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教授首先指出,我们需要清楚区分“冲突”和“战争”这两个概念。他认为,冲突的门槛远低于战争,即使双方在战略博弈中出现摩擦,譬如一架战机被击落,这种事件也并不意味着战争的到来。原因很简单,只要核威慑存在,美国和中国就不会轻易走向全面战争。
核威慑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双方都拥有核武器,彼此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因为一旦开战,后果会非常严重,可能导致不可控的全球灾难。就像两个持枪的人对峙,谁都不敢轻易扣动扳机。所以,中美之间虽然有冲突,但还没到动真格打仗的地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国一向擅长利用价值观打压竞争对手。冷战期间,美国通过高举“自由”和“民主”的大旗,在世界范围内拉拢盟友,削弱苏联的影响力。这种策略在对抗苏联时非常有效,因此美国认为也能用在与中国的博弈中。阎教授指出,这种价值观上的施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今天的全球舆论场上,美国借助它在西方主流媒体中的话语权优势,不断渲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对中国施加压力。这种“价值观战”虽然没有硝烟,却是美国试图削弱中国的一种重要手段。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并没有选择被动挨打,而是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加大了“软实力”的输出,通过电影、电视剧、音乐等文化形式,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更加真实、现代化的中国。这种文化输出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舆论对中国的负面刻板印象。
同时,中国还通过深化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逐渐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增强了在全球经济中的抗压能力。这些举措显示出,中国并不是被动地应对美国的压力,而是在寻找新的国际平衡点,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阎教授特别强调,核威慑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自二战后,核武器一直被视为大国之间的“安全锁”,因为谁都明白,发动核战争的后果是灾难性的。这种相互保证的毁灭机制,使得中美之间在战略博弈中保持了某种克制和理性。尽管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有诸多分歧,但核威慑的存在让双方不敢轻易打破平衡。
不过,核威慑也并非万能。它的有效性依赖于双方都相信对方会真的在极端情况下动用核武器。这就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核武器从未在现代大国之间真正使用过,没有人知道它的极限在哪里。正因如此,核威慑虽然在短期内能防止战争爆发,但长期来看,它并不能完全消除冲突的风险。
正因为核威慑的存在,中美两国都非常谨慎,避免军事冲突升级为战争。近年来,中美军方高层的交流明显增加,双方通过对话试图控制摩擦,防止意外事件引发更大的冲突。美国多次公开表示,不希望与中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这实际上也是在为两国关系设定“底线”。通过这些高层互动,双方试图在保持竞争的同时,避免局势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