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近三个月来,全国新成立的国企超过1.1万家,明年国企总数可能会破50万家大关,平均每个县市国企将超过268个,平均2800人即有一家国企。国企与生俱来的市场特权和竞争优势,又将对民企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将破坏市场竞争,导致国家法治化回卷,阻碍社会创新与科技进步,加剧就业困难,拖累宏观经济发展。
11月8日周五,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国务院提交的一项 10 万亿元人民币的地方专项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计划,以缓解地方融资压力,化解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隐性债务危机,防范金融系统风险。
11月19日,财联社在《城投掀起产投子公司组建热潮,3个月近150家横空出世,投资风险怎么看?》一文中披露,据企业预警通的最新统计,近三个月来,全国新成立的国企超过1.1万家,名称中带有产业的有759家。这些地方国企涵盖了商务服务业、科技研发、房地产、金融等多个行业。
报道称,组建产业投资类子公司正成为城投市场化转型的一大重要方式。近三个月来,就有近150家城投产业子公司成立,其中多家还取得了公开市场评级,即将申报发行债券。
在国家用明债置换城投暗债的同时,各地陆续成立一万多家国企,毫无疑问,这其中的大棋布局了两大化解城投债务危机的大招。
第一招是"缓"。10万亿元明债置换暗债,意图是将即期的债务风险推延至远期,同时用低息专项债券降低城投隐性债中的高息借款,在延期还本的同时降低付息的压力。
第二招是“还“。指望投融资平台转型,以及通过新增的大量国企,挣钱还债。
当然,国企的扩张并不单纯体现在新建国企上,还表现在国企收购民企上。根据中国资本市场统计,2018 年至 2021 年,国企收购民营上市公司的数量分别为 21、40、49 和 41 家,一定因此引发了民营企业家对“国进民退”和“生存空间被挤压”的担忧 。
截至2023年,央企和地方国企已有46万余家,最近三个月又成立了1.1万余家,到年底,国企数量大概率会超过48万家,明年,可能会破50万家大关。按全国1865个县、市、旗计算,平均每个县、市、旗的国企将超过268个。这意味着,中国平均2800人,即有一家国企。
可以想象,50万个各地行政机构的亲生儿子,就像50万个嗷嗷待哺的小老虎,它们分布在全国各地,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山区,遍地开花。从高科技到传统产业,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民生服务,从修桥补路,到能源供应,从科技研发到商品销售,涵盖了各行各业。他们都在各地区各自的领域里大展身手。
面对这波国企的“井喷式”增长,一方面意味各地有可能通过国企挣更多的钱来弥补卖地收入下滑的缺口,增强偿还地方明债、暗债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国企与生俱来的市场特权和竞争优势,又将对民企发展带来致命冲击,对居民就业和社会创新带来新的风险,对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国家法治建设,带来更多挑战。
第一、将破坏市场竞争。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国企私有化改革到如今的国企逆向扩张,首先带来的,将是对市场竞争的严重挑战。
从直接竞争方面看,由于国企凭借行政机构给予的显性和隐性资源优势,明规则与潜规则的全方位保护,令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天然劣势,因不公平竞争而处于不利地位。
从间接竞争方面看,通过主导市场,国企可以通过与行政机构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为私营企业进入这些市场设置或明或暗的障碍。这也称为市场垄断。
在直接竞争和间接竞争中,民营企业都处于天然的弱势,不对等的赋能式不公平竞争,将对市场公平竞争构成严重挑战。
第二、将导致国家法治化回卷。
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来看,由于行政权力对国企的全方位保驾护航,市场法律法规与市场竞争规则对国企的约束比较少,对民营企业的约束比较多。比如重庆华润燃气事件,如果是民企,处理结果绝对不会仅仅退费吧?
显而易见,如果国企比例持续增加,将导致市场法律法规与市场竞争规则形同虚设,从而导致法治化的退步。
更重要的是,由于国企的管理人员任免权、职工的招聘权高度集中并缺乏公开性与透明性,二代烟草、三代石油、四代电力的近亲繁殖现象将愈演愈烈,体制内与国企之间的利益输送现象将更为严重,对社会清正和官员廉洁将构成挑战。
第三、将阻碍社会创新与科技进步。
2024年10月12日,中国新闻网在《报告:民营企业成科技创新重要主体,互联网行业研发投入领先》一文中称,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贡献了全社会70%的技术创新成果,涵盖了80%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90%的高新技术企业。
如果结合企业资源,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国企与民企在技术创新效率方面的巨大差异。目前,民企中的两院院士只有国企的不到4%,总资产不到国企的一半,营业收入为国企2倍,但产生的技术创新成果是国企的2.3倍。
民营企业以其独特的创新基因、扎实的技术基础、敏感的市场嗅觉、灵活的管理机制等优势,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推动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随着国企的扩张和民企的式微,将导致社会创新与科技进步的退步。
第四、将加剧就业困难。
中国城镇就业的80%以上、新增就业的90%都是由民营企业创造的。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已经创造了3.83亿个就业岗位。
在一个资源既定的社会中,国企的扩张必然将导致民营企业收缩。因国企与民营企业存在的亿元资本平均可提供劳动岗位的巨大差异,这样的发展趋势将增加就业困难,推高失业率。
第五、将拖累宏观经济发展。
在经济理论上和经济实践上,国企效率低下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国企通过扩张来挤压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必然是一种反市场经济行为,是资源配置的扭曲,甚至是经济发展的拖累。
根据2018年经济普查数据,全国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为474.7万亿元,占全国企业资产总额的56.3%。
根据2022年6月20日经济观察报《国企十年经济数据简要分析》一文的数据,
2021年全国非金融类国有控股企业的营业收入占全国非金融类规模以上企业的31.45%。
2010年—2020年,全国税收总额十年增长了80%,年均增长6.1%;但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年均增长4%,属于中速偏下。而同期民营企业年均增长6.8%,增速比国企高70%。
国企税收占全国税收的比重,2010年为31%,2020年下降到24.3%,十年下降近6个百分点。而民企同期从48%增加到59.6%,增加了11.6个百分点。
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利润率,2013年为2.6%,之后一路下降,到2021年为1.27%,8年下降了一半,这个资产利润率远低于银行一年期以上的贷款利率。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计算,全国规模以上民企的资产利润率2019年为4.1%,2021年为4.3%。国有控股企业资产利润率不到民企的30%。
以上数据意味着,国企越多,宏观经济流量(营业收入规模)越小,税收越少,资产回报率越低,必将拖累宏观经济发展。
推荐阅读已发历史文章: |
中国有10万亿刺激措施,日本推39万亿日元刺激计划,有何不同? |
油价低迷,沙特万亿美元项目资金缺口增大,签约中企怎么办? |
信号:墨西哥担心失去美加贸易,开始加快调整含有中国的供应链 |
推荐观看火星数据研究所视频: |
【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