会,周强当选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赵勇、胡伟、杨岳、尔肯江.吐拉洪、王晓、张晓兰当选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2008年6月1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通过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并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写入团章,在团章中对共青团的奋斗目标进行了调整,突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与党章中关于党的奋斗目标的表述保持一致。

十六届一中全会选举陆昊为书记处第一书记,杨岳、王晓、贺军科、卢雍政、罗梅、汪鸿雁为书记处书记。

 

2013年6月17日至2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通过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修正案)》的决议等,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共青团的行动指南

十七届一中全会选举选举秦宜智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书记处书记为杜珂、贺军科、罗梅、汪鸿雁、周长奎、徐晓、傅振邦、徐丰、尹冬梅(挂)。

 

2018年6月26日至3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通过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共青团的行动指南

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贺军科为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汪鸿雁、徐晓、傅振邦、尹冬梅(挂职)、奇巴图(挂职)、李柯勇(挂职)为书记处书记。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最高领导为第一书记,并由第一书记与若干书记组成书记处。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委员会的任期一般与同级党的委员会任期保持一致。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

 


历届负责人、领导机构及称谓的变化


  13410647164(微信号)

布稻村
只是个人笔记。希望对大家有点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