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一次性撤销31个专业为哪般?

时事   2024-07-22 17:33   广东  

2023年7月31日,杭州,浙江农林大学的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里,该校暑期留校的学生正在忙着做实验、开展科学研究。(人民视觉 / 图)


全文共5792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 今天的四川大学由于是合并了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和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学校,专业门类比较多,包括这次拟裁撤专业在内,本科专业高达143个,仅建筑与环境学院此前就有10个专业。

    像四川大学这样的985高校,主要还是考虑招生,也就是前端的生源市场竞争。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南方周末记者 魏翠翠
南方周末实习生 邓蔚楠 列绮童
责任编辑|钱炜

2024年7月10日,四川大学宣布一次性拟撤销31个专业,数量之多,引发关注。

撤销专业,是高校专业动态调整的常规举措。除了四川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宁波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均公布了2024年拟撤销专业。

在更大范围内,全国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撤销的速度在不断加快。2019年被撤销的本科专业布点为367个,2022年有925个,2023年高达1670个,是2019年的4.5倍。

此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2012-2014年间,每年新增专业数为个位数,2015年之后每年新增专业数都在20-50之间。该目录由教育部制定,是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依据。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郭卉指出,专业调整不能只满足于专业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如何调整和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1

撤销和新设

四川大学此次拟撤销专业有31个,涵盖范围较广,既有传统理工科专业,如材料化学、核物理、水利水电工程、冶金工程等,也有音乐学、表演与动画这样的艺术类专业。此外,还有一些看似较为热门的专业,比如信息安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

根据四川大学历年普通类本科招生专业目录,这些拟撤销专业几乎都在2020年或更早时候就停止招生,其中,有5个专业已停招至少六年。

南方周末记者联系部分拟撤销专业所在学院,院系本科招生办也确认这些专业早已停止招生,目前没有在读本科生。

教育部在2024年4月2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中提及,连续五年停止招生且无在校学生的专业,原则上应予撤销。

在川大这次拟撤销的专业中,来自建筑与环境学院、艺术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占比较多。

以建筑与环境学院为例,该学院拟撤销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境科学、城乡规划、工程造价和风景园林5个专业,也是所有学院中撤销专业数量最多的。撤销后,该学院目前仍有四个专业,为环境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和工程力学。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龙恩深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从5年前就开始专业整合工作。拟撤销的这些专业也整合进大类招生,因此招生并未受影响。

实际上,该学院拟撤销的部分专业与剩下的专业有不少重合与相似之处。根据该院官网信息,拟撤销的环境科学专业有15门核心课程,保留的环境工程专业有13门核心课程,但这两者间有8门课一模一样。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也与土木工程的培养方案也有诸多相似之处,专业核心课程的重合度较高。

按照流程,拟撤销专业需要经学院申报、学校组织专家论证、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审,最终由校务会通过。川大官网也显示,2023年9月,该校教务处曾发布通知,要求各学院/系对已经停招或拟停招的专业进行撤销申报。

2024年4月7日,该校还召开本科专业建设相关工作推进会,教务处处长党跃武指出,学校要加大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的工作力度。

实际上,在撤销31个专业的同时,四川大学也申报了新专业——生物质技术与工程专业。此外,还预备案专业5个,其中3个与“智能”相关,分别是智能信息工程、智能建造、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根据教育部规定,从2024年起,申报新增本科专业需要提前一年进行预备案。

公开信息显示,生物质技术与工程的本科专业申请时间为2024年4月,主要学术带头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和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彭必雨,专任教师总数为56人,主要来自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至于其他五个预备案专业的详细情况目前还未公布。

2

高校专业调整有哪些规律?

专业裁撤并非仅发生在川大。

就在不久前,三所高校陆续公布了2024年拟撤销专业。东北林业大学拟撤销汉语国际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个本科专业;宁波大学拟撤销城乡规划、人文教育、海洋资源与环境3个本科专业;而天津工业大学拟撤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等8个专业。

高校密集调整的背后与教育部2023年印发的文件有关。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其中提到,高校要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需要,做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

其中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郭卉介绍,从2015年开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进入工业4.0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也随着外部产业的转型升级而发展,增加大量“智能+”专业,比如大数据、科学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等。工程教育领域大概新增90种,其中一大半都属于“智能+”专业。

而高校在新增专业的同时要做好内部调整,不能只增不减,因此,这两年专业撤销的强度就有所提升,像2023年增减的专业数量基本就达到平衡。

2024年3月,教育部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本科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专业布点3389个,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其中,新增布点1673个,撤销布点1670个。

具体到调整的专业类型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提及,此次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增加数量位居前三,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数量相对减少。

这与前几年的情况也相符。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2018-2022年间,被撤销最多的专业点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有100所高校都撤销了这一专业。其次是公共事业管理、服装与服饰设计和产品设计和信息。

与此同时,高校在新增专业时对于“智能”的偏爱很明显。截至目前,全国有498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209所高校成功备案或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中心主任樊秀娣表示,高校在专业调整时还是要关注区域特点和自身特色,思考如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行业的需求,而不是一窝蜂地新建好听的或看起来高大上的新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需要有特色地发展”。

“‘新瓶装老酒’实际上是不对的。”樊秀娣补充,国家也要加强监管,审批时要关注新专业的实际内涵,而对考生和家长而言,专业的选择也不能仅看名字,也要关注开设的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产学研成果等。

2024年6月26日,河北省邯郸市,在2024年全国重点高校现场咨询会上,考生和家长在了解高校招生信息。(人民视觉 / 图)

3

专业设置该以谁为中心?

郭卉解释,对于学校来说,专业调整的压力实际上落在了院系头上。各学院一般可以主动提出需要撤销的专业或新设专业,但院系的情况非常复杂,每个学院的情况都不同。

比如,今天的四川大学由于是合并了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和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学校,专业门类比较多,包括这次拟裁撤专业在内,本科专业高达143个,仅建筑与环境学院此前就有10个专业。

郭卉以相同体量的华中科技大学对比,两校同是研究型大学,也都有合并历史,学生数和教工数相差不大,但华中科大只有108个本科专业。“像川大的建筑与环境学院原来有10个专业就太多了,砍一半影响也不是很大”。

学校和学院在专业调整时会有哪些考量?

郭卉解释,像四川大学这样的985高校,主要还是考虑招生,也就是前端的生源市场竞争。如果某些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高,很多学生是调剂过来的,相应地会将录取分数拉低,学校可能考虑裁撤。

比如,很多学生以为学了机械设计毕业后要去车间当工人,就不太愿意报这个专业。有的学校因此撤销机械专业,申请以“智能制造”为名的新专业。对于普通学校来说,智能制造肯定要比机械专业好招生。但专业学习内容大同小异,“实际上属于专业改名,但也要经过旧专业的撤销和新专业的备案两个过程”。

在某985高校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青年学者周然表示,除了招生,高校的专业调整也和行业变化密切相关,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出现后,就有很多高校“追热度”,新建人工智能学院或开设相关专业。但行业变化周期与高校内部专业变动周期的关系是什么,是否应该完全一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另外,“双一流”政策出台后,学校很看重学科评估排名,如果某些专业在学科评估中贡献不了太多力量,也会被整合或裁撤。因为学科评估排名不仅影响学校声誉,也会影响资源分配。“如果某个专业能冲上‘双一流’,那在财政和招生上都有相应的政策倾斜”。

有受访者强调,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依然是利益驱动。

周然近期到一所地方高校调研,该校有个与烟草行业对接的大类专业,分为制造烟草的专业和培养烟草的专业。从烟草的培养到制造本应是贯通的体系,但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可能出于管理或是资源获取等原因将其砍为两半,对于人才培养来说,这样的作法是非常机械化的。

换句话说,周然指出,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到底应该以谁为中心,这是亟需考虑的问题。

4

调整如何落到实处?

“如今专业设置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名大于实。”郭卉认为,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将专业建设得更好,也就是将专业调整落到实处。

专业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师资配备的变化。郭卉解释,申报新专业也需要遵从教育部设定的课程体系,比如将机械设计专业调整为智能制造专业时,课程建设也要相应跟上。“建设新专业肯定有个时间和过程,比如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安排的调整,而调整的快慢与学校本身的科研力量和外部资源的获取密切相关。”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邬大光2024年6月在《新一轮专业调整的时代价值》一文中提及,当今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加速时代”,但高校的专业调整却总是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这就需要高校自身主动作为,建立适应经济变化的调整机制。

他强调,未来专业调整的重点应是淡化专业、强化课程,通过课程改革推动专业改造,通过知识更新推进专业升级。

周然解释,中国的学科专业设置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模仿苏联模式,为保障国家经济建设,专业设置跟行业一一对应,划分非常细。

但如今,产业结构转型要求培养交叉型人才,学校需要设置交叉学科。周然举例,像牛津剑桥这些大学,几十年来很少设置新的学院,那他们是如何应对外界的这些变化?主要是从课程改革入手。

中国采取的路径则相反,整合调整新的学院、学科、专业,最后才落到课程,但真正落到课程这一步又非常艰难,改不到细处。

而如果要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课程改革开始。

周然讲起西安某所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安排,即使学生如今可以很轻易在网络上接触到各种英语学习资源,高校老师在课程设置上也与十几年前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还有上机课程。实际上,这些设备完全可以用手机替代,只是很多老师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导致目前高校内的一些教学条件、教学环节和内容都非常落后、陈旧。“不管专业名称有多么现代化、多么高级,如果课程内容陈旧,改变学科专业名称是没有用的。”

周然观察到,很多高职院校每年专业名称的变化很大,目的就是迎合市场需求招更多的学生,其他类型的高校也在采取类似做法,但真正的难点和痛点其实在课程。

进一步说,就是配套的教学课程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

“不过,国内目前大部分高校老师是没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周然解释,这也是目前改革推进的难点。他们是在过去细分专业时代培养出来的,专业素养很强,但当行业走向融合和交叉时,他们中很多人都无法适应。

5

教师何去何从

高校密集调整专业的背后,直接受影响的是撤销专业的师生。

川大此次拟撤销专业,由于涉及的大部分专业早已不招生,该校生物系的一名大二学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并未听到同学有太多议论。

龙恩深则解释,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目前是以土木大类招生培养,最后授予土木专业的学位,“毕业后适应能力更强,适应范围更广。特别是考编,需要更宽口径的学生”。

至于建筑与环境学院的老师,龙恩深说,由于学院内的专业数量较多,对老师们的工作没有太多实质性影响。

从全国来看,并非所有老师都能如此平稳地度过专业撤销的波动。

多位受访者表示,高校专业调整的阻力主要在老师身上。“因为这会涉及他们自身利益,比如没有课上,那就相当于他没有绩效。”

郭卉进一步解释,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一部分老师调至新专业,但前提是他们的研究和教学方向都是新专业,或者原专业与新专业相关性很强,否则就需要引进新教师,这会增加高校的用人成本。因此,很多高校会选择存量优化,仅有小部分特别紧缺的新专业才会选择引进师资。

而被撤销专业的老师之后上什么课、教什么学生,就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郭卉举例,比如音乐专业裁撤后,该系老师该如何安置,这对于校方来说恐怕是最棘手的。

张贤原本是某211高校会计专业的老师,在三个学院合并的过程中撤销了会计专业,撤销后她的教学和科研方向都要转向学院目前现有专业,比如旅游管理、软件工程和大数据应用与管理。

“虽然科研上可以学科交叉,但教学上却很受影响。”张贤举例,她之前教会计学、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等课程,但她教不了数据库、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类的课程,而如果想教其他课程,她只能先自学。在学院层面,也会参考老师自身背景和经历,更倾向于让他们带文科类的课程或是选修课,“核心课程肯定不会交给我们这些老师带”。

因此,张贤的前同事大多只能选择去带公选课或是做行政工作。而她对于学院保留的三个主流专业也不感兴趣,便在专业撤销不久选择辞职。“我觉得自己的专业也挺好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想被边缘化。”

“高校在专业调整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主,在此基础上,也要考虑到老师的转型问题,比如是不是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等等。”樊秀娣说。

(应受访者要求,周然和张贤为化名)

更多专题内容请点击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 infzm.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