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对接产业链
校企合作共育人
近年来,杭州紧扣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引擎”战略,加快推进数字安防产业蓬勃发展,对数字安防领域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工程学院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发挥区域和专业优势,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实践,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应用工程学院与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华为等6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培养现场工程师等形式,拓宽育人路径,强化区域针对性,凸显产业特色,为杭州数字安防产业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区域产教融合样本。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康威视共同成立的
智能物联产业学院第二届理事会成员及星火班第五期学员合影
精准对接产业,优化专业架构。学院聚焦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围绕产业数智化转型的实际需求,深化政校企合作,与滨江、桐庐、临安等县(市、区)开展县域产业学院建设。一方面,面向智能物联(数字安防)产业人才需求,建设浙江省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数智物联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杭州高新区(滨江)互联网市域产教联合体,促进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精准对接;另一方面,以产定教,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淘汰产业契合度低的传统专业,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5个专业优化组合为智能物联(数字安防)专业群,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数字安防产业的人才梯队建设筑牢了根基,确保教育资源能够高效服务产业发展需求。
共建实训基地,打造实战平台。通过企业出设备、学院出场地和配套设施的方式,引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行业领军企业的先进安防设备与前沿系统平台,构建了集实践教学、赛证融通、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并涵盖全产业链技术环节的实践教学环境。学院与海康威视共建了智能物联产业学院,这也是海康威视在全国高职院校建立的首个实体产业学院;开设海康威视“星火班”5期,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项目实践等多个维度实现了深度融合,打造出产教融合的“海康—商院”样板;共建浙江省数智物联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AIoT体验中心,开发智能安防、工业互联网、智能监测等应用场景,助力学生提升技术应用能力,紧跟AIoT技术发展前沿。
学生在AIoT体验中心观看学习数字安防在智能交通场景中的应用演示
“招—培—就”一体化,共育产业人才。学院实施“招—培—就”一体化育人机制,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从招生方案制定起深度参与,依据用人需求和岗位技能标准,提供专业建议和职业规划。面试时,企业资深技术人员、人力资源专家、教师组成小组,综合考察学生文化知识、数字安防兴趣、实践能力和职业潜力,部分专业还设置技能考核,确保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达标。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校企联合系统培养和企业阶段性考核评估,优秀者毕业前就能以准职业人身份签约就业,实现校园到职场无缝对接,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和就业对口率,为企业输送大量“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双轨并行培养,实现三维转变。学院牵头组建杭州高新区(滨江)互联网市域产教联合体,立项教育部首批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项目(联合海康威视申报),构建“工学交替、双轨并行、三维转变”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中,充分打造“职业”属性,通过双轨并行的教育模式,整合学生三年六学期内容,设两个学习期、两个工作期,形成“学习—工作”与“工作—学习”的循环体系。实现育人的“三个转变”:培育重点从学生“基本技能”到“高级技能”的转变;从“学校环境”到“工作环境”的转变;从“学生身份”到“职业身份”的转变。通过创设全真项目场景,结合企业案例、岗位实践等教学手段,助力毕业生快速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和技术要求,平稳过渡职场,明确成长路径。
星火班学生在海康威视实践基地开展始业教育
分层教学模式,激发创新潜能。学院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依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创新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划分出基础巩固层、技能提升层和创新实践层,定制差异化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立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软件开发等10余个技能提升工作室,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人工智能体开发、前沿技术探索性应用等进阶项目,由专业导师提供个性化指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有力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形成“需求—兴趣—能力—保障—培养—带动”的培养逻辑,实现有动力、有保障、有梯队的良性循环。
多元评价体系,保障人才质量。学院构建了由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多方参与的人才评价体系,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项目成果、职业素养等维度综合评价学生。将企业项目完成、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行业竞赛获奖等纳入评价指标,重点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权重。凭借科学多元的评价机制,保障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使毕业生满足数字安防产业人才标准,为产业输送优质人才。
动态课程体系,精准对接需求。学院建立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动态循环机制,定期评估和更新课程内容,以适应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变化。实现了专业集群“基础平台课程共享、中层方向课程分立、发展性课程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包含“安防系统管理”“物联网设备调试”等在内的精品在线课程,提升课程的可及性和灵活性,按照省级及以上标准要求,建设技术含量与共享程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专业群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
双向挂职强能力,提升教学硬实力。学院秉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业教师下企业,企业高工进课堂”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专兼职教学队伍。学院选派骨干教师深入企业挂职,参与关键技术研发和项目管理。近3年来,教师科研团队申报并实施多个企业项目,建立对口科研服务基地4个、大师工作室2个,落地转化企业项目20余项,获相关专利30余项、浙江省科技成果1项,相关合作项目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推荐给省发改委,即将应用到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工程;引进企业资深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合作开发“电子制造设备应用技术”“精益生产基础”等15门新业态课程。通过双向互动交流机制,学院培养了一支理论扎实、实践丰富、教学与研发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精选导师建智库,培育精英师资群。学院积极开展优秀企业导师聘任工作,为专业建设注入新动能。建立严格筛选机制,从企业高管、行业专家中选聘22位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校外就业导师。与企业共同明确导师职责与考核标准,启动“五个一”工程:一对一毕业设计指导、一课一师精品课程、一项一团队实践项目、一人一策职业规划、一年一评估导师考核。企业导师须全方位融入日常教学、实习实训及就业指导等环节。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海康威视在杭州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浙商职院应用工程学院通过实施现代产业学院和现场工程师项目,在职业教育改革及服务区域经济方面成绩显著,有力推动了学生高质量就业和专业群建设。毕业生连续3年就业率超98%,数字安防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0%,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荒”。其高品质人才培养模式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优秀范例,展现出强大的示范引领作用。
(本文刊载于2025年1月10日《浙江教育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