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我院师生共创作品《风之味》入围第五届北京国际儿童电影展

文摘   2024-10-19 10:00   陕西  



近日,第五届北京儿童国际电影展公布各项奖项入围名单,由广电艺术系师生共同创作的短片《风之味》成功入围本届电影展国内短片竞赛单元。




短片《风之味》由杨艳教授担任顾问,广电艺术系教师刘洋担任导演、宋罕担任制片、魏金朝担任文学策划,其中外联制片、副导演、录音、美术等其他重要工种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担任。

影片拍摄辗转于陕西与海南两地,讲述了一个少年寻找“风”的故事,用影像关注儿童的个人成长,捕捉儿童细腻的情感。同时本片也入围了第十七届(中国)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故事片单元、罗德岛国际电影节半决赛、罗马棱镜电影奖短片单元等国内外影节影展。



预告片



PART.01

作品海报



PART.02

剧照



PART.03

拍摄花絮




据了解,本届北京国际儿童电影展面向全球共征集影片352部。其中,国内长片入围14部,国内短片入围15部,国际长片入围14部,国际短片入围15部,非竞赛“关注”入围 20部,金砖国家特别入围13部。期待短片《风之味》取得佳绩!

杨艳(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广电艺术系主任):这不仅是一部影片的诞生,更是产学深度融合、创新教学与专业建设交相辉映的成果,见证了师生共同实践创作的又一次探索。《风之味》是对课程改革成果的诠释,更是对师生共创精神的致敬。

刘洋(广电艺术系教师):对于影视创作者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两个,一个是听到拍摄第一镜头时的打板声,另一个是最后一个镜头结束杀青的欢呼声。创作不易,一部作品的诞生离不开背后诸多人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配合与支持,才让片子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希望同学们能够真正热爱电影,相信影像的力量,以创作者姿态多去冒险,多去尝试,产出更多鼓舞人心的影像作品。

宋罕(广电艺术系教师):在这部影片里,我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制片和演员统筹。这次是我第一次担当制片一职,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切体会到影视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是多元的。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出色的协调能力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此,希望各位同学能加强影视产品生产中的流程管理能力,以工业化的思维进行影视创作。

王天韵(广电艺术系教师):参演短片《风之味》,于我而言,实在是一次奇妙而难忘的经历。此次扮演教师,本以为会驾轻就熟,然而实际的情况却与日常的生活大不相同,这种全新的挑战让我既紧张又兴奋。幸运的是,导演以及整个剧组人员给予了我无尽的鼓励和指导,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耐心让我逐渐放下紧张,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当中。这次参演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感受到了不同领域的魅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这份独特的体验融入到我的教学工作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创新的思维去引导学生。

黄学伟(广播电视编导2004班):在2023年与2024年交汇之际,我与刘导跑遍了海南4个市县,往返近1000公里。我们勘景的最后一站,去到了一棵树下,是这棵树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要在海南拍摄这部片子。其实,比起开拍前的困难,开拍后的困难要小得很多,因为开拍前只有我和刘导两个人去面对,开拍后,便是整个剧组一起去面对这些困难。在此次的拍摄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是审美的提升,更多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庞霆骁(广播电视编导2002班):在这次拍摄过程中我担任录音助理。在外景录制时由于风噪比较大,我们需要在降低底噪的同时,还要将人物原本的音色还原,也需要实时控制输入的声音,也就是音量的电平值,在有情绪波动及冲突的时候要保证声音音量足、情绪够且不失真,于是做了很多尝试,不断地解决着困难!一群人聚在一起创作本身是一件艰辛且奇妙的旅程,但对于我来说真正的意义在于享受电影的过程,我们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电影的魅力。





































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始终秉持着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为学生们精心培育出一片肥沃的创作土壤。在这里,每一个梦想都能找到生根发芽的沃土,每一份热情都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与燃烧。我们坚信,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人文艺术学院广电艺术系将激励更多的学生勇敢地投身于影像实践创作之中,用镜头捕捉生活的美好,用光影书写青春的华章。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开创影视艺术教育的崭新篇章!




人文艺术学院新闻中心出品

稿件来源:广电艺术系

编辑:丁月鈜

责编:綦晓俊 王晰贤

编审:肖暖

责审:鲁莹


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了解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最新咨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