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概率有过这样奇特又有些让人不安的经历,刚跟好友兴致勃勃地商量周末去哪儿游玩,转头打开手机app,页面瞬间被各类旅游广告霸屏,景点推荐、优惠折扣、出游攻略一股脑袭来,精准得仿若手机钻进了你的脑子、偷听到了对话内容。
最近看到一个短视频,一个小女孩经常在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对着手机说自己喜欢的玩具,过了一段时间果然妈妈给她买了。小女孩儿问妈妈,你怎么知道我喜欢这个,妈妈说最近手机总是给我推荐它呀,感觉你肯定能喜欢,就买给你了。
那么,手机真有这般 “神奇” ?它是如何洞悉我们需求的?
手机为何能 “猜中” 我们的心思?
手机看似智能过人,实则背后另有隐情。回想一下安装app的场景,大家或许都留意过那些频繁弹出的权限申请,相册、联系人、相机、麦克风访问权限等不一而足。部分不良app正是打着正常功能需求的幌子,行窃取隐私之实。像曾引发热议的某购物app,行径恶劣至极,不仅能从后台删除用户手机里的照片证据,还用恶意代码破坏手机系统,肆意搜刮敏感信息。
为了验证手机是否存在 “偷听” 行为,有人专门做过实验。给一款app授予麦克风录音权限,待程序正常运行、人们如常交流时,切换到后台查看,赫然发现已生成一段时长几十秒的语音数据,导出核对后,内容竟与现场交流毫无二致!显然,一旦app获得麦克风权限、接入网络,便有能力偷听用户谈话,悄无声息地录音,再将这些信息传输至后台,分析出用户的兴趣偏好、消费意向,从而推送精准广告。这便是那些广告总能 “直击人心” 的关键缘由之一,我们的隐私就这么在不知不觉间被监听、爱好被肆意收集。
苹果手机如何避免被 “偷听”?
打开手机 “设置”,点击进入 “隐私” 板块,找到 “麦克风” 选项。在这里,你能看到一系列曾申请过麦克风权限的app列表,将那些没有实际通话需求的app统统关掉权限。如此一来,这些app便无法调用麦克风偷听日常对话,为个人隐私上了一道基础 “安全锁”。
安卓手机如何避免被 “偷听”?
进入 “设置” 后,点击 “隐私”,找到 “广告” 选项,开启 “限制广告跟踪” 并重置 “广告标识符”,此举能打乱广告商依据过往数据锁定你的节奏。
此外,打开微信,依次点击 “设置”“关于微信”“隐私保护指引”“隐私政策”“广告”“关于广告”,最终找到 “管理”,手动关闭 “个性化推荐广告” 按钮。不过要留意,这一关闭操作仅生效半年,半年期满后需重新设置,以防隐私再度泄露。
为何要重视手机隐私保护?
身处互联网主导的时代浪潮,虽说单个人的信息看似价值寥寥,但海量个人信息汇聚起来,威力不容小觑。信息泄露可能导致诈骗电话精准 “轰炸”、个人账号莫名被盗用,甚至面临财产损失、名誉受损等棘手难题。我们日常不经意间授权出去的权限,或许正一点点撕开隐私防护网,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