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90: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政务   2024-11-21 22:07   湖北  

郧西教育

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

  

“注意”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心理活动,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集中,可以保证对事物进行全面的审视和思考,从而获得深刻的认识。因而“注意”在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孩子在校学习成绩的好坏,一般都和上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有很大的关系。

一、注意力集中的好处

首先,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主动地探求未知,提升思维能力,深入思考问题。如搭积木时,孩子能垒得更高或组成各种新图形。可见,注意力集中可以提高学习能力。

其次,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更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人的注意力是很难长时间集中的,尤其是孩子。“走神”是正常的现象,表现为稳定性差、无法持续做事、粗心大意。

二、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1.上课坐不住、东扭西扭、小动作多、一见老师就头疼;回家写作业磨蹭:做作业拖拉、磨蹭、东张西望、写写停停、边写边玩、慢慢悠悠,总是写不完。

2.粗心大意,眼皮底下的东西都看不见,经常漏题、漏看小数点、阅读速度慢、细节辨认能力差、总是“没眼色”,不长眼似的。

3.上课溜号、发呆、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看起来在听课,实际漏听了很多。作业抄错、算错,考试看错题、写错,都是粗心犯的错。一听讲就走神,一写作业就发呆,都是注意力问题。
4.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一个问题没懂,就死盯;不再关注老师讲的其他内容。上课半天了还在想着下课的事情或者还沉浸在上一课的问题中。

三、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心理学家们研究证实,任何有意注意都不可能持续超过20分钟。若穿插一些活动,注意力可以维持几个小时。许多家长发愁,“孩子聪明,可是学习为什么不好”?经过分析可知十有八九是注意力出了问题。

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甚多,首先生理方面的天生好动或者大脑微功能障碍方面也有可能。其次应了解,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孩子的年龄有关:4到7岁是10分钟,7到10岁是20分钟,10到12岁是25分钟,若持续30分钟的话,注意力就有分散的可能。

四、注意力不集中的危害

1.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将不可避免;课堂效率低下,阅读能力难以提高。

2.注意力不集中带来的压力使孩子身体不健康,容易引发紧张性头疼、失眠、神经衰弱,入睡困难、睡眠不稳,稍有点动静就会惊醒,对响声敏感,会产生联想,心悸心慌。身体疲劳无力、头疼头晕、心情烦躁、容易发怒、冲动等等,这对一个人的人格自信来说,也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3.精神紧张是造成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如果一直处于精神紧张中不能自拔,内心的矛盾冲突愈加激烈,即可发生失眠、焦躁、头疼等症状,久而久之就成了神经衰弱。

4.另外,注意力不集中会使孩子分心,这是众所周知的危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句话,就要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如果出现了以上所说的症状,不必担心,过一段时间调整一下就好了。不要自我暗示患了疾病,许多被误诊的病人和被吓死的病例就是典型的心理暗示的作用。

五、如何培养孩子注意力


1.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孩子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好奇的、多变的事物都会干扰孩子正在进行的注意活动,因而家庭环境的布置要干净、整洁、明快。抽屉、书桌上少放东西,尤其是玩具,以免孩子随时翻动;不让孩子一边说话一边做作业;让孩子远离电视学习。不要频繁带孩子出入成人活动的场所,或者在家中聚会娱乐,以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2.让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注意与兴趣关系密切,兴趣是孩子注意的源泉,能左右孩子的注意。孩子对感兴趣的活动和游戏,注意力不但容易集中,而且维持时间较长。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注意力时,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事入手,而不是强迫其做不愿意的事。

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像父母撒在孩子心田的一粒小小的火种,父母小心呵护这小小的火苗,保持燃料的干燥、通风,还要“哄”着他,一点点燃起来、旺起来,最后成为熊熊烈火。因此,首先要了解孩子喜欢什么,什么才能成为“熊熊烈火”。不赞成有人说“刻苦”学习,因为“苦”字说明不喜欢,既然不喜欢怎么可能学会呢?凡事都强迫自己,这有什么意思呢?因此,如果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的话,那么一定会喜欢学习。怎样才能快乐呢?喜欢呢?

教育的目的就是不教育,让孩子完成自我教育。一旦实现,孩子们会全身心地投入体验,验证自己的思考,产生好奇心,惊喜地感受到知识的乐趣,自觉自悟。要善于表扬孩子,多表扬少批评。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玩就说“光知道玩”,看到孩子画的画就说“真难看”,这一句随意的话就打消了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孩子感到失望。家长只知道“恨铁不成钢”,却不知好钢已在批评中钝化了。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别人,只能索取,产生低能量,失去了人格自信,在学习中有压抑感,于是厌恶学习。

3.引导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很多孩子已经十几岁了,衣服、袜子都是妈妈洗,自己不洗。应给孩子一些责任,有益于培养他们独立的能力,还能促使注意力的提高。孩子在慢慢地长大,再小的孩子也能承担一定的责任。不过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交给的任务应该是他力所能及的;二是慢慢放开手脚,避免陪读学习的习惯;三是父母不要在孩子身边“站岗”,不要过于关心,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孩子正在动脑学习,一会儿问渴不渴、一会儿问饿不饿、一会儿问写了多少、一会儿问难不难、一会儿说注意保护眼睛、一会儿又跑到他身边看、一会儿又拿件衣服给他披上。如此这般,既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又弄得孩子心烦意乱,哪里还能专心学习呢?四是让孩子懂得感恩。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学习,而学习是他们的义务和责任,受益的也是他们自己,每个人在一定的年龄都有一定的责任和任务,有了动力就能专心学习;五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有了责任感,注意方面的问题他自己就能解决,如孩子丢三落四、粗心大意,丢了东西得自己找回,找不回就没有了,上学书包忘带了自己回家拿,让他承担后果,自然长点记性,没了依靠,注意力就逐步提高了。

4.引导孩子合理分配时间。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上课、作业、睡觉都是学校规定好的,无所谓我们去考虑。其实并非如此,你的孩子你最清楚,什么时间最佳、什么时候心情最好,你是再也清楚不过了。大家都知道,同样的时间,心理状态不同,学习效果就不一样。心境平和时学习效率高,情绪波动时学习效率低。另外,一个人在一天内,生物钟也会发生变化,把握好孩子的情况,合理安排孩子在家的学习时间很有必要。
让孩子做个时间统计表,把每天做的事情的时间一一记录下了,就会惊讶地发现,有些时间既没有学习也没有娱乐,更没有休息,这些间隙时间成为空白,十分可惜。怎么利用呢?如在口袋里放一些英语单元词卡片,没有事的时候或者在等人的时候拿出来读一读,与同学一起回家的路上边走边讨论讨论,把点点滴滴的时间利用起来,提高自己的注意力。

5.引导孩子专注做事。及时肯定、注意关心孩子的注意活动,对孩子做事过程中的专注提出表扬,遇到困难时鼓励孩子坚持把事做完、做彻底。发展孩子的有意注意,比如剥花生壳时,先规定并鼓励他坚持剥一小碗花生仁。开展一分钟训练,如一分钟写多少字,一分钟说多少词,一分钟走几步等,让孩子感受一分钟可以做许多事。每天准备几十个简单的口算题,规定1分钟,看孩子最多能做多少道题。1分钟写汉字训练,记下每次的情况,进行对比。1分钟写名字训练,可以提高书写速度和注意力。以上训练可以让孩子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原来1分钟可以做这么多事,因此要珍惜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写字速度和做题速度。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上级安排两人去采访群众。其中一个人看到排着长队的群众问“什么事你们说吧”,结果忙了半天还遭到了投诉;另一个人一次只听一个人说话,其他人他不理,回答完这个人的问题,就立即转向下一个人,哪怕刚才的人没听清楚,他也不会再理会,于是很快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领导问他“你是怎么做到的”?他回答“我并没有和很多人打交道,我每一次只和一个人打交道,忙完一位,才换下一位。”

看完这个故事,你也明白为什么要引导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一次只做一件事,就能避免事多而影响孩子集中注意力。一次只做一件事,可以提高效率,这是技巧。很多时候一次做两件事看似能提高速度,实则“欲速则不达”。
因此,一次只做一件事,是一剂良药。因为集中注意力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即时目标,二是注意力的强度。思考最大的敌人就是混乱,不要将心力分散在几件事上,那样会降低效率并徒增烦恼。如果我们能够将身体与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用在同一件事上,全神贯注,那就叫专注。

通常来说,学习好的孩子并不一定是学习最用功的孩子。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规律,限制孩子的娱乐时间,逼着孩子学习,孩子看似在学习,其实心早飞走了,坐在书桌前,“身在曹营心在汉”。
学习是靠智慧的,苦学未必出成绩。在学习时,让孩子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上,做到心无二用;在玩的时候,痛痛快快地玩。当孩子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对学习感到轻松了,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父母要帮助孩子化解学习中存在的压力,分割学习目标,一点一点地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


孩子说,“老师也真是的,一次布置20道题,怎么做得完?”?
妈妈说,“是啊,这样吧,你一次做7道,拿给我看。”在妈妈的鼓励下,孩子做起来了。
不一会儿孩子做好了,妈妈看后说,“不错,我相信你做下面的题会感到轻松的。”
又过了一会儿孩子做好了,妈妈看了夸奖道,“做得真快,只剩下6道题了,不是小菜一碟吗。”结果孩子20道题全做了。妈妈说“我儿子就是聪明,啥事能难得住你呀。”

从此,孩子都能快速地完成家庭作业,并且他能自由地玩耍。

这位妈妈的聪明之处在于帮助孩子从心理上减轻了负担,并提高了孩子的学习效率。

6.平时加强注意力训练。一个注意力不集中、时间观念不强的孩子,不但做作业慢,做任何事情都慢,所以平时生活中都要注意提高训练。
(1)视觉注意力训练。

例1

告诉孩子注意细心观察事物。如让孩子看一些图片或者周围的景物后,提出问题,让孩子说说图片上是什么或者有哪些景物,说得越多越好。

例2

把下面这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20、15、23、6、12、11、21、19、7、16、3、1、10、2、9、18、14、8”,用时30秒为正常。

例3

耳朵像3.鼻子像6.眼睛像9。大人说出数字几,就让孩子相应地找出自己的五官器官。如说3摸耳朵,其他类推。

例4

盒子里放少许黄豆、玉米,一个人迅速打开盒子,让另一个人看两秒,然后又迅速合上盖子,让看的人说出盒内有几颗黄豆、几粒玉米。
两个人可交换进行,并不断变换盒内黄豆、玉米的个数。

例5

把6后面的数字划去。
359156369245365023665253622063462367500629864365876776086843167546124609680068769065643210653906431680563

例6

随便写两个数字,一个写在上面,一个写在下面,例如2和7。


第一种写法:把它们加起来,两个数之和写在上面数字的旁边,并把原来上面的那个数写在下面那个数的旁边,如此不断进行。当两数之和大于10时,则记个位数。
2、9、1、0、1、1、2、3
7、2、9、1、0、1、1、2


第二种写法:把它们相减,两数之差写在下面数字的旁边,并把原来下面的那个数写在上面那个数的旁边。如此不断地进行。
2、7、5、2、3、1、2、1
7、5、2、3、1、2、1、1

与另一个人一起玩,一个人先发出指令“用第一种写法”,30秒后发出“用第二种写法”。指令已发出,写的人就在当前位置画一条线,迅速转换到另一种写法,这样不断进行。
最初练习可以只做3分钟,每周3次。3周后增加到5分钟,每周4次。

(2)听觉注意力训练。讲故事前告知孩子,故事讲完之后有问题要回答,或者要求复述一遍。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孩子的有意注意,引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从而培养其专注力。

例1

一个人发出命令,其他人做动作,右手为有效命令,左手为无效命令。
当发命令者举起右手并说出命令时,其他人跟着做。
当发命令者举起左手并说出命令时,其他人不做或者任意做其他动作,但不能做发命令者要求做的动作。
做错的人会嘿嘿笑,承认自己没有注意。这个游戏可以让玩游戏的人的大脑适当放松,从而锻炼有意注意的同时,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朋友。

(3)动作注意力训练。要求孩子完成特定的如体操、舞蹈等动作,他们只有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做到。

例1

将铁钩勾在铁环上,右手抓住铁钩把手,弯腰向前推,左手在最初转动时帮着扶住铁环,推动后借助滚动的惯性跟着追跑。

例2

穿针,把线穿过针眼,这是培养专注力的一个极好办法。

(4)混合型注意力训练。把眼睛看、耳朵听和肢体动作结合起来,边说边做,让孩子跟着做。

例1

如家长拍一下孩子的手,让他说出五官部位的一个名称。又如“喊123拍手,喊其他不许拍手”,喊时故意喊“125、126、123、128”等。还可以加大难度,喊三连数拍手。

例2

“左手拍肚子,右手捶胸;右手拍肚子,左手捶胸,循环往复,逐渐加速。”这个游戏难度较大,需要身体多个器官参与活动,才能完成。假如眼睛没有参与看,速度就慢,甚至一个劲儿地出错。

例3

一边听故事,一边做加法运算,最后说出听到有几个“的”和复述故事。
相互交换进行,最后比比谁算得快、准、多。在日常生活中,可让孩子一边洗衣服一边背书。不仅做了家务,注意力的分配能力也能得到提高训练。

(5)许多运动项目也是培养孩子专注力很好的训练。如打球、下象棋,离开了注意就玩不下去。因为无论打什么球,眼睛都是一直盯着球、注意着球。

世界是属于思维的,也是属于注意的,但是归根结底是要注意的。注意属于学习能力,一个人的学习好坏,取决于注意学习还是不注意学习。
注意力是学习的电池。

01.【家校共育】89:想让孩子越来越优秀,家长请懂得“五五定律”|伴读

02.【家校共育】88:危险!“死亡游戏”严重可致死!看到孩子做这个动作,一定要制止

03.【家校共育】87:孩子总是粗心马虎错题多?原因原来在这里!

04.【家校共育】86:当孩子跟你谈条件,该妥协还是拒绝?这3个应对方法可以试试|伴读

05.【家校共育】85:李希贵 | 好的家长,一生要演好“7种角色”

06.【家校共育】84:老师凌晨4点被家长电话轰炸让管教学生,问老师怎么教的

07.【家校共育】83:陶行知:家长每天6个“一分钟”,成为孩子最好的导师

08.【家校共育】82:放学回家后的3小时,父母这样做,孩子受益一生 | 伴读

09.【家校共育】81:6件小事,帮孩子保持心理健康|世界精神卫生日

10.【家校共育】80:孩子到底要经历什么,才能懂学习的重要、父母的不易?

来   源:文字来源言之有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责   编:王珊珊  曹鹏
投稿邮箱:yxxjyjxczh@163.com


郧西教育



长按识别关注

记得点赞、分享哦

郧西教育
政策解读,信息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