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参加了枣强县移民文化研讨会,就关于我们从枣强县与山西洪洞县移民情况介绍一下,我写了这个短文。望安丘及周围县市区的族谱人,了解这段历史,便于追根溯源,续修族谱,弘扬家族的文化传承。
据章丘市参会政协文史委主任介绍:移民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从家喻户晓的山西“洪洞县”向东,多沿长城岭一线,来到山东省东面几个县;另一个重要集散地是河北省枣强县。枣强,“从当地多枣而出名”。清代人说:“枣强者,直隶第一美任也”,有银南宫、金枣强。枣强县设“分丁局”,大批枣强移民在官府遣派下播迁山东各地,附近县域民众也加入进来。
枣强不是洪洞的移民中转站,而是明朝廷在我国北方设立的比洪洞还重要的一个移民站点。
原因有三
一是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枣强移民站设立早于洪洞 仅以山东省章丘市1999年编辑出版的《章丘市地名志》中所述:“章丘市共有自然村落1016个,其中枣强移民村落371个。在建村时间上,具体年份以洪武二年居多。”而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由张青主编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志》中则说:“据统计,文献记载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共计18次,自洪武六年起,至永乐十五年止。”由此可见,枣强的移民站点比洪洞早建4年。更重要的是在洪武二年迁往山东济南、淄博、滨州、潍坊、胶东等地的移民,多为枣强本地人,这与洪洞移民站没有任何联系。
二是不能因由洪洞迁入枣强又再度外迁,就视枣强为洪洞的移民中转站 在山东一些地方村庄,凡有洪洞迁枣强经历的,多是由枣强“复迁”、“再迁”到山东各地的。从这两个词中含义来看,他们都是得到过两次移民优惠待遇的。从时间上来看,他们又多是洪武二年由洪洞迁居到枣强的,而不是由洪洞转到枣强待迁的移民。他们再迁,是当时移民优惠待遇的影响作用,而不属在枣强中转的移民。
三是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枣强不可能是洪洞的移民中转站 从枣强和洪洞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他们南北相距千余里,在那个交通还极为落后的时代,不可能让大批移民从一个移民站拖家带口走千余里再到另一个移民站办理移民手续的。再说,这两个移民站点之间,恐怕还不存在什么隶属领导关系,应是各自为政,因有关史料中,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记载。
我认为,从这两个移民站点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洪洞移民站主要是负责晋南及毗邻省区移民的迁移,枣强主要是负责晋北和冀南等地的移民迁移。从山东个别村庄的历史记录中可看到这方面的信息。一个是博兴县庞家乡刘寨:刘姓奉旨从山西榆次迁枣强,永乐二年再迁此建村。一个是淄博市周村区八里沟乡杜家庄:洪武二年,杜氏五兄弟从山西忻州县迁枣强,再迁山东。至于那些由洪洞迁枣强,再迁山东村庄有待再考证,我以为人云亦云成分较多。
《安丘县志》大事记笫15页:明1369年(洪武二年):设税课局。置渠丘驿。此后由河北省枣强县、山西省洪洞县等地陆续迁民来县内落户。姓氏(第113页):清光绪三十一年《安丘乡土志》记载有李、王、韩、孙、刘、张、赵等姓8户为枣强县籍迁入安丘。景芝赵氏,系出天水,原籍枣强县。元末有为安丘尹者,逐占籍景芝镇,至今传二十三世。安丘生产的著名“景芝白干”酒,是枣强县移民赵氏的后裔根据衡水老白干的工艺改造酿造的。据《安丘县志》记载:“元末有枣强赵氏任安丘尹。”这个赵氏没上任就因故去世了。他的儿子将他安葬在景芝并定居下来。为生计开了酒坊,传承至今。据统计安丘从枣强县迁移的村落有174个,占村落总数的11.76%。其中,明确明洪武年间迁移到安丘有80个,其他年间迁移到安丘有94个。
所以说“要问祖上在哪边,本是直隶枣强县”。这句民谣在山东省流传了600多年。
爆料、商务合作请加微信:15864560886
杞都事儿qidushier
关注杞都事儿每天收看我们的消息
杞都事儿每天为您推送时鲜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