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国风潮涌
近日 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的
第八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掀起一场纺织非遗时尚狂澜
浙理人在此次盛会中
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们将非遗与现代时尚完美融合
为这场视觉盛宴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国潮服饰 惊艳亮相
第八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开幕式当晚,一场视觉盛宴悄然上演。
60套蕴含着深厚非遗技艺的中式服装,如同艺术品般惊艳了全场观众。现场模特几乎都来自于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表演专业。
这60套服装,亦全部源自浙理的设计力量。它们是浙江理工大学与海宁中国家纺城联手打造的时尚面料创新中心的杰作。该中心汇聚了一支由浙江理工大学的科研精英、博硕士研究生以及海宁家纺城的技术专家组成的强大研发队伍。
贺荣,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同时也是海宁家纺城面料中心设计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在短短两个月内,他带领着团队成员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最终顺利完成了60多套中式服装的设计和制作。这些设计不仅汲取了蜀锦、云锦、宋锦三种传统织锦技艺的精髓,还巧妙地融入了地方特色元素,为非遗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文化内涵。
“每一针一线,都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同时也展现了现代设计的力量。”贺荣说。
非遗东方 锦韵潮城
浙江理工大学对于此次大会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东方·锦韵潮城”纺织非遗创意与时尚展也在会议期间精彩开展。这次展览由浙江理工大学、海宁中国家纺城以及浙江理工大学“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班”的研修团队联手策划。
展览中,来自全国各地的纺织非遗瑰宝齐聚一堂。蜀锦织造技艺、南京云锦的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宋锦织造技艺、壮族织锦技艺、新疆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黎族的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杭州织锦技艺、瑶族的服饰和织锦传统制作技艺、畲族的彩带编织技艺等……20位纺织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及艺术家们带来了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纺织文化。
这些非遗传承人们不仅是各自领域的大师,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新设计研修班(第十一期)”的学员。
自2017年起,浙江理工大学基于文旅部提出的“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宗旨,针对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开展了11期“织锦技艺传承与创意设计研修班”。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的支持下,由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祝成炎教授主导的“织锦非遗研修”团队,不仅为来自浙江、江苏、四川、广西、海南、贵州、湖南、云南、新疆、福建等地的220余名传承人或从业者提供了高水平的专业培训,还通过深入的调研与实践,有效拓宽了中国织锦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的视野与思维。
本届纺织非遗大会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平行活动,如大使对话环节、第三届织锦技艺与创新发展沙龙等。研修班的成员、国家级非遗项目壮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李村灵表示,“通过研修班的学习,我对壮锦进行了改良创新,使壮锦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希望壮乡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入国潮,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多贡献。”
交流共鉴,纺出未来
将织锦研修班的创新实践与海宁许村纺织产业紧密结合由来已久。2022年以来,浙江理工大学以“非遗东方•锦韵潮城”为主题,连续举办了织锦研修班第九期、第十期作品展,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此外,本次展览还集中展出了来自国家艺术基金(浙江理工大学丝绸文化与文创纹饰设计人才培训项目)和全国纺织高校的精美非遗文创产品,并在大会上成立了由浙江理工大学、海宁中国家纺城、香港轻工业协会、四川师范大学、鲁迅美术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17家高校和单位的文创工作室组成的“纺织时尚产业产教协同发展创意联盟”。
“本次浙江理工大学国家艺术基金培训项目的主题是丝绸文化与文创纹饰设计,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优秀设计人才在产学研的过程中将传统纹饰运用到各类纺织产品中,转化传统元素融合现代各类设计元素进行创新创意设计发展,并以独特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同时,让更多的人通过展览对传统丝绸的工艺类别、制作技艺、纹饰图案等深入认识了解,深挖纹饰文化的艺术价值,将其与现代文创产品进行灵动融合,创造出既具有文化底蕴又符合当代审美的文创新作品。”
研修项目带队老师李启正说,“借助这次非遗大会的平台,研修学员进一步深化了对传统非遗技艺的理解,学会了如何将古老的手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纺织非遗项目进行了相互借鉴和融合创新,是人才培训项目的实践深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说,“纺织非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浙江理工大学作为纺织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学校将携手社会各界,紧密结合纺织非遗传承发展的需要,开展纺织非遗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全力建设现代纺织技术的创新发展平台,将纺织非遗与现代科技、时尚设计、智能制造等领域深度融合,共同推动纺织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让纺织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内容来源|杂志社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通讯员|顾晨阳
排版 | 颜晴奕
责编 | 张霄
责审 | 石丛珊
终审 | 董欢秋
投稿邮箱:zjlgdxwx@zstu.edu.cn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理工大学
往期推荐↓↓↓
🤩美美美!一年仅一次,这么拍最出片!
全国一等奖,获奖率仅0.45%!点赞浙理学子!
中国“老花”闪耀巴黎!浙理设计亮相央视!
动动手指,设为星标🌟点赞👍分享⤴️在看🔯