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肌骨疼痛患者来说,他们更愿意用保守疗法缓解疼痛,因为与手术相比,保守疗法无侵入性,也更安全。但就大多数手法疗法而言,疼痛的感觉是难以避免的,且在治疗的过程中,因治疗师手法不当造成的二次伤害,也不少见。
如果有一种治疗技术,它既能有效地解除身体疼痛、受限和功能障碍,又能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无痛苦,岂不乐哉?
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了解了—颅骶椎(CST)疗法的技术原理、适应症、与其它疗法的合作、适用CST的其他职业等详细内容,让大家对此疗法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颅骶椎脉动是生物持续存在的规律性、具活动能力的生理脉动。除人类外,灵长类、犬科、猫科甚至所有的脊椎动物都存在这种生理脉动。
颅骶椎脉动在正常情况下相当稳定,不会像呼吸、心血管系统等其他生理脉动一样受运动或情绪等因素影响产生波动。因此,颅骶椎脉动可以作为稳定可靠的评估指标。
正常的颅骶椎脉动为每分钟6~12次循环,病理状态下颅骶椎脉动的速率则会偏离这个数字。
最容易感受颅骶椎脉动的部位是在头部,但在熟练之后,我们可以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触诊到颅骶椎脉动。
正常状态下,可以在颅骶上触诊到这种规律的脉动。在骶椎上触诊到的颅骶椎脉动运动方式是:以一横贯的轴为中心(第二骶椎下方约1寸),交替的往前、往后转动。这种前后转动的节律性运动,与头部横径交替的变宽变窄的频率是一致的。
当头部左右横径变宽时,骶尖会往前转,在颅骶椎系统中称这样种现象为扩张期。
相反的,在收缩期头部左右横径变窄,骶骨基部会往前转,相对的骶骨尖部会往后转,称为收缩期。
在扩张期整个人体外观会呈外旋与变宽的体态。反之,在收缩期则呈现内旋与稍微变窄的体态。完整的颅骶椎脉动循环包含一个收缩期与扩张期。
在两期之间有所谓的中立区或和缓期。静止期并不是完全的静止,而是宛如一段轻轻停止的脉动。这时期介于当脉动从任一期最高点开始往回走的过程中与脉动开始往另一期进行之前之间。
而当出现某一障壁(功能障碍或结构性问题)时,这种正常且规律的活动就会出现紊乱。从而出现振幅的变化以及频率的变快或者减慢。如图即是颅骶椎脉动速率的增快以及振幅的减小。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只要假设脉络丛生成脑脊髓液速度比蛛网膜颗粒再吸收脑脊髓液快很多就可以了。
压力恒定模型
蛛网膜颗粒主要集中于颅内静脉窦系统中。很可能大部分的脑脊髓液再吸收是发生在直窦中。若脑脊髓液的制造速度是再吸收的两倍,那么一段时间后,脑脊髓液液压会达到一个临界点。此时,经由某些衡定机制,制造脑脊髓液的机制会被关掉。但在此同时再吸收仍持续发生,不论脑脊髓液制造是处于开机或关机的情况下。因此,一段时间后脑脊髓液因不断地被再吸收,压力会降至一个低界点使得脑脊髓液的制造机制又被打开,而脑脊髓液液压也就再度逐渐上升,如此周而复始的循环下去。经由脑脊髓液液压节律性的起伏,我们就能在这个半封闭系统的外围触诊到节律性的变化。
这种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颅骶椎脉动~
交替性张力膜系统
脑膜系统像城堡的围墙一般, 包覆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此即颅骶椎系统的外围疆界。脑膜系统的最外层为硬脑膜,硬脑膜在颅内由大脑镰、小脑镰与小脑天幕组成一个立体结构将左右脑室与小脑予以区隔。硬脑膜往下通过枕骨大孔并在椎管内形成硬脑膜管包覆整个脊髓。硬脑膜管最后止于骶管(第二骶椎处)。由于整个系统永远处于紧绷的张力状态之中,所以硬脑膜系统又被称为交替性张力膜系统。
从解剖上来看,整个交替性张力膜系统包括大脑镰、小脑镰、小脑天幕与硬脑膜管。若施力于这个系统的任一处时,效应就会扩及整个系统,颅骶椎手法调理术就是利用这样的现象,间接施力于张力膜系统,用以平衡系统张力并达到治病的目的。
所谓的交替性指的是整个系统不断地在扩张期与收缩期之间交替变换着。
在扩张期的时候,来自大脑镰的张力会将头部的前后径缩短,所有成对的颅骨(如颞骨)也会做出外旋的动作。同时,整个蝶枕关节会被往上拉高、关节上方的空隙被扩大。接着硬脑膜管的前侧会被拉向头侧。由于硬脑膜也连接到第二骶椎,所以骶骨也会被往上拉高并向后旋转,同时骶尖则往前转动。
到了收缩期,整个动作模式往相反方向进行。以上就是整个交替性张力膜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运作模式的说明。
01
CST能有效改善慢性颈部疼痛
02
CST可减轻脑瘫症状
03
CST缓解纤维性肌痛患者的疼痛与精神压力
想近距离感受
CST疗法吗
”▼成人适应症
▼儿童适应症
往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