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既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
高中阶段之前,从未碰过酒,因为乡间有流传的警示——“酒会伤害大脑,特别是孩子”,因此,没沾过酒。之后,什么时候首次碰酒,已不记得很清楚,肯定记得的是,自己一沾酒,哪怕一小口就会面红耳赤、脸红脖力粗。“喝酒脸红的人,简单、率直、不拐弯抹角”,说的是,契合自己个性特性。高中毕业乃至工作及其再读书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也没怎么喝酒,一是没有机会,二是不胜酒力,三是对酒没兴趣。倒是读研时,同年级几个同学那天约聚一起在校园内的一家小餐馆喝酒,自己竟然喝完了一瓶2两装的56度红星二锅头。能喝这么多?我质疑自己有这样的酒量,一直认为那是假酒。
再读书毕业再就业后,岗位工作原因,喝酒的机会逐渐多了,有时还不能缺席,必须得参加。这样,在饭桌上与酒多了往来,扛不住时偶尔也耍点“小动作”。此阶段的自己不好酒,喝一点,多不了,熟悉我的人也不劝我酒。记忆较深刻的一次,是那次回老家在县城与早年的同事们一次聚叙,三两装的红酒高脚杯,满杯的高度白酒,一口干!我实在是不胜酒力,被吓住了,干不完,但盛情难却,还是干了一大半。那个难受哇,至今想起,依然有些后怕和反胃。地方习俗,更是情感表达,“感情深,一口闷”。
过了很长时间,我依然对酒没有兴趣,无论什么酒,啤酒、红酒、白酒、洋酒,都没嗜好。没有热爱,没有期待,没有拥载。
直到2015年的下半年,自己重拾书法和绘画练习,并慢慢有了些进步。之后的每年年底,工余时间常常受邀忙碌着为人写送春联,也随之与人一起饮上了酒,美其名曰:酒能助兴,能让书写更洒脱、更随性。实践证明,还真是,酒后微醺之时,笔舞得更流畅、行走得更大胆、写得更灵动。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的酒后之作。为此,“写字的人是要喝点酒的”,就成为了自己示好于酒的理论依据和怡然借口,对酒张开了友好的小口,只要能行,来者不拒,一杯、两杯、三杯......,白酒、红酒、洋酒、啤酒,左右开弓,甚至接续进行。那天,踢球结束一起吃饭,一个老哥诧异地看着我说:“以前我们一起吃饭,别人给你倒酒时,你总是用手拦住,不怎么喝酒,现在可是没有辞杯哟。”老哥的话很中肯,说得十分属实。
更有甚者,退休两年来,喝酒频率更高、酒量似乎见长。有的人只在外面应酬喝酒,在家里从来不喝。如今自己是,外面斟酒不拒绝,家里自酌不耽误,即便是独酌。自己喜欢做菜,而且还很不耐,面对几个色香味俱全的菜碟,不酌上两杯,似乎有愧疚感;还认为自酌的不是酒,是一种“味”——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手指托着酒杯,半举在自己面前,既似嗅酒状,又似沉思状,此时的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心中满是“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豪气!
的确,酒能消愁、壮胆、使人豪情满满——李白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白居易说,酒后高歌且放狂,门前闲事莫思量;王维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苏轼说,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我说,呵呵,说话的声音都高了八度(其实,是听觉下降了)。
酒,也是坏东西。每每看到喝得口吐莲花、酒话连篇或被人架着回家的酒后人,感觉有点过、可以不必如此;因酒误事、出事的,太多太多了。因此,每当自己有点咽不下时,一定坚决不喝。“是男人能不喝吗?!”“是,我就不是男人!”当年读研时同学们一起斗酒的对话不时回想在耳边。酒桌上认怂,不是真的就怂。
说了这么多,究竟想表达什么?
我想表达的是,喝酒多少是身体状况好坏的体现。身体好,才喝得下、扛得住,否则哪能行。无论如何,这样的状况不应被认为是资本,更不值得欣欣然。节制自己,适度较好,喝茶最好。
附 自己三次印象很深的喝酒
一是晚辈公司事宜,约请下属单位人员喝酒,不得已,先把自己喝倒,既是尊重,也是诚意。之后,头痛了好几天。
二是另一晚辈公司乔迁新居,约请了与公司业务往来密切的经营伙伴庆贺,我受特别邀请参加。为表支持,喝了不少,伙伴们“惊艳”、“没想到”。与上一次同样,喝的是酒,表示的是尊重和挚诚。人生如此,该出手时就出手。
三是难得有个机会与单位“一把手”领导同桌晚餐,餐中有酒,名酒,敬酒时自己只呡喝了小半杯,本意是好酒不多喝,留给他人多享用。身边的同事愣了,看了我一眼。我后来懂了。
(文中图片系手机拍摄自己的原创书品并处理。)
—————
这是本微信公众号第200篇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